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园千重浪,田间地头农家忙”。盛夏时节,走进博罗县公庄镇,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一棵棵挂满果实的果树,映衬着蓝天、白云,平坦宽敞的硬底化道路、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的家居庭院,共同构成一幅秀美的现代新农村画卷。
公庄镇位于博罗县东北部,四面环山,东邻河源,北接龙门,南濒东江。公庄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境气候温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公庄人。作为农业大镇,公庄镇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各类水果等,农业资源丰富,农特产品繁多。近年来,公庄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积极把握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和博罗实施“一带一圈一区”规划建设的机遇,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前行。
博罗公庄陂头神村乡间村道美如画卷。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人居环境
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焕新颜
行走在公庄镇陂头神村,犹如行走在整洁、生态、文明、宜居的乡村美丽画卷中,田间美景、古村文化、乡村之乐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不仅建设村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底化并拓宽、铺设休闲绿道、完善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以大沥、陂头神小组作为“美丽家园”示范点,在庭院、房前屋后等地见缝种绿,以点带面,带动人人动手全面推进“美丽家园”创建。
在松园围社区,该社区开展“争做巧媳妇,扮靓我的家”美丽庭院比赛活动。调动广大妇女同胞的力量,扮靓人居环境,用庭院“小美”点亮了乡村“大美”。同时,该镇大力开展见缝插“花”的“绣花”美化绿化提升工程,彻底整治牛皮癣,卫生死角,及时进行绿化美化,通过“美丽家园”创建,推进村容村貌全面改善提升,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共同建设美丽新公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据介绍,2020年,该镇共投入1600多万元,全力推进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门前三包制度”,通过开展“随手拍”、“全民清扫日”、“青年·巾帼齐行动、共建美丽家园”和“美丽庭院”、交叉检查“红黑榜”等活动,发动全镇上下共同加入建设美丽公庄行动中。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香满园”。公庄在打造美丽乡村“样板”的同时,注重整体推进,让“一村美”延伸到“连村美”,进而实现“村村美”。目前,公庄全镇24个行政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村民生活更宜居。
游人在公庄镇体验乡村游。图片由公庄镇提供
乡村旅游
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村企合作创办乡村旅游公司、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木制品加工厂、制衣厂等,引进维也纳三好酒店,创办人民公社大饭堂……近年来,陂头神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整合了编钟广场、博东县政府旧址、下马石纪念碑及黄大铭廉政广场等人文资源,全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名村,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子廷介绍,随着乡村旅游的推进,村民收入渐多,村集体资产已超过3000万元。
而在南溪村,该村依托省级古村落吉水围的古建筑及古荔枝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人远道而来。今年3月,吉水围小组与深圳一家文旅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方将投资5亿元,围绕古村和古荔枝林等资源,发展古村旅游观光,并打造一个古村影视拍摄基地。随着文旅项目的引进,不仅可以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还能带动村民就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在人文底蕴丰厚的公庄镇,如陂头神、吉水围般的古村落、古文化遗迹还有很多。在这里,曾出土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震惊考古界。这套编钟也是目前省内年代最为久远、音质最好、件数最多的编钟之一。编钟的出土,加上公庄人喜食酸辣的习俗,让这里获得了“编钟出土之地,酸辣美食之乡”的美称。
公庄的美,绝不仅限于其厚重的人文底蕴,也在于其秀美的山水资源。公庄山水秀丽,物阜景胜,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镇内建有水东陂、水铲坝、古槌径、大坑口等4座中小型水库,有省级生态旅游公园一个,非常适合休闲度假。
目前,该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了“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其中特色餐饮主要集中在一个中心:镇中心(獭子圩);景点观光集中在两条旅游带:十里秋枫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公庄滨河休闲观光带;而农家乐体验集中在三个旅游片区:西南片区、东北片区、东部片区。
如今,“玩农家乐、吃农家菜、看田园景、住乡村民宿”已远不能涵盖乡村旅游的全部内涵。为此,公庄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整合红色、文化、生态、养生等资源,让乡村旅游容纳更多新业态,不断为游客提供新鲜体验,并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餐饮、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农业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 发展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景”
在维新村,果农们正在采摘百年荔枝树结出的糯米糍。不一会,这些糯米糍将随着物流配送到全国各地。博罗县公庄维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志强介绍,合作社现有百年荔枝树200棵,虽然今年荔枝售价不高,但凭借百年荔枝的特点仍可以卖出每斤80元的价格。
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是稳收入、提质量,夯实根基的主要举措。作为农业大镇的公庄,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景”,发展一村一特色一景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扶持打造松园围茶园、横岭柠檬园、李洞三红蜜柚园、官山兰花种植园、维新百年荔枝园、陂头神“田园课堂”等农业生态休闲品牌。目前,该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7家,家庭农场85家。全镇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该镇以强产业和保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培育和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引领特色农业转型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据统计,累计引进近十个农业项目,总投资达8000多万元,培植了惠州市荣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橙檬关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博罗县华盛果木有限公司、博罗县公庄镇福华粮食加工厂、博罗县公庄镇辉煌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
同时,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从耕种、管理、生产、加工到包装、认证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扶持横岭柠檬种植园进行精深加工,投资500万元建成柠檬膏标准化工厂,建立“橙檬关照”品牌,引进电商物流,拓展无籽青柠檬种植、加工、观光及其系列加工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
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大力发展柑桔、荔枝、龙眼、枇杷、蜜柚、丝苗米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宣传公庄农特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公庄镇将继续大力发掘公庄特色资源,发展绿色食品、药材种植加工等绿色经济产业,培育生态产品体验、科普休闲产业。该镇将继续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大力推进现代观光农业。引导农户对灵芝、茶叶、腐竹等特色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将精品农业、优质农业、规模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同时,以申报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打造博罗东北部绿色资源产业基地,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特色镇。
改善民生
聚力改善民生 持续增进群众幸福感
在公庄镇中心小学内,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已经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临近的图书馆建设也已经封顶。今年9月,这栋新的教学楼将投入使用,可给该校增加1500个学位。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一直以来,公庄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20年,该镇投入约2800多万元,合力推动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装修之中,运动场已完成硬底化改造,栋梁桥已完工;寨岗小学教学楼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装修之中;三乡中学宿舍楼已建成投入使用。
2020年12月,公庄镇卫生院新住院大楼正式投入使用,舒适的就医环境、贴心的医疗技术、温馨的护理服务,不断扩展健康服务内涵,让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健康保障服务。新住院大楼占地面积38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91.75平方米,总投入约500万元;整栋建筑四层半,可提供标准病房36个,及标准床位46张,将极大地缓解公庄群众“住院难”问题。新住院大楼集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一体。配有中心供氧系统、负压吸引系统、热水供应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电梯和全新的医疗设备和办公设施。同时,公庄卫生院发热门诊也在2020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医疗设施设备的更新,极大改善了该镇群众的就医环境,有效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和保障医疗安全。
在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等基础上设施建设,努力补齐乡村教育、基层医疗卫生等短板的同时,公庄镇还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2020年,该镇完成了“四好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约6公里,拓宽17公里,并做好了全镇143.6公里村道养护工作,完成了Y003线7.486公里的路面改造及蒋屋桥、黄牛山桥、矿场桥等危桥改造工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该镇去年投入约600万元对杨梅水库、瓦陶下水库、溪口水库等3个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同时,加大了对公庄河的治理力度,实施治理工程总长度达22.455公里。
行走在公庄镇,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环境,氤氲深厚的人文历史气息,让人不禁沉醉其间。如今的公庄镇,正立足产业实际,深挖资源禀赋,乡村旅游人气满满,乡村振兴活力迸发,她正大步向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生态样板,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李燕文 贺小山 特约通讯员陈胜旺 通讯员刘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