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小区微改、城市更新、拆违…… 惠州城市品质再跃升

[报料热线] 2831000

  清晨,龙门,悦龙公园里健身忙。违建商铺摇身变为街心公园,每天来此散步健身、休闲娱乐的市民络绎不绝,呈现出一片幸福景象。

  入夜,惠城,东江两岸华灯初上。城与水,光与影,没有户外广告牌,一条流淌的天际线,将两岸现代楼宇群和千年古街水东街映衬得美轮美奂。

  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无论在城里还是乡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感观是最直接的。“幸福感”的背后,离不开惠州城市品质的提升。

  

市区麦迪新村经过微改造后,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惠州日报记者姚木森 摄(资料图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人为中心促进城市发展,注重建管并举,创新城市更新方法,惠州现代品质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进一步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百姓更幸福”的目标。

  从开展清拆到编发设置指引,户外广告、招牌管理步入“科学规范”;从规范工地围挡设置到公益景观小品创意评选活动,城市的细枝末节开始“追求质感”;从工地扬尘污染治理靠人巡查到在线监测,城市管理装上“智慧大脑”;从大拆大建到因地制宜对老旧小区等实施微改造,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绣花功夫”……一个个创新举措,让惠州不断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增强对大湾区各类优质资源的吸引力、吸附力,逐步展现出一流城市的外在品质。

  

水东街将引领惠州夜间文旅经济新潮流。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去年9月,执法人员对惠东县巽寮湾的“两违”建筑进行拆除。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绣出美

  历史街区活化 老旧小区微改

  冬日暖阳洒落在水东街、延绵在骑楼之上。东望合江云历历,街连西湖路悠悠——这副贴在店铺门上的对联,道出了水东街的特殊地位:惠州历史“一街挑两城”,水东街就是那“一街”,最重要的商业街。

  夜晚,水东街的热闹恢复了。数十家文旅主题商店入驻,电音剧场、音乐餐吧等业态充满活力,将引领惠州夜间文旅经济新潮流。

  水东街区域附近的东湖旅店,是近几年新修缮改造的红色文化展点,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修缮保护资金,将其开辟成“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成为该区域的热门红色景点。

  一流的城市文化是地区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内在动力。提升城市品质,离不开历史街区、老旧城区的活化利用。

  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功后,我市开展了积极探索,出台了相应的保护利用规划。去年,惠城区提出了打造“一湖两江四带”城市会客厅的目标,着重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北门直街、金带街,以及文旅街区祝屋巷,建成“江湖街巷”旅游景观体系,实现城市风貌与文脉传承高度融合,展现岭东雄郡的独特魅力。

  目前,水东街、东坡祠、东坡粮仓正组合打造成为惠州文旅经济的亮点;占地1.2万平方米的野岛文化生活社区,已有30多个艺术团体和商户集聚,一个新兴的文化部落正焕发生机;在祝屋巷,仅去年惠城区政府就投入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了2亿元社会资金,让曾经残旧斑驳的老街区蝶变为崭新的城市名片。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以惠城区为例,现有老旧小区389个,涉及居民约48万人,必须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2019年9月,惠州在全省率先实施“惠民空间”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惠城区桥西街道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麦迪新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老旧小区。

  去年,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全市要完成42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惠城区则计划投入1亿元对100个老旧小区启动新一轮改造,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仲恺高新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仲恺高新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创出新

  城市更新多样化 产城人更加融合

  “这环境比得上公园!”1月4日,惠州市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全新环境让来办理业务的市民张丰眼前一亮。

  新市民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共有12栋楼,在闲置了8年的原技工学校的基础上翻新改造而成,其建筑的主体结构保持不变,而外墙则做了重新设计,同时优化空间功能,设计园林景观,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办事环境。

  从空置校舍到12栋崭新的办公楼,开放、绿色、创新、美观、人性化服务,这些都是市民服务中心带给大家的真实感受。改造项目为优化城市公共环境、提升惠州的城市品质、推动改革创新工作见实效,探索了一条新的城市更新路径。

  带客户到仲恺考察,仲恺区一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陈锋终于不用“欲盖弥彰”了,大大方方介绍起车窗外的高铁线路和一栋栋写字楼。

  去年10月底,仲恺大道沿线城市更新首批2个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位于仲恺高新区陈江、惠环街道仲恺大道沿线科融大厦片区和轻轨站南片区的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作为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仲恺大道沿线城市更新预计总投资近645亿元,共划为17个单元,涉及19宗地块,以连片改造的方式推动9.7平方公里区域实施城市更新。去年10月,19宗地块全部完成摘牌并进入征拆和建设阶段。

  改造前,仲恺大道沿线区域现状容积率仅1.02;改造后,建面达921公顷,净容提升3倍,总空间扩至2.5倍,不但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还大幅拓展发展空间,为招引高端产业、广纳优秀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城市更新探索,除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改造这样的功能型更新,还有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型更新,生态修复、优化城市公共环境改善型更新等,在经济结构升级调整、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等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惠州城市面貌。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摄

惠州城市面貌。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摄

  清出阔

  拆“两违”亮空间 城市更显柔性

  白天,摩天大厦高耸矗立,清爽的天际线散发着现代化都市范儿;夜间,摩天大楼换上灯光秀,璀璨靓丽,美不胜收,构成轮廓分明的夜景天际线,与月亮星辰交相辉映。

  去年5月起,随着新一轮户外广告清理整治和规范管理工作的推进,惠州的天际线“颜值”一再被刷新。

  将户外广告牌等城管管理的末端纳入规范管理,是为了不断补齐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短板,“织出”更安全有序的城市运行,“缝出”更温馨亮丽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拆违、改造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曾经脏乱无序的市场变成居民休闲遛弯儿的城市公园;与“两江四岸”整治相结合,东江、西枝江水岸共治,水清岸美;惠州西湖、罗浮山等国家5A级景区的“两违”建筑被拔除,风光秀美,景色更为怡人。

  行走在惠州的街头,处处能感受到强劲的发展脉搏:经过“两江整治”,在东江公园,3.2公里长的绿道串联起七大主题特色园,通透、简洁、明快的滨水公共空间,让人神清气爽;在吹响“国内最干净城市”号角下,不论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是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周围市容环境干净整洁,城市发展乘风破浪;建筑工地管理提档升级,告别冷冰冰的蓝色、灰色铁皮围挡,告别各色广告围挡,采用“绿草墙”与周边环境更加谐调;“惠州蓝”常驻朋友圈,干净的墙面再也不见昔日乱搭建、乱牵线的情形,垃圾分类开始在社区落地。

  去年,惠州在全省首次推出“无违建镇街”创建工作方式,并出台政策理顺农村住房,探索出“拆违、腾地、理顺、利用”一体化治违新模式,实现了“拆违”到“治违”的转变。

  去年12月,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来到惠州后,情不自禁地评价:“现在的惠州愈发温柔了”。他说,惠州的城市版图不断扩张,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但城市处处整洁干净有序。

  来源:惠州日报(除署名外)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邱若蓉

  短评

  以绣花功夫“绣”出一流城市品质

  我市以绣花功夫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碧水蓝天绿地与冲天大厦交相辉映,产城人融合发展中释放无穷活力。聚力打造一流城市品质,推动着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展现着惠州愈加稳健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城市品质外示形象,内系民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创新做好城市生活加减法,更好服务市民生活,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我市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持续发力“活化”历史街区、“微改”老旧小区,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更新多样化,深入开展拆“两违”,不断深化一流城市品质建设主题,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奠定坚实基础。城市品质的持续提升,也为我市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大交通”格局等事业建设提供优质配套服务,为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发展资源聚集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自然禀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生活气息浓厚,宜居宜业宜游,但对标一流城市品质仍有短板和不足。这需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深化改革、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以“绣花”功夫把城市的“柔性”、魅力贯穿于城市生活各方面,真正“绣”出一流城市品质,以宜居、现代、高能、便捷的新格局,推动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提升。(凌保康)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