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代人的记忆里,供销社是个“金字招牌”,在计划经济年代靠统购统销包揽了农民的买与卖。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兴起,供销社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而近年来,全国各地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不断调整定位,正在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惠州市供销社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多年来,惠州供销人在不断改革与合并中一直传承坚持“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牢记为农服务宗旨,深化综合改革,在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以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工作为重点,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我市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骨干力量。
惠州市供销系统党性教育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
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
惠州市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较早,民国时期,东江两岸各县有地下党和游击队活动的农村就有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从1927年惠阳县高潭苏区(今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成立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到1949年冬龙门县麻榨游击区成立黎壁村消费合作社,在今惠州市的辖区内,新中国成立前就曾有各种形式的消费合作组织14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不但为当时的农村群众摆脱不法商人的经济盘剥,发展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为后来各地供销合作社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0年6月,广东省东江合作总社成立,1951年春,东江专署属下各县成立供销合作总社。1952年8月,东江专署撤销,惠阳、海丰、陆丰、龙川、河源、紫金6县供销合作总社划归粤东办事处管辖。1956年惠阳设专区,供销社改称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惠阳专区办事处。据统计,1957年全区供销系统有经营核算单位193个、基层供销社169个、经营网点1494个,收购当地农副产品2026万元,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商品共9186万元。
1958年11月,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惠阳办事处撤销,与商业局合并,基层供销社与基层商业、粮食、财政、银行一起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集体”所有制变成“全民”所有制。随后,我市供销部门分别经历了快速发展、摸索和全面深化改革等阶段。
在机构不断改革、业务不断更替、历史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的自身实力也不断增强,人员队伍壮大,经营网点遍布各个乡村。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社将始终践行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综合能力,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拓展新兴服务为重点,着力推进自身服务体系创新,助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打造农村领域改革亮点。
着力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
经营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惠城区汝湖供销合作社助农服务中心,采取全省供销系统统一标识、统一设计建设,目前正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对农村经营农资网点进行有效整合。据悉,惠城区供销社完成1个区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和6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是“1+6”助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我市各级供销部门通过积极推进建设“1+6”助农服务体系,将“服务三农”工作渗透到每一片土地。
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供销系统牢牢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以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为引领,着力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型”供销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示供销新作为。通过供销系统内部跨区域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发展,以积极投入建设、盘活物业资产、聚焦为农服务为抓手。把搭建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镇村级助农服务中心作为供销社综合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我市供销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县镇村“三级”社会服务网络平台为基础,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经营网点,同时还引进社会资本,利用其自身优势合力打造惠民、便民、利民的助农服务综合平台(中心),涵盖农资农具配送销售、日用品销售、农产品销售及信息收集、物流快递、土地托管、大田种植等业务功能。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已提前完成我市助农服务示范体系两年建设任务。目前,已新建助农服务综合平台(中心)59个,覆盖全市5个县区、49个涉农乡镇。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效果图)。
打造新型现代化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2020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动工建设,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集农产品交易、仓库配送、加工冷冻、展示展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检验检测、进出口代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据悉,该项目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省合作重点项目,下一步将面向大湾区城市群,依托供销一张网,着力发挥供销系统联农带农组织优势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打造大湾区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枢纽,成为执行供应港澳质量标准、提供全程通关服务的绿色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成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大市场的联农带农助农枢纽,成为承接粮食、冻肉等政策性储备任务的重要农产品应急储备和保供稳价中心。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匡算总投资约50亿元,规划用5年时间,建设一市场(线下农产品批发集散市场)、一平台(线上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两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冷链仓储物流园)、六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数据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农产品认证检验中心、跨境电商中心、应急储备中心),成为大湾区规模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农产品应急储备保障中心、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基地、农产品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线上新媒体平台。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农产品流通服务约500万吨,其中农产品批发集散服务约80万吨、采购及加工服务约90万吨、冷链物流服务和仓储服务各约165万吨,带动周边约50万户农业生产者协同发展。
帮助农民打造特色品牌
市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惠州市供销社全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各类企业7家,联农带农近1500户,每年助农增收220余万元,帮助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农服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市供销社“开拓进取、自主创新、发展经济、服务‘三农’”的兴社理念,一手理顺体制发展经济,一手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在“三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服公司牵头组建了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博罗组建的市艺丰农林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林业为依托,以合作为载体,以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方式、开拓业务领域为途径,初步形成了“服务+业务”双驱动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林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市艺丰农林专业合作社与惠州学院积极开展合作,成功共同开发出了数十款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包含果干、茶叶、五谷什粮速食、面条、饼干等产品。其中,“辣木叶刀削面”作为一款特色新资源食品,外观独特、口感筋道、成分健康,且易于保存、保质期长,一经推出市场便反响热烈,年产值达近百万元。目前,惠州市艺丰农林合作社正按计划继续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打造富有影响力与竞争力的自有品牌。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利益,市艺丰农林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金银花、黄豆种植购销合同,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惠州市跃农门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水稻种植购销合同,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免费为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并跟踪技术指导,收成后的农产品按不低于市价收购,不仅扩大了供销社在农村农民中的影响力,并且实现助农增收致富。
供销社开展农技培训讲座暨送肥下乡。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春,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农业生产也进入春耕备耕物资流通使用旺季,这也是对市供销系统服务保障能力的一次考验。
我市供销系统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农时,扎实做好春耕生产、农业稳产保供、农业产能恢复工作,制定保障农资供应工作方案,采取延长营业时间、电话预约订购、送货上门、售后跟踪问效、拆零销售等形式扎实抓好春耕农资储备及调运工作。据统计,春耕期间,全市供销系统农资企业共销售肥料3.89万吨,农药0.11万吨,销售金额5000多万元,保证了春耕备耕农资供应充足、质量可靠,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资市场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我市供销社系统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组织网络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目前全系统共组建专业合作社210家,农民合作联合社7家,其中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6家,入社农户共50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6万多户。2020年全年销售总额达10.13亿元,同比增长76.32%。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镇村级基层供销社。“十三五”期间,新建村级基层社14个、创建标杆基层社8个、改造薄弱基层社29个,现有农民社员15668人,并在全国“一社一卡”管理平台搭建我市共72家较完整详细的基层社数据库。同时,扩展基层服务网络,目前全系统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社150家,农业生产服务中心36家,庄稼医院54家,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超过14.09万亩,“十三五”期间改造农批市场3个,新建连锁经营网点195个,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在优化农化服务网络结构中,我市供销系统农资经营网点有436个,每年为农民提供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超过30万吨,销售收入超13亿元。深入乡间田头开展农技讲座100多次,向全市3万多户农户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1万多亩。
“拓展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领域,更好履行为农服务职责。”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下来将继续按照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三农”的要求,改造升级一批基层社,逐步开展基层社改造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改造重组基层社的各种科学方式,加强联合合作,坚持以强扶弱、开放办社,以组建中心社为主要形式,推动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当地实际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继续巩固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曾仲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