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20个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正式进驻乡镇

  23日,我市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到20个镇开展对接进驻,标志着我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拉开序幕。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纳入全省先行示范镇的49个镇和有下辖行政村的街道分级进行帮扶。其中20个乡镇由市直单位组团结对帮扶;剩余的镇(街),由县区结合实际,参照市的做法自行组团帮扶全覆盖,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组团结对帮扶

  到2020年,全市46个省定贫困村及15188户3554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日前,我市制定了《惠州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下称《方案》)。23日止,市直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单位全部已到20个镇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对接进驻。

  与脱贫攻坚时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相比,驻镇帮镇扶村方式有哪些不同?记者从《方案》看到,按照省的工作要求,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结对帮扶,在统筹考虑脱贫攻坚期间定点帮扶关系相衔接的基础上,结合“万企兴万村”、农村科技特派员等安排,深入开展组团结对帮扶。组建驻镇帮扶工作队,协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

  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脱贫出列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方案》提出将“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行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同时,将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水平、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高水平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等。

  《方案》表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确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结合乡镇建设行动,开展驻镇帮扶、分级帮扶、组团帮扶,打造“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接二连三、三产融合的乡村经济发展新业态,让乡镇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22年,全市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五大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镇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

  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方案》提出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优化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强化服务农民功能。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资源下乡,改善镇村基本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镇村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开展乡镇卫生院提升行动,将部分重点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心卫生院,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卫生院为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国家中心卫生院。优化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妥善解决好农村妇女、老人、儿童“三留守”问题。

  根据工作要求,还将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全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承接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作用,加大扶持和培育扎根乡村的社工机构和公益志愿社会组织。 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终端体系建设,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智慧乡村、平安乡村、文明家庭创建。实施乡村文化培育工程,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潘荣德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