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农民的家里;他们总是将心比心为农民着想,为民解困;他们是农民身边的“农技通”和“好保姆”;他们是农业人的科技“智库”和“桥梁”……他们是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人。
一直以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他们将党旗“插”在惠州广袤的农业农村天地里,党员干部下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热情澎湃,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促使我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十三五”期间,中心刘凤沂同志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李雄兵同志被评为第四届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中心累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省农技推广奖18项、市农技推广奖11项;在2016年和2017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考核中,连续两年荣获“优秀”等级;在2016~2018年全市政务网站考评中中心网站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2017年被评为全省“农药化肥零增长技术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在2015~2017年“万众评公务”活动中排在前列;在2018年市直部门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19年被评为惠州市文明单位。我市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作用有效加强,特色优势种植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扎实推广,耕地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持续深化,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有效提升,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应用。
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见行见效
在我市各个乡镇,总是能看见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成员风风火火、不停奔忙的身影。
今年春天,万物复苏,备战春耕忙。在今年惠州市(惠城区)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暨水稻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演示会上,农技专家穿梭在田间,忙着组织新农机示范推广;水稻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驾驶和操作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水稻穴直播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种高科技新机械在田间穿梭,让人们大饱科技眼福。农技专家也忙个不停,为农户答疑解惑,耐心揭秘黑科技。
春风吹拂,万物生机勃发之时,适逢荔枝高接换种的好时机,农技专家深入我市乡镇举办荔枝高位嫁接技术培训班,在荔枝林下为果农传授高接换种秘笈。通过该技术,原来经济效益不高的荔枝品种将摇身变成经济效益较高的新品种,最终实现荔枝林变聚宝盆,果农们纷纷感叹,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时值夏季,正是三角梅苗期管理的重要时期,农技专家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我市花卉基地,为管理人员揭开管理技术谜团。每当三角梅扦插、移苗、施肥打药等关键节点,农技专家总是如及时雨般出现。并且只要有技术难题,一个电话,农技专家随叫随到,让人倍感暖心……
眼前这一幕幕是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据了解,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中心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强大动力。
尤其是今年3月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少雨,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农田失墒严重,春耕生产受到影响。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帮助农民抗旱情保春耕,该中心迅速行动,制定发布农作物抗旱技术指导措施,通过舆论宣传增强农民抗旱减灾意识,积极组织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因时、因地、因苗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减轻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帮助农民解决燃眉之急,农民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该中心通过组建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加强市、县区、镇三级农技人员联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春播冬种”“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成果对接”“乡村振兴”五大主题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把良种、良法、良机送到农民手中,把免费农技“套餐”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一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实际行动把“为民服务”四个大字写实、写真。
党员先锋服务队冲锋在前,送“及时雨”纾解民困
近期是“龙舟水”集中降雨时期,我市出现了持续性暴雨,各县区农作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为此,该中心派出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各县区田间地头,加强技术分类指导,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龙门县受暴雨影响,水稻、玉米、蔬菜和花生等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前段时间,在龙门县龙江镇多个乡村,暴雨过后,河道旁的农田被水淹没,田里的积水没过人的膝盖,农作物都泡在水里。
“受灾的稻田、农田要尽快排干积水,清洗苗减少毒害、补充作物营养,恢复它的生机。”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雄兵在田边,细心地指导农户救灾复产技术要点。李雄兵用客家话与农民交流着,由于“说话大声”的习惯,他被不少农民亲热地称呼为“大声哥”。哪里有种植管理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知道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农业技术活字典。
记者了解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别以刘凤沂(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李雄兵(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两位同志为队长,组建两支党员先锋服务队,引领广大党员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尤其是在灾害天气中,党员先锋服务队冲锋在前、奋战在田间,指导农民做好灾前防御和灾后复产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少灾害天气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4月以来,党员先锋服务队累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60多场次,服务农民1000多人次。通过党员先锋服务队,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强大动力,让党旗在工作一线高高飘扬。
实际上,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期间,党员干部主动请战、一心为民服务的担当就已展现得淋漓尽致。该中心检测室负责人薛刚和同事们发挥连续作战精神,连续40多天没有休息,及时完成种子样品质量的室内检测工作;该中心种子推广部部长单泽林带领种子技术人员,于寒风凛冽中,卷起裤腿下到秧田,带领农户进行早稻播种育秧……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与疫情抗争、与农时赛跑,切实抓好我市农作物优新品种示范推广、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等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工作,为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个好头。
党建引领打造党建品牌,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建立党员先锋服务队……这是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工作的缩影。
党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为此,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理念思路创新和方式手段创新,实施“626党建工程”,打造“农技先锋惠‘三农’”党建品牌,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该中心创新“六学”模式,开展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行第一议题、每周一下午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干部上专题辅导课、正科以下党员干部学习分享等常态化学习制度,中心形成了领导干部引领学、专家学者辅导学、红色基地体验学、党员集中研讨学、党员干部线上学、深入田头实践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创新开展“百年党史百天讲”活动。在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年党史百天讲”专栏,全体党员轮流值日,围绕建党100周年以来每个年度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的会议、事件进行学习分享。从3月23日至6月30日,每天1期,共100期。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广大党员积极参与,营造了人人学、人人讲的良好学风。全体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践行初心使命砥砺前行。
为了让广大党员更好地学、更深地思,该中心还开展党员过政治生日仪式和“我和我的党”微视频拍摄制作等活动,组织党员重读入党申请书、重温入党誓词、分享入党经历,每周五下午唱响红色赞歌,激发党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实效。
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农业农村服务工作显成效
一直以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的中心作用,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作用有效加强。该中心年均引进示范粮油作物优新品种120个以上、配套推广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多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水稻优新品种示范基地亩增产10%以上。与此同时,推进种子质量检验站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每年完成省内4~6个地级市的种子市场质量监督抽查和土壤化验工作。
特色优势种植产业加快发展。围绕蔬菜、水果、茶叶、南药、花卉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推广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动品种更新换代、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引进推广的“井岗红糯”荔枝获国家级金奖,“白盆珠”牌铁罗汉、“白盆珠”牌惠州岩茶名纵(肉桂)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加大力度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微灌喷灌滴灌等节药节肥节水绿色农业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07%、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17%。在该中心大力推动下,博罗县和龙门县分别获评全国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惠州市谷峰农林服务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
为推动我市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该中心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耕地地力提升技术,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监测和修复示范,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相关工作,在全省自主采样单位中率先通过档案验收,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
此外,该中心面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业青年、贫困村干部等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打造“惠州微农技”微信公众号、惠州农技气象、抖音号等农技信息服务平台;组建省、市产业扶贫农技帮扶工作组开展技术帮扶,助力实施一批富民兴村产业项目等举措,促使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强化院地合作,农业科技创新成绩亮眼
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6年12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成立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在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截至目前,已建成6个基层工作站。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我市农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创建大湾区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为我市农业全面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服务。
“十三五”期间,院地合作实施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100多个,合作建设示范基地30多个,应用推广农业新品种80多个,培训服务3000多人次,设立惠州市荔枝专家工作站和惠东县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广东海纳农业研究院、惠州市东江湾花卉研究院,为我市8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助推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
水稻、甘薯、蔬菜、甜玉米、花卉等几十个新品种成功试验示范,北菜南种试种试验顺利完成;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与省农科院院企“联姻”,在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下,企业和稻米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助推惠东马铃薯种植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空间的“四新”产业布局,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获得强有力科技支撑;示范推广甜玉米粤甜新品种、新技术,节本增效,带动我市农户增收;院地合作建立高抗香蕉枯萎病品种——“中蕉9号”种植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落地开花结果,推动我市香蕉产业健康发展;参与规划引领,科技服务,我市胡须鸡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通过院地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不断刷新科研成果转化的成绩单,为惠州农业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在党建引领中,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了“翅膀”,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该中心将围绕惠州市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广良种良法良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农民科技素质,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促进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上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高擎党旗冲一线,不负昭华显担当。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水平服务农民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工作新篇章。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