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晚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像往常一样忙碌,突然,急促的救护车声再次传来。怀孕33+周的张女士搭乘丈夫驾驶的电动车,不幸与汽车相撞!张女士与丈夫均受到外伤。张女士头皮裂伤,头面部血肉模糊,肢体多处骨折。该院产科值班医生袁洁玲及总住院主治医师章敏敏接到急会诊电话后迅速赶到急救创伤中心查看患者。
手术室立即开通绿色通道给孕妇紧急手术。
张女士表示自己并未撞伤腹部,没有明显的腹胀、腹痛及腰背痛等症状,更无阴道流血、流液等不适,但是,医生并未放松警惕,仔细地为她查体,发现孕妇腹部张力较高,可扪及频发稀弱宫缩。于是立即给张女士做了胎心监护,发现频繁宫缩,且胎心出现频繁的晚期减速。这意味着胎儿随时有胎死宫内风险。
产科团队与会诊的骨科、神经外科医生会商病情并达成一致意见:孕妇虽然全身多处外伤、骨折,但是,目前最主要的是必须急诊剖宫产抢救母婴生命,病情危急,应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转送手术室行全麻下急诊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剖宫产术毕再由神经外科缝合头部裂伤、骨科行下肢及上肢骨折手术。
这时,手术室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做好麻醉及术前准备工作,孕妇一到手术室立即给予插管全麻。不一会儿,一声响亮的女婴哭声,穿透了紧张到似乎凝固的空气。宝宝没有窒息,这也是对抢救成功最有力的证明,在场的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术中,一声响亮的女婴哭声,穿透了紧张到似乎凝固的空气,宝宝没有窒息,被顺利抱出。
知多D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腹部外伤等预防胎盘早剥
张女士的故事对医护人员来说,仅是每天上演的万千故事之一,但对她和家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较好地认识和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呢,相信这也是许多孕妈妈关心的。今天,市一院产科医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胎盘早剥”。
1. 什么是胎盘早剥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发病率为0.4%~1.0%,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也是产前出血的常见原因。由于剥离位置和面积大小不同,临床表现千变万化,病情发展或快或慢,难以控制,早期诊断困难,严重影响母亲与胎儿的安全。胎盘早剥可导致新生儿重度窒息、胎死宫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等,母亲可发生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 发生胎盘早剥的原因
造成胎盘早剥的原因有很多,有疾病原因,也有的是外力的原因。从疾病上来讲,孕妈如果本身有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慢性肾病等等,血管发生了病变,那么发生胎盘早剥的几率相对较高。从外力上来讲,跌倒、撞击等等也能直接造成胎盘早剥,如撞击时,可能引起底蜕膜血管的破裂、出血,最终导致胎盘早剥。另外,胎膜早破也是其中一个诱因。一旦发生胎膜早破,羊水流淌速度将过快、过多,宫腔压力骤降,宫腔容积突然缩小,进而就引起子宫壁与胎盘之间错位、剥离。其他因素还包括高龄多产、母亲吸烟、吸毒、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等。
3. 胎盘早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O级:分娩后回顾性产后诊断;
I级:外出血,子宫软,无胎儿窘迫;
II级:胎儿宫内窘迫或胎死宫内;
III级:产妇出现休克症状,伴或不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如何预防胎盘早剥?
孕妈们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止吸烟、吸毒;预防宫内感染;积极治疗慢性高血压、肾病、子痫前期等;避免腹部外伤,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出行,孕晚期禁性生活等。
文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袁洁玲 刘姣汝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