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区市场监管局多管齐下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治理
档口经营更规范 消费安全又舒心
“以前地上垃圾、菜叶到处都是,这两年市场环境大变样,管理规范,卫生搞得也很好。经营户也自觉搞好“门前三包”,在这里做生意更舒服了。”在三新市场经营了15年蔬菜档口的商户徐学玲笑眯眯地说,市场环境变好了,疫情对生意影响也不大,她打算一直做下去。
今年以来,惠城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尤其是积极引导和督促辖区市场开办方进行农贸市场公厕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已率先完成第一批5个市场二类公厕改造,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与此同时,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推广使用农产品溯源系统,逐步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
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在三新市场检查。
8街道62个农贸市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日前,记者来到江北三新市场看到,改造后的公厕设置了洗手盆、镜子、洗手液、坐便器和扶手,还在旁边单独设立了一间无障碍洗手间和坡道,墙上张贴着卫生保洁管理制度,每天定时定人保洁,整个公厕干净整洁。据市场管理方负责人介绍,此次公厕改造投入7万多元,按照主管部门提供的二类公厕标准,于7月份完成改造施工。
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乌石市场,记者看到新改造完成的公厕整个墙面、地板都贴上了灰色瓷砖,天花板上灯光明亮,相比市场内陈旧的建筑可以说是“高配”了。“以前的厕所很简陋,现在翻新了简直大变样,不仅干净整洁,还配了洗手液和纸巾,感觉很贴心。”感受到市场公厕的新变化,经常来乌石市场买菜的市民周女士忍不住点赞。
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幼聪介绍,根据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要求,市场公厕需达二类标准。作为市场主管部门,该局积极引导和督促辖区市场开办方进行农贸市场公厕按标准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江北三新市场、水北市场、文岭市场、河南岸荣盛市场、乌石市场等5个市场二类公厕的升级改造,同时正在对下角埔前市场、江北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河南岸中心市场、河南岸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等市场的公厕进行改造。
在升级改造市场公厕的基础上,区市场监管局还在全区8个街道62个农贸市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选取4个农贸市场(水北市场、桥西市场、共建市场、文岭市场)作为垃圾分类示范点。截至目前,62个农贸市场已完成垃圾分类桶、宣传栏、责任公示牌和台账记录等工作,农贸市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向规范化。
除了要求顾客和经营者做好自身防疫,疫情期间,严格禁止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经营者继续经营。区市场监管局对经营场所和市场内各类经营户情况进行摸查,了解底数,督促市场落实活禽经营市场“1110”制度(对活禽市场采取“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过夜零存栏”制度安排),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档。去年8月以来,惠城区市场监管局在辖区农贸市场先后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5670人次,检查农贸市场3122个次,经营单位5870家次,立案查处农贸市场案件35宗,罚没金额13.37万元。
43家农贸市场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
日前,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管执法人员在对河南岸冰塘综合市场内的一家青菜档进行抽检时发现,其销售的黄豆芽非法添加了生长激素,影响消费者健康安全,随后对该青菜档档主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依法处以2005元的罚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把好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关,区市场监管局坚持抽检与整治双管齐下。去年8月以来,该局在辖区农贸市场先后开展非法经营、湿粉类食品风险隐患排查、价格专项治理“回头看”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记者了解到,在加强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区市场监管局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在全区43家农贸市场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抽检人员深入辖区农贸市场,随机抽取日常消费量大的蔬菜瓜果、水产品、畜禽肉蛋类等品种,依托专业快检试剂及设备,短时间内对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抗生素添加等检测项目开展快速检测,及时向公众公开快检结果,引导群众消费,同时及时销毁处置快检不合格农产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目前全区比较大型的18个农贸市场已实现每天农残检测,上午10点前在市场公示栏上公示快检结果信息,另外25个中小型的零售市场则采取不定期抽检,以此促进经营者把好食用农产品进货关。
“每次买菜前我都会先来公示栏看看检测结果,哪些合格,哪些农残超标,买的时候心里有数,更放心。”在水北市场买菜的邓阿姨说。
去年8月以来,开展蔬菜、水产、畜禽肉等食用农产品快检79878批次,销毁不合格样品1434.43公斤。
推广使用农产品溯源系统
走进位于河南岸的东日水产批发市场,记者发现市场内的20多家经营户都在档口安装了溯源秤。只见顾客把挑好的货物放在溯源秤上,在自动称重计算价格的同时,还会同时产生电子溯源码,扫码便可见批发商的证照信息、农产品的产地来源、产地合格证等信息。据悉,接下来区市场监管局还将在海吉星市场试点推广溯源秤。
而在水北市场等零售市场,已纳入溯源系统的经营档口均在店铺显眼位置张贴“溯源+支付食品安全有保护”的二维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获取该档口的经营主体及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包括该档口的营业执照、食品安全协议书、农产品检验结果信息、市场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等。
溯源秤和溯源码是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的一个举措,通过溯源系统试点商铺的推广,增加了消费者对市场农产品安全的信任度,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自身对农产品安全保障的意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对各个环节信息进行监控,有助于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全程透明可追溯也是优质农产品提高信誉、凸显差异、打造品牌的利器。
“溯源系统满足了市场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市场开办者现场管理、商户应用以及消费者查询功能,并为养殖户、基地、零售市场、超市及餐饮单位等预留端口,共享共用数据,为溯源链条完整打下基础。”该局分管食品安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三年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为契机,大力推动食用农产品信息化溯源建设项目,探索完善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机制,提升全区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罗立强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