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水滴和细流,汇成江河湖泊。惠州西湖的故事,便是从水滴和细流开始的。惠州西湖大概成型于汉晋之际,先水源,后洼地,尔后湖泊。它的形成,得益于大自然鬼斧神工:三大水源在城西汇聚,形成湿地,后逐渐转化形成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五湖相连的西湖。到了后来又将人工湖红花湖纳入麾下。
民国时期从孤山东望的泗州塔。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2021年5月无人机拍摄的近似角度,从孤山东望的泗州塔。
惠州人开始营建西湖是在惠州“正史”拉开之后。隋代惠州建城,鹅城在西湖东岸崛起,成为粤东军事重镇和政治文化中心,使得西湖与城市的关系愈加密切。
唐代,西湖之畔,逐步建筑了泗洲塔、天庆观(元妙观)、永福寺等。入宋之后,“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惠州人口日益稠密,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西湖。人们筑堤截水,“湖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正是“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西湖成了惠州最早,也是最大一项造福渔农的水利工程,惠州人彼时称其为“丰湖”,正是取其“施于民者丰矣,故谓之丰湖”之意,这个含意充满了惠州人对大自然的感恩。
1938年从西湖圆通桥向北拍摄的仲元亭。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2021年5月从西湖圆通桥拍摄的仲元亭。
因为苏东坡的生花妙笔、积极传播,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似之处不胜枚举:两湖有苏堤和孤山;杭州西湖有雷峰塔,惠州西湖有泗州塔;杭州西湖有苏小小,惠州西湖有王朝云……
当然也有不同,杭州西湖拥有三面环山,一水抱城的绮丽风光,惠州西湖幽深曲折,淡雅秀邃。不过,“北客几人谪南粤,东坡到处有西湖”,于是,“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成为更多人的认识。
1928年从飞鹅岭角度拍摄的西湖。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2021年5月无人机拍摄的近似角度,从飞鹅岭拍摄的西湖。
历代官民,也像爱护眼睛一样去保护西湖。自宋朝以来,西湖经历代官府和民众开发、整治初具规模,至明清,西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明末、浙江才子祁豸佳来惠游湖时,所看到的已是“平章甲第半湖边,日日笙歌入画船”的盛世景象。
涵养人文,美化环境。历经近现代兴替沉浮,地处岭南的“苎萝西子”,依然山水秀邃,从未染指繁华,也谈不上洗尽铅华,终究出落得一副清新自然、气韵内蕴之态,静静伫立在岭东雄郡的大地上。
1932年8月,从西湖丰山北望东江,山脚下的水面为菱湖。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2021年5月1日,无人机拍摄的丰山北望近似角度。
清末文学家黄遵宪两游西湖并写诗吟诵,流连慨慕。黄遵宪出使日本,于不忍池上作诗,云:“万绿沉沉慧一蝉,微茫水气化湖烟。无端吹坠丰湖梦,不到丰湖已十年。”惠州西湖与世界风景名区等同看待。民国惠州文人张友仁亦认为,“地球上风景莫如瑞士,得天然之赐甚厚,而国人之建设力、自治力甚强。美洲黄石公园,为国人公共娱乐地。所夸诩者,雄秀之峰峦,深幽之溪谷,壮丽之瀑布,与明净之湖水。惠湖具体而微耳,吾人未可自轻也”。张友仁认为惠州西湖集中了瑞士风景和美国黄石公园的精髓。
1934年拍摄的西湖圆通桥。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2021年5月拍摄的西湖圆通桥。
“先民经营规划,且由切身之利,推之于大道之行。”用国际视野去经营惠州西湖,既是前人的期待,也是惠州的现实冲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我市正在高水平规划提升西湖品质和环西湖中央文化休闲区,打造“足并杭州”的靓丽名片。以惠州西湖为基点,结合惠城区城市会客厅项目打造,水东街、金带街、祝屋巷等江湖街巷文旅消费引人注目,“商圈新消费+历史街区”正在崛起,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旅游吸引力。
细看一眼西湖,西湖还你一个惊喜。“入乎湖而尽湖之用,超乎湖而尽人生之用,则以湖当世界可也”。此言不虚。
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 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