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荣光 逐梦前行丨“双区”风口大起舞 比学赶超快加鞭

  大潮奔涌,大湾兴荣。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一年之内,两大国家战略花落广东,“双区”利好叠加,“双区”驱动强劲。惠州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乘风起舞、比学赶超,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融深”行动

  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世界级湾区建设步伐坚实有力,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阔步前行。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惠州全面参与“双区”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洪指出,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员,全力支持、积极融入既是我们鲜明的政治态度,也是惠州发展的必然抉择,要找准惠州在“双区”建设中的定位,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能。

  利好与机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再加码。4月25日,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两市的都市区部分,强调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加强三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统筹协调,建设跨区域产城融合组团。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融深”大行动号角迅速吹响。4月30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专门制定的聚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发布实施。

  1.2万字,35条具体举措,是惠州贯彻实施国家“双区”建设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是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的惠州担当。

  比学赶超

  走出“中等舒适区”,比出干事创业激情信心

  面对难得历史机遇,惠州,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融深”,惠州强化“比学赶超”意识。

  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推动惠州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必须进一步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学习借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先进经验,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高效集聚。

  比学赶超,重要的是强化县域经济,主战场在各县(区)。瞄准大湾区或国内国际的先进城市,各县(区)找准对比标杆,比出激情和信心,学出举措和办法,赶上先进标兵,超越舒适区间,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

  当下,惠州各县(区)纷纷动起来,科学选定“比学赶超”对象,因地制宜实施“比学赶超”措施,学先进、补短板、强优势、促发展,以你追我赶的势头走出发展“中等舒适区”,比出干事创业的激情信心。牵头部门、配合单位细化重点任务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积极展开各项行动,全市上下“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项目为王

  每月召开一次重大项目动工竣工投产现场会

  产业是大湾区经济主战场。

  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融深”,惠州坚持“项目为王”理念。

  承接大湾区先进城市产业外溢,惠州把精力向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人口向产业集聚,探索产业共建模式。

  面向“双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惠州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链主式大项目、好项目集聚。4月20日,深圳-惠州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在深圳举行,72宗项目签约落户惠州,投资总额逾860亿元。

  每月,惠州召开一次重大项目动工竣工投产现场会。这是市委、市政府谋划推进“比学赶超”的重要举措,对形成各县(区)你追我赶、竞相争先抓产业项目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狠抓落实出成效。一批重点项目纷纷动工建设、增资扩产:正威国际集团高端铜加工项目在博罗投产、二期项目同时开工;建滔集团苯酚丙酮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开工;伯恩光学将在惠阳建第五个基地……

  狠抓落实出成绩。今年1~5月,惠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3.74亿元,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1201.43亿元,同比增长32.5%。这其中,工业投资308.65亿元、增长49.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0.2%,占比自2018年以来首次超30%。

  服务提质

  整顿机关作风,消除办事群众“痛点难点堵点”

  6月5日,周六,市行政服务中心,民生政务服务事项周六“不打烊”,便利群众办事。惠城区马安镇教师李美玲为女儿办好入户手续,用时不到10分钟。她点赞:“周六能来办事,我就不用请假了。”

  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融深”,惠州突出“服务提质”导向。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服务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惠州把机关作风整顿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自选动作,重点对“拖、等、靠”和“庸、懒、散”的机关陋习进行整顿,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民生政务服务事项周六延时服务解决群众“周末办事难”,就是惠州机关改进作风、消除办事群众“痛点”“难点”“堵点”的惠民举措。自实施周六延时服务以来,各办事窗口业务量逐步递增,市行政服务中心四周业务量累计超过800宗,成为惠州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开新局”的一个生动注脚。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惠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惠行动——1+10+N”民生项目清单,并以此为抓手,切实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施过程中,惠州坚持“可感可见”的原则,每项任务都要能够看得见计划、看得见行动、看得见结果,确保项目过程进度可感可见,实施后效果可感可见,切切实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此同时,从可操作、易见效的“小切口”入手,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具体,推动民生建设实现“大变化”。

  凝心聚力,奋勇前行。

  “双区”建设春潮涌动,区域发展百舸争流,惠州跨越正当其时。“十三五”末,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400亿元大关,“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3+7”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引进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惠州常住人口超600万,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七,增量居全省第五,成为大湾区“人口磁场”。

  “十四五”开局起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惠州上下一心,全力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参与构建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合作,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发展,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