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通电脑”)增资扩产项目、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州联合铜箔”)三期相继动工,博罗县湖镇镇这个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电子材料)迎来了新动力。坪山村成为越野爱好者休闲的新选择,村民致富有了新盼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湖镇农村农业有了新面貌、新气象。
湖镇既是工业大镇,又是农业大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该镇发挥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农业稳镇、旅游活镇”思路,抢抓“两区”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一圈一带”建设,主动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湖镇特色的中医药健康小镇和电子原材料生产基地,让镇域经济发展迸发新能级。
乡村振兴让乡村更有韵味。
产业强基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到过湖镇的人,都知道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是连接博东与博西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能与珠三角快速联通。G220国道(原广梅公路)东西贯穿辖区23公里,武深高速南北跨越全境16公里,在区内设出口1个。距广汕高铁罗浮山站10公里,距G35济广高速东西2向出口均不足10公里,X217中部通道紧连县城,东离罗阳13公里,西往广州60公里,南达深圳70公里。
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湖镇成为产业转移、投资置业的首选之地。上世纪90年代初,惠州联合铜箔落户湖镇。随后华通电脑、创国机械、德联科技3家企业也相继在湖镇落地生根,带动了电子材料生产企业在湖镇的集群式发展,形成了早期的电子材料产业链,塑造了湖镇整体工业体系雏形,成为湖镇工业立镇的根基。围绕“工业强镇、工业立镇”的工作思路,该镇的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打造出了乡镇工业集聚区。2017年,广东省专业镇发展促进会发布2017年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名单,湖镇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电子材料)”。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湖镇的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湖镇共有170多家企业,其中,惠州汉旭五金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通电脑、联合铜箔、创国机械、德联科技4家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初步成为以超薄铜箔、精密钻头和多层线路板为核心产品的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
柑橘成为湖镇镇邹村村的品牌。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产业升级
将实现百亿产值企业零突破
作为湖镇工业的根基与主力,该镇正在加快打造电子基础材料生产的升级版,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湖镇新引进5家企业。同时,促进华通精密、联合铜箔、丰采五金、鼎冠塑胶等4家重点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协议增资额突破40亿元,当年实现增资29亿元,增资完成率达70%以上。
3月14日,惠州联合铜箔三期工程动工,总投资超10亿元,主要生产4-9微米极薄锂电铜箔,设计年产能12900吨,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三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把原本7100吨的年产能,一举拉升至20000吨,年总产值近30亿元。
备受关注的华通电脑也同样在积极增资扩产。据悉,该公司扩产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1亿元,预计扩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可达17亿元,主要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电池保护板、无线耳机电路板、智能手机摄像头电路板、智能手表电路板。预计华通电脑将在今年实现产值突破一百亿元,成为湖镇首家百亿产值企业。
湖镇镇党委书记陈灿林说,湖镇还坚持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将壮大产业规模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将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推进湖镇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湖镇以废旧厂房和村级工业园为目标全力盘整土地资源,成功盘活了一个村级工业园,释放出40000平方米的工业用地。
这些举措,为湖镇工业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潜力,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强镇基础。有了工业的强力支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外形势的影响,该镇经济逆势上扬。2020年,地方生产总值(GDP)实现47.93亿元,比2019去年同期增长(下简称“增长”)11.07%,高于全县8.8个百分点,是“十三五”初期的1.26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8亿元和26.5亿元,分别增长4.5%和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9亿元,增长20.7%。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变美。这是干净整洁的钓湖村。
乡村振兴
“美治”开新篇,35个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
工业筑牢根基,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步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湖镇镇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全镇各部门、各村的合力,以党员带领群众齐参与,按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快进键”,开创“美治”新局面,让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进入湖镇镇钓湖村,村口有一棵大榕树,榕树下摆设着废弃石磨、青石门坎做成的休闲“桌椅”,三五村民坐在树下拉着家常,一派惬意的乡村美景。来到湖镇镇黄塘村,满眼尽是乡村美景:在村口,黄塘村的标志甚是醒目;村道两旁,花儿点缀着绿化树;再往前走,洋楼、庭院花团锦簇,枯木被雕成花池种上了植物,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夜幕降临,村道旁的树灯流星雨般璀璨绽放,村容被装扮得更加靓丽了。村民刘小兰感慨道:“我嫁到这个村子快20年了。以前,黄塘村没有平整的村道,没有沿路的花香,环境脏乱差。现在啥都有,变美了。”这一幕幕是“美治”提升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经过村的自评和镇、县复评,该镇35个行政村基本达到了“干净整洁村”的标准。
一村一特色,产业有新象
乡村美了,产业兴了。
坪山村就是该镇的一个典型。坪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少明说,村中的自然环境不错,2015年以来,不少越野爱好者喜欢到村里玩越野。可是,车友们对村中的人居环境都不敢恭维。也正是如此,很多车友想在村里多待几天的念头就此打消了。
而今,人居环境大变样,不少游人选择留下来,好好体验农村生活。一些慕名远道而来的车友完成越野后,留住坪山村细细感受乡村之美。基于此,该村2018年建起了乡村旅游项目——欢乐稻场,该项目集田园风光、亲子拓展、古村文化、越野露营、农事体验于一体。村里以欢乐稻场项目为依托,鼓励村民将自家空闲的房间发展民宿。
“美治”提升让湖镇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该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全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每个村制定“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方案,切实振兴农村产业,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该镇还依托土地、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塑造“一村一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特色村涌现。近年来,全镇已建成市级农业公园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培育出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建成农村电商点8个。
在做好“一村一特色”文章中,该镇重点谋划好七篇文章,在新作塘花海、茶山樱花谷主题公园,做好花文章;以下洞怡情谷温泉、响水漂流为特色,做好水文章;以邹村尚华田柑橘场、响水社区无核荔枝、下径柠檬为品牌,做好果文章;在坪山欢乐稻场,做好车文章;以新作塘金线莲种植基地、莲塘牛大力为特色,做好药文章;以金星酒坊为品牌,做好酒文章;以光辉石芽坝、埔新金湖春为品牌,做好茶文章。该镇还以广梅公路为纽带,努力打造“一带三个圈”,即研学圈、生态圈、农旅圈。
不久的未来,将呈现出不一样的、全新升级的湖镇农业,湖镇也将成为博罗乃至惠州闻名遐迩的精美农村聚集地。
民生保障
民生无小事, 全力打造“幸福湖镇”
一直以来,该镇坚持初心引领民生保障,全力打造“幸福湖镇”。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该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战斗目标,切实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镇原贫困人口438户963人均已全部脱贫销号,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14387元,是扶贫前的3.5倍,高于省级标准将近60%。在脱贫攻坚中,该镇重点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统筹投入1400多万元先后上马的8个扶贫开发项目至今运作良好、经济效益较高,对提高贫困村集体收入,解决再生造血和公共保障能力问题起到重要作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收官。在摘掉贫困帽子后,该镇还贯彻落实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不断夯实脱贫根基、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成色更足。
民之所需,吾之所向。该镇全力以赴办好群众关心关切的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衣、食、住、行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围绕民之所需,该镇不断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去年,投入260多万元完成13公里“四好农村路”硬底化及村道亮化维护,加大投入不断推进农村改桥、改厕、改污、改水等工作,新增高标农田建设2000多亩,累计完成90%以上,投入494万元推进两片区市政设施及环境美化提升。
教育与医疗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均衡发展,孩子教育有保障。仅去年,该镇就投入8056.67万元提升学校硬件和装备水平,落实“5080”工程,推动普惠性幼儿园政策落实落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整体质量,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突发卫生安全应急能力建设,投入166万元,配齐配强发热门诊及医学观察等专业队伍及设施设备。
今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该镇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重要环节来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烦心事,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而今,湖镇镇掀起了为民办实事的热潮,缓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修陂头、通水渠、装路灯……以该镇响水社区为例,社区干部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群众反映等方式,了解群众所需,并根据群众所急所忧,确定需要办理的民生实事。目前,响水社区干部每人认领一件民生实事,共认领民生实事9件。其中,有7件已完工,2件在持续推进中。
民生无小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湖镇镇党委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从确定民生实事开始,便充分听民声,确保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里。为确保每件民生实事都落到实处,该镇做好跟踪、回访、督导等工作。今年,该镇镇村干部领办民生实事103件。目前,部分民生实事已办结,其余在积极推进中,做到件件有落实,桩桩有回音。
文/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朱丽婷 贺小山 特约通讯员黄碧萍 通讯员杨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