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村口矗立的白马雕像让人感受到奔腾不息的活力。此前,该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成为省定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坚持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相互促进,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走出具有白马村特色的“一河两岸”生态旅游产业综合脱贫致富新路。如今,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村民最近到相邻的多祝镇走亲戚,晚上回家时,“摩的”司机到该村后误以为进了景区……
龙门县蓝瑶族乡上东村连片种植地与乡村公园交相辉映。
这是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组织动员全市力量和资源投入精准脱贫攻坚,形成良好态势,全市4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15188户35546人贫困人口稳定达到脱贫标准。
市直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向帮扶村小学生赠阅《惠州日报·小惠同学》,通过文化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花团锦簇,风景优美。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勇担当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硬底化村道、太阳能路灯、富有瑶族风情的新房、教学楼宽敞明亮的上东村小学教学点、25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省定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已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小山村,蝶变成为小桥流水、步步美景的美丽乡村。50多岁的刘瑞强是土生土长的上东村人,他说:“变化很大,做梦也想不到上东村变得这么漂亮……”
上东村的变化始于2016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也源于上东村“第一书记”“军哥”的不懈努力。市委办驻上东村“第一书记”刘艳军扎根上东村近5年,成了瑶族同胞的好兄弟、瑶乡脱贫领路人。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外,刘艳军发挥当地特色,提出做活“山水文章”具体思路,通过开发温泉生态旅游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创新发展乡村广告业等措施,铺筑产业兴村发展路径,极大增强了上东村“造血”能力。
航拍范和村,范和村,海洋、天空和海湾大桥融为一体,蔚为壮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刘艳军是我市扶贫干部的优秀代表之一。“我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层层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制。”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市直单位派出134个驻村工作组约400人,县直单位派出298个驻村工作组896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格局。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市仍剩412户1003人未达到脱贫标准。
陈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子里随处可见精美的壁画。
全力啃下“硬骨头”!我市出台并落实好《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对仍未脱贫人口挂牌督战,瞄准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查漏补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贫困村不脱帽、工作队不撤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不脱钩。截至2020年6月,我市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博罗麻陂洪湖村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稳就业
做好就业扶贫助复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市全力克服停工停产、道路交通管制等不利影响,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脱贫攻坚,想方设法推动返岗就业和消费扶贫。
省定贫困村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利用产业项目努力配合政府开展抗疫生产“两不误”行动;省定贫困村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沃柑种植等主导产业项目,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扶贫企业市喜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吸纳一批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
联新村扶贫项目——光伏发电站。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摄
“针对疫情对就业扶贫、贫困户收入冲击较大的情况,我市坚持把稳就业、增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夯实稳定脱贫根基。”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完善体制机制,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的通知》,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全面推进复产复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我市加强就业信息收集,引导贫困劳动力优先复工返岗,提供就业岗位给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80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加强公益性岗位安置,优先安置贫困户参与防疫卡口值守、保洁环卫、防疫消杀等临时公益性岗位,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到道路养护、山林看护、治安巡逻、环卫保洁等岗位就业。
复工复产,让有能力的贫困户收入不断;拓宽渠道,让滞销农产品卖得出去;不误农时,让田间地头热闹起来……2020年初,我市按照有关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各级各相关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早谋划、早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不误。
“扶贫车间”开进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
花卉基地建在家门口,博罗杨村镇羊和村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
强产业
壮大扶贫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联新村是省定贫困村,帮扶伊始,市政协驻村工作组就认识到,若村里没有发展产业,脱贫是不可持续的。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和请专家实地考察后,联新村开始种植茨菰。
“一开始试种了一点,每亩茨菰能带来四五千元纯收入,碰到丰产或价钱好的时候收入还会更多,一家五口的日子越来越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吴碧强说,种茨菰致富这条路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如今明白一个道理,做什么都不能怕难,只要肯干,绝不会一辈子贫穷。
据悉,市政协自2017年起,在联新村大力开展茨菰种植产业扶贫,对贫困户种苗补贴1500元/亩。2020年,贫困户及一般农户共种植茨菰60多亩,增收近40万元。去年,驻村工作组积极协调惠州学院扶贫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改良种植方式,改进采收工具,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和普通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我市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产业。”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不断壮大扶贫产业,激发内生动力。近年来,梯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及“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打造“龙门大米”“博罗茶叶”“惠东马铃薯”等一批区域产业公用品牌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引导80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1005户有意愿的贫困户签订产供销协议,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强化消费扶贫,搭建消费扶贫供需对接桥梁,解决农畜产品滞销问题,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云南瑶族同胞在惠东白盆珠镇和当地村民一起种“山瑶柑”走上致富路。
龙门县龙城街道陈村村中草药大丰收,农户的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祖塘村农业合作社大棚种植的蔬果丰收。
建机制
落实“四不摘”防止“边脱贫边返贫”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记者了解到,全市46个省定贫困村已完成“三清三拆”,公路、供水、供电、网络、公共服务站和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达到示范村创建目标,村庄环境大幅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将发挥省定贫困村的示范效应,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加以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坚决落实‘四不摘’要求,防止‘边脱贫边返贫’。”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稳定现行帮扶关系,脱贫不摘帮扶,保持驻村工作组相对固定,保留扶贫工作队,继续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同时,全市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等脱贫长效管理机制,市住建、人社等市直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住房安全、就业稳岗等20多个长效管理制度,确保脱贫攻坚主要政策的延续性。
记者了解到,市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监测范围、监测程序、监测周期,着重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教育帮扶、住房帮扶、扶志扶智、资产增收、科技扶贫、社会帮扶等方面对返贫致贫监测对象进行帮扶。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我市将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将兜底政策纳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将单纯针对贫困户的扶持政策转变为对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
短评
打好脱贫组合拳 拔掉穷根奔幸福
全市贫困人口稳定达到脱贫标准,消息振奋人心!一直以来,我市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线发力、聚焦短板,不断取得新成效。去年,尽管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始终锚定目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为基层群众努力奋斗拓思路、增信心,为拼搏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贫穷”包含多重现实因素,连接着久远的历史根源。脱贫攻坚,就应统筹兼顾,以全局思维打好“组合拳”,以创新务实举措扶真贫、真扶贫。这需要在扶贫政策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作策略中体现兜底思维,聚焦民生痛点和短板,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提振群众为美好生活拼搏的信心。
我市狠抓产业扶贫这个有力抓手,以新思维新举措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农业、旅游、消费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持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不断凝聚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拔掉穷根打下坚实基础。以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担当,制定管全面、管长远的扶贫机制,强化机制、队伍保障,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防止“边脱贫边返贫”,助力贫困群众稳步迈向小康之路,有力巩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基层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为民担当扛在肩上,落实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凌保康)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采写: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钟志云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