汝湖:体育旅游小镇成招牌 横沥:水美乡村初长成

[报料热线] 2831000

     汝湖

    农文旅体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优美风光和体育旅游小镇成休闲游招牌

    美丽乡村邀你来 好吃好看又好玩

  汝湖镇位于惠城中心区东北部,这里历史悠久、山水灵动,拥有丰富的山林水库田园资源,加上蜿蜒绵长的东江岸线和沿江绿道,具备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的先天优势。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汝湖镇以“三农”工作为总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东江38公里沿线产业带和惠民大道-良茶路-广仍路60公里环线经济圈,形成具有汝湖特色的“一带一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其中,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成为该镇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举措。到白鹭湖体育旅游小镇玩户外拓展、到源茵生态园体验亲子采摘、品尝仍图美味小吃、体验上下围村的古村新韵……一条条特色旅游线路吸引市民游客前往休闲打卡。

美丽整洁的下围村。

  ●文旅融合

  挖掘红色资源,推广红色旅游

  得益于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实施,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该镇网红打卡点。

  走进下围村,新修的柏油路蜿蜒向前。路的左边是经过整治的长湖沥,水清草绿,流水潺潺;右侧则是经过了统一“着装”的农房,泥黄色的外墙、蓝灰色的坡屋檐,看起来整洁美观。继续往前走,花田集市、乡村匠艺馆、猪栏餐厅等景点别具一格,集休闲、参观、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村中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蔬果,成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下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康辉介绍,在风貌提升过程中,该村打造接地气的“四小园”,其中有些特色庭院可以作为民宿来经营,增加村民的收入。该村还与惠州学院合作,引进人才参与微景观设计、传承竹编手艺等,促进乡村风貌提升,丰富旅游元素,使“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

  汝湖镇党委委员吴晓霞介绍,汝湖上围村下围村历史文化和古村落资源丰富,通过挖掘与整理红色历史,该镇已将上围村的红色教育基地、传统非遗“稻草龙”文化与下围村的乡村匠艺馆、猪栏餐厅、花田集市等风貌提升成果相结合,初步打造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此外,有243间古村落房屋已完成丈量登记,正等待投资开发。聆听一段革命故事、游览古村落追溯历史、观看一场非遗表演、体验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将给游客更加丰富的体验。

  为推广当地美食文化,汝湖镇还与惠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通过培养人才的方式,进一步打造餐饮名菜、名厨、名店、名镇“四名”工程,计划在乡村旅游线路推出汝湖的美食名店、推广特色美食、制定美食菜单,齐心塑造汝湖“东江美食名片”品牌,不断丰富汝湖的旅游内容,同时通过政府与学校合作,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汝湖镇与惠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培养“粤菜师傅”。

  ●体旅融合

  以白鹭湖体育旅游小镇为主阵地发展“体育+旅游”

  自行车骑行是一项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户外运动,受到众多市民的喜爱。“5·19”中国旅游日期间,在白鹭湖体育旅游小镇,一场活力满满的骑行活动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砰”一声鸣枪后,装备齐全、激情充沛的骑手们在清新空气中安全骑行、快乐骑行,尽情享受白鹭湖沿途的美丽风景。“我很喜欢骑自行车,这次是拖家带口一起来的,正好运动、旅游一举两得。”市民赵先生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开心地参加了活动。

  据介绍,汝湖镇以白鹭湖体育旅游小镇为主阵地,充分利用角洞水库和自然山林等现有资源,目前已打造“惠州特色户外体验运动大世界”,以定向、户外运动、体育培训拓展+旅游的模式,开展水上竞技、攀岩、越野、徒步、骑行、真人CS等活动和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特色产业,吸引珠三角城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接下来,体育旅游小镇将朝着户外体育的赛事标准前进,引进珠三角地区户外比赛,打造体育赛事IP。

  去年底,随着连接大良村和茶径村的良茶路全面竣工通车,一条环汝湖镇的骑行徒步线路也正式接通。该镇随即举办了“与汝同行·惠更精彩”60公里大型徒步活动,吸引大批徒步爱好者参与。白鹭湖的湖光山色、乡村的田园风光、东江边的芦苇滩,加上沿途品尝到的汝湖地道美食,让参赛者大呼过瘾。

  “下一步我们计划推出东江健康路骑行和越野两条体育特色线路。”吴晓霞说。

  ●农旅融合

  创意活动既宣传推介农产品又为乡村带来人气

  夏季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日前,由汝湖镇举办的“缤纷夏日·瓜果飘香”农产品展销会在下围村花田集市拉开序幕。各种新鲜的瓜果、甜玉米等农产品,粽子、艾粄、仍图猪皮等特色小吃以及稻草龙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摆满摊位,吸引周边村民和闻讯而来的市民游客“赶集”。

  正值甜玉米丰收时节,横山头村随即举办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玉米大赛。夹玉米、啃玉米、剥玉米,伴随着现场选手和观众的阵阵加油呐喊声,“青纱帐”里一场以“玉米”为主题的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样的活动很有新意,既宣传了我们的甜玉米,还能吸引更多人来采摘、购买甜玉米,带动农产品销售。”在现场观看比赛的横山头村民孙先生乐呵呵地说,他家共有3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甜玉米,平均每亩年收入6000元左右。种植甜玉米这条路子,逐渐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宽裕,近年来建起的一栋栋“玉米楼”就是最好的见证。随着玉米深加工“一村一品”项目推进,农户还与横山头的盈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约,为其提供玉米。收购的玉米经过深加工制成速冻玉米、玉米汁等多种产品销售,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据介绍,目前汝湖镇已成为惠城区甜玉米主要种植区,全镇甜玉米种植面积达13000亩。除了甜玉米,围仔村的马铃薯、仍西村的番石榴、村头村的葛根等都是本土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成为汝湖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如今,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叠加各种创意活动,不仅为带动汝湖的农产品销售集聚了人气,同时也给乡村旅游“加料提鲜”,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旅融合发展。

  在横沥镇横星村,作为排沙河一级支流的警水河缓缓穿过绿色的田野,河水中还可见到小鱼戏水。得益于河长制的实施,该村的排沙河支流整治工程于去年完工。如今,警水河长达1公里的两岸装上了围栏、路灯,沿河修建了绿道、小公园,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也为村民休闲散步增添了好去处,横星村水美乡村建设已具雏形。

  分布在广大乡村的一条条河道不仅对防洪灌溉等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推动河湖水生态保护,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惠城区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压实基层河长的工作职责,并投入大量资金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如今,惠城区范围内的东江、西枝江、新开河及其支流,正朝着“长制久清”的目标迈进。尤其是经过整治后的众多乡村河道,为建设水美乡村夯实了基础。

  横沥

  整治河道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

  河清岸绿行洪畅 水美乡村初长成

  ◎示范

     横星村干群大力支持河道整治

  日前,记者来到横星村,沿着警水河边的绿道漫步,一路柳树依依,绿草鲜花点缀,河对岸的田野里有牛儿在悠闲地吃草,白鹭翩然起舞,到处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绿道两头是两处新建的小公园,占地共约1万平方米,里面建有凉亭、摆放了石凳,亭中凉风习习。如今,整治一新的河边绿道和公园成为横星村乃至周边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吃过晚饭,老老少少都喜欢来河边散步,晚上这里很凉快,空气又好,特别舒服。”村民刘谷胜说。

  横星村水美乡村建设已具雏形。

  在警水河整治过程中,横星村干部群众大力支持,推动工程顺利实施。由于河道两旁是村民的田地,有的还种了果树,修建沿河绿道需要将原来的田埂拓宽,建设公园更是涉及用地问题。“就从我家开始,我大力支持!”今年刚卸任的村党支部老书记刘奖进积极表态,带头让出自家的土地支持工程建设。在他带领下,村民们纷纷无偿提供土地配合施工。

  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给村民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如今村里不仅环境变得更美更宜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修建陂头和水闸等水利设施,还确保了当地行洪安全及农田灌溉用水。站在公园凉亭处,刘谷胜指着脚下的地方说,以前河边这一片都是低洼地,一下大雨就被淹掉。自从排沙河整治工程实施后,疏通的河道行洪顺畅,上游又装了水闸,再加上建设公园时把低洼地填高了,现在再也没发生过水淹的情况。有了警水河的灌溉,今年发生的春旱也基本没有影响到春耕生产。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上级相关部门及横沥镇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辖区内各条河流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包括对马岭东灌渠、南门沥、马坌沥、排沙河霞塱支流进行清淤疏浚,对排沙河进行整治,对增湖沥清杂清障,对天罡龙颈沥干流及支流总长10余公里的河床清理水浮莲……同时,加强河流的生态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防洪工程相结合,打造警水河整治、鲤鱼沥水环境生态治理等精品示范工程,为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

横星村警水河旁边的绿道和小公园。

  ◎管理

  压实基层河长责任,村级河长一周至少巡河一次

  河道整治好了,常态化管理是关键。在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基层河长尤其是村级河长成为农村大小河道的主要守护者。

  村级河长由河流所在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现任横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国平就是一名河长。按照河长制工作规定,村级河长一周至少要巡河一次。今年上任以来,刘国平落实工作责任,坚持每周巡察村内两条河道的相关情况:看看河面是否有漂浮垃圾,河岸是否整洁,有没有乱搭乱建、侵占河道的现象等。刘国平说,因横星村自然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再加上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也已经通过农村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所以他这个河长还算轻松。尽管如此,他也不敢懈怠,每次巡河还会带上网格员,按规定做好巡河的资料台账。

  据横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横沥共有镇级河长12人、村级河长40人。按照“镇河长每月每旬最少巡河1次,村河长最少每周巡河1次”的标准,镇、村两级河长通过“惠州河长”APP积极开展巡河工作,并建立了河道巡查、河道保洁、河流管养等一系列长效机制。

  ◆相关链接

  各镇街积极行动促河流长制久清

  横沥镇的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只是全区推进河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期以来,惠城区正以推进河长制工作为抓手,持续开展江河沿岸垂钓点乱丢垃圾整治工作,加大河道水域空间管控力度,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确保行洪通畅、安全度汛。同时,通过河流整治设置景观点,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当地村民的幸福感。目前,各镇(街)积极行动,河长办加强督查,河长制各项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区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河长制工作中,将进一步压实各级河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实行河道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河长巡河制度,认真督促镇、村级河长履行职责,负责好本河段的工作,如及时打捞漂浮物和垃圾,进行河道常态化保洁等。督促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严格控制水源污染,避免生活垃圾倒入和畜禽污水流入河流,确保河面、河道整洁。同时,督促基层河长在巡河过程中将发现的河岸绿化、生态环境、卫生状况等问题,及时上报、积极整改、定期汇报,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保护好全区河涌水质,改善流域内水生态环境,逐渐实现辖区河流“长制久清”的目标。此外,继续宣传河流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市民群众保护河湖生态的意识。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刘曼瑶 李金山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