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门,声名远播罗坑鹅竟然是这样的……

[报料热线] 2831000

  罗坑村两侧都是高山,丰茂的植被涵养着丰富的水源,形成众多的山溪,这些溪流从群山之上潺潺流下,滋养着山下的田野,也滋养着茂密的水草,最终汇聚成各种水圳、陂塘、河流,为罗坑养鹅提供了基本条件。

养在山溪之中的罗坑灰鬃鹅,其颈部直通到背脊的灰毛形如马鬃。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村民主要养的是一种头大、冠高的鹅,称为“狮头鹅”。这种鹅肉体肥大,肉纹相对较粗,口感也差一些,不太受欢迎,很快就从罗坑人的餐桌上消失。80年代后,罗坑人改养乌棕鹅,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鹅无明显咽袋,无腹褶,从头部至颈背部有一条黑色鬃状羽毛带,故又称黑鬃鹅。

  经过罗坑人几十年的培育,身体强健、个头适中的黑鬃鹅成为罗坑鹅的主要品种。当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鹅,做鹅。不同于广东其他地方“无鸡不成宴”的传统,在罗坑,是“无鹅不成宴”。正因为善养鹅,会吃鹅,罗坑成了“鹅美之乡”,享誉龙门。

  关于罗坑鹅,当地有个美好的传说,传闻叶氏先人跋山涉水,从远方迁徙而来,族人带着五谷的同时,也带着六畜,当他们沿着罗浮余脉北上时,带来的鹅在罗坑的山溪里饱食春草,欢愉不已,怎么赶都赶不起来,于是族人就在溪畔落户耕作,养鹅务农。

  几百年来,罗坑人继承祖先的传统,用五谷杂粮喂养雁鹅,这里的鹅生长期长,游水多,常吃石螺小鱼。此外,罗坑人还有“藏”的独门秘籍。每年差不多到春节,罗坑人就把鹅关在屋子里圈养。期间,只给鹅喂稻谷和水,其他任何饲料都不能喂,这样圈养出来的鹅肉和皮才是雪白的,而且嫩滑不腻,味道鲜美。当地最经典的做法是白切鹅,将一年生的罗坑鹅宰杀干净,放入本地产的粉葛,加上红枣、枸杞和一只墨鱼,文火炖煮两小时,然后取出鹅放凉切块,配上蘸料,一道汤鲜肉美的罗坑鹅就做好了。

  罗坑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做这道经典的家常菜,或许正是因为这道菜的启蒙,罗坑人善做菜。与罗坑村一山之隔的酥醪村,是罗浮山旅游胜地,每到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前,酥醪村的餐饮店店主们就会提前联系罗坑村的厨师,聘请他们前来帮忙。作为粤菜一大分支,他们勺中的东江菜广受顾客喜爱,掌勺厨师一天工资将近400元。

  2019年5月,惠州市饭店行业协会大师工作室的大厨们走进罗坑村,向当地村民当面传授烹饪技能,交流菜式制作心得。看到罗坑本土人做出的菜品后都赞不绝口,于是在这里开展一场粤菜(东江菜)料理培训,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相结合,带动就业创业。不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周边地区饭店的“后备”大厨,随时都能“接单”上阵。灵活双赢的就业方式为当地村民创收提供了新路径。

  通过这些活动,罗坑人善烹饪的名声不胫而走,而今“罗坑村厨师”品牌在龙门南部逐渐打响,越来越多的罗坑乡亲加入了厨师行列。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