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到2025年,龙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一带双核、两园两城’空间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龙门人民将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2月5日,龙门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召开,县长段致辉代表龙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段致辉在大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龙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更加幸福上。
作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2021年是龙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第一年。今年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接下来,龙门县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龙门县城越来越具现代化气质。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目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活力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新动力,2021年,龙门县将在着力推动各项改革落地的同时,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做好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公益三类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企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发展,鼓励国企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龙门县城投集团;深化供水与污水处理一体化改革,推进农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与水环境改善。
为了让群众办事更便利、更省心,龙门将持续优化政务服务。通过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由线下办向线上办、镇域办向跨镇办、人工办向智能办转变,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县通办”。全面落实新县行政服务中心“三集中三到位三化服务”,实现群众企业办事“一窗通办”。
然而,激发新活力,不仅需要改革推动,还需要有创新引领。龙门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区域5G全覆盖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新增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以生态建设为基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龙门”已成为龙门人的共同理念。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丽龙门正在步步走来。龙门以生态建设为基点,坚持绿色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四五”期间,龙门要大力践行生态理念,加强河流岸线管护,推进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片区创建,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抓好桉树改造和林相改造,完成桉树改造3.6万亩。着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今年龙门将新建70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459个村民小组生活污水治理,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13公里,并着力完成县城风景河综合整治工程。另一方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落实环境监察网格化监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行动,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治理焚烧秸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推进矿山复绿修复,严厉打击盗采河砂。推进实施罗洞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以现代产业为引擎
引进大健康和大数据产业项目
聚焦千亿级园区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是今年龙门县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据了解,2021年龙门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23宗,年度计划投资115.91亿元,通过发挥重大项目工作专班作用,推动投资更快落地见效,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深圳高端产业外溢机遇,着力引进大健康产业和大数据产业项目。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绿色数据中心片区基础设施等10宗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采取“预审制”“容缺制”“信任承诺制”,落实“代办制”“包办制”等,着力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推动阿里巴巴龙门云计算中心和朗源数据中心、朗源腾云服务器生产基地等项目动工建设。
作为龙门支柱产业之一的康养旅游产业,今年该县将继续实施“旅游+”“+旅游”,开发健康养生、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研学教育、森林探险、山地体育、工业观光等旅游新业态,高水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带建设。加快万城南昆山大健康文旅综合体、中楷教育康养文旅综合体等21宗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康养新城建设,打造环南昆山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区。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继续办好“龙门阵”“龙门径”“温泉节”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龙门旅游品牌价值。
■以乡村振兴为引领
建设27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21年,该县将进一步推进“二十百千万”工程,建成三黄胡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县级万亩兰花产业园,完善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4个以上,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个。着力发展富硒农业,打造茶叶、中药材等种植和深加工基地。建设10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成麻榨镇杨桃、龙华镇年桔两个专业批发市场。
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还将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力争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进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建成7个美丽家园新农村项目并完成27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该县拟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农村“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三项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和资产管理制度,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人口人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以城镇建设为抓手
打造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今年,龙门县将按照“一带双核、两园两城”空间布局,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龙门新城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的同时,投资6.99亿元建成41宗城建项目。推动龙华镇、龙江镇镇圩改造升级,完善智慧城管平台,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路通财通民心通。龙门县将协调推动翁新高速龙门段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惠龙高速龙门段建设。完成国道220线县城至平陵段二期、省道259线平陵至学堂岭段、县道261线凤岗至南滩段改建工程和永汉镇永城公路二期改造工程。动工建设国道355线油田至永汉段改建工程、龙门大桥、县城西环路文华大桥、横槎至官厅公路香溪大桥和龙华镇富民大道。启动国道220线县城至龙田段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县城青溪人行天桥、樟潭大桥。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及时消除公路水毁隐患,改造危桥10座。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
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2021年,龙门县将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突出以人民中心,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工程,发展“厨师村”“工匠村”,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着力于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和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投入2.27亿元,建成龙门县第二幼儿园、龙门中学和县高级中学学生宿舍楼等一批教育课教学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启动县第二中学新建和永汉中学迁建工程。加快建设健康龙门,扎实推进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国家试点县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县“四馆”效用,做好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积极备战市第六届运动会,举办好各类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回顾
“十三五”
龙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24亿元,比“十二五”增长43.4%;民生支出150.74亿元,是“十二五”的2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成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5.48亿元;实施574宗重点项目,489宗项目竣工投产;全县接待游客5305.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获评国家卫生县城,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十三五”期间,龙门县对标先进、奋起直追,跑出了一次次“加速度”;龙门上下团结拼搏、砥砺前行,结出了一个个“金硕果”,书写了龙门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篇章。
产业发展
集聚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在全市率先实施乡镇差异化考核;制定实施“龙八条”“共渡难关龙十条”等惠企政策;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出台《龙门县“星期二企业家早餐会”工作方案》……过去五年,龙门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勇闯改革深水区,找准发展新路径,以坚定的步伐向一流跃进。
得益于改革利刃清障,南昆山下、西林河畔,一片盎然生机。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省五星级服务园区,投入11.18亿元建成55宗基础设施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入园企业113家,总投资484.36亿元,集聚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康养旅游作为龙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龙门集聚发力引进万城南昆山大健康文旅综合体、中楷教育康养文旅综合体等34宗旅游项目,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五星级温泉1家,形成了“四菜一汤两甜品”旅游特色业态,培育了龙门温泉节、麻榨杨桃节、路溪龙眼节等节庆品牌。
通过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二十百千万”工程,稳步建设了丝苗米、三黄胡须鸡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县级万亩兰花产业园,实现兰花批量出口。新增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并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城乡面貌
县城中心区规划面积
扩大到190平方公里
“十三五”时期,是该县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成效最明显的五年。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平陵撤镇设街道,调整县城总体规划,县城中心区规划面积从原来的62.33平方公里扩大到190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龙门县按照“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思路,投入116.6亿元实施交通项目27宗。截至目前,4条高速公路跨越龙门,累计改建改造了国、省、县道76.9公里,改造了农村公路601公里、危桥97座,龙门路网骨架越拉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
龙门县城建成了悦龙公园、七星山公园等4个市政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宜居环境带来的愉悦。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的同时,美丽乡村也在提档升级。通过开展4轮乡镇现场会推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前全部村庄已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在此期间,龙门还成功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63个、示范乡镇2个和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1个。永汉-南昆山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基本建成。
民生实事
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28万个
打开龙门县城地图可以看到:龙城第三小学、龙城第五小学、龙城第六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门学校等一座座现代化学校分布在县城各处。“十三五”期间,龙门县投入7.7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7所,新增幼儿园12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28万个、学前教育学位3780个;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幼儿园占比97%;实现大专院校零的突破。引进140名教育人才,成立惠龙教育基金会筹措资金2452万元,奖励优秀教师439万元,有效激发教师活力。
卫健事业方面,投入15亿元推进县“三院”等12宗项目建设;完成4间乡镇卫生院、16间乡镇卫生院中医馆、84间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挂牌成立县总医院,组建“3+16+154”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排在全市前列。
五年来,龙门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责任,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域中国天然氧吧,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十三五”成绩单(部分)
●公共预算收入57.24亿元,比“十二五”增长43.4%;民生支出150.74亿元,是“十二五”的2倍
●实施574宗重点项目,489宗项目竣工投产
●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五星级温泉1家,新增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
●中心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90平方公里
●投入116.6亿元实施交通项目27宗,累计改建改造了国、省、县道76.9公里
●建成4个市政公园,新建、改扩建学校17所,新增幼儿园12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28万个
码上看龙门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