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东埔村:增江大河文脉 南庐红荔丹心

  乡村名片

  东埔村

  东埔村位于龙门县麻榨镇东面,距离龙门县城40公里,增江河水穿村而过,风景秀丽,下辖四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祠堂、麻车、圣下和新城。全村总人口约1400人,村民以廖姓为主。

  东埔村土地总面积约3700亩,耕地面积约1400亩,山林面积约2300亩。东埔历史悠久,廖氏宗祠规模宏大,大派洲有叶剑英元帅南庐红色遗址,村中出产的粉葛,是麻榨名优特产。东埔村也是广东省首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

  “埔”,意思是指河边的沙洲。在古代,东埔这一段的增江,有诸多像大派洲一样的沙洲,因地处麻榨之东,因此得名东埔。

  在麻榨东埔、何村之间的天岭山,高万仞,为一邑之望,又有指天岭、摩天岭之称,山连九曲,岭下为江。近代方志名家、民国《龙门县志》总纂邬庆时诗云:“声价今犹昨,龙门不易登;自疑巡夜虎,人笑得霜鹰;倚树都无影,摩天已几层;风轻船放好,何处学张凭?”

  东埔村有增江水运之便,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这里商贸十分发达。清咸丰《龙门县志》载,增江龙门段及其支流两岸,共设大小渡口三十八个,供乘客和货物上落。

  东埔的先民,也以此发家。时至今日,这里的村民,除了嫁娶而来,其余基本均姓廖,同宗同源。

  龙门廖氏宗风远振

廖氏宗祠

  在东埔村村民珍藏的《广东廖氏坚公族谱》中记载,早在北宋时期,廖氏先人便文名远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为廖氏族谱作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看后不无感慨地说道:“余观廖氏宗谱,其声光炫于当时,古今人才,绳绳不尽,欧阳公世之大儒,以古文倡天下,为之作序,冠于卷首。”

  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曾为廖氏族谱撰写序文:“崇德自唐至今,蛰蛰浩繁,英豪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能以诗书为业,忠厚为家,自可博鹏程于万里,驰骥足于康庄,非廖氏之子孙其谁欤。”这些都详尽地记录在《广东廖氏坚公族谱》最为显眼的地方。

  龙门廖氏始祖廖坚由明经登第,任增城县令,为官九载,留居广东增城西林丫髻山前迳口村。当时,龙门尚未设县,属地大部分属于增城。廖坚在增城治事九载,为官廉明,克勤公务,深得民心。

  东埔村先祖为龙门廖坚,廖坚生三子,为廖宽、廖职、廖荣。其中廖荣颇著武功,家谱载其曾“皇封武烈将军,累赠光禄大夫”。廖荣的单子廖大九为“进义校尉”、赠“武烈将军”,廖大九生独子廖金凤,以军功显赫闻名,为龙门廖氏最为簪缨显达者。廖金凤第三子廖剩甫开基功武村,运用增江水运之便,迅速发展壮大,并沿着增江,开枝东埔、凤岗等地,为廖氏成为诗礼巨族的“廖半县”奠定了基础。

  “奉父母而戒不孝;敬兄弟而戒不悌;和夫妻而戒不义;肃伦常而戒内淫;守清规而戒外淫;笃族谊而戒争斗;睦相邻而戒外斗;务正业而戒为盗;安本分而戒肆赌;急赋税而戒拖累。”这是东埔村的祖训族规,至今还书写于东埔廖氏宗祠的墙壁之上,或许,这也是古村繁衍壮大的文化密码之一。

  一村同姓,同根同源,正是崇文重教,提倡修身养德,良好的宗风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廖氏后人奋发图强,使得桑梓敦睦,世泽绵长,才会涌现出像东埔廖翰标和廖吉人这样的文化标杆。

  一村两举人文脉厚重

  在古代,凤岗围属于东埔村,因此廖吉人虽是凤岗围的开基之祖,但在籍贯上仍然属于东埔。明代,龙门涌现了13名举人,其中东埔村独占两个名额,分别是廖翰标和廖吉人,足可见东埔村文脉之厚重。

  廖翰标别名钟鹿,明天启元年(1621)举人,任江西新城知县。廉政为民谋福利。

  东埔人廖元臣也颇有声名,县志载,廖元臣不到二十岁考取为秀才,凡救济贫困、修道路、造桥梁,无不尽力而为。清嘉庆七年(1802),博罗贼匪作乱,县境骚动,廖元臣率领乡勇协助龙门知县师保元剿捕贼匪。

  家族的荣光在东埔村的廖氏宗祠还能看出来,现存的东埔廖氏宗祠为乾隆年间建造,于清代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面宽19米,深66米。宗祠为五进五开建筑。祠堂门口原竖有三根功名杆,后来因年代久远损毁了。只余垂檐翘角、砖墙琐窗和依稀可辨的壁画,诉说昔日的辉煌。

  东埔村要求族人教育子弟必须“端蒙养,重家教”,廖氏宗祠也曾作为学堂,成为村民启蒙之地。据村里的老者回忆,从他们记事起,祠堂里便有学堂,那时候没有钱,就用谷子作为束修,村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连邻近村也有人来求学。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也都是作为学堂使用,1988年出生的东埔村委委员廖晓宁,他小时候也在祠堂里上过学,直到小学四年级时才搬到新建的东埔小学。那时候用十五斤大米作为学费,学生们放学后,经常自发到山上砍柴割草,给老师们烧水煮饭用,师生关系融洽。

  据东埔村村委副主任廖访新介绍,大约在1942年前后,廖氏祠堂被日本侵略军轰炸,坍塌了一半。那时有多名中共地下党员在这里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5年3月,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到东埔村宣传抗日活动,东埔是麻榨进入鳌溪山区的门户,东埔村廖氏祠堂也成为抗日志士的活动据点。

  从耄耋老人到朝气蓬勃的青年,从战火连天到现世安稳,廖氏宗祠一默亘古,深藏功与名,任檐角风云来去,墙体在阳光下兀自斑驳。由于族人对廖氏宗祠的深厚感情,宗祠常年有人管理,保存较为完好。

  古建筑群蕴藏风雅

  在古代,东埔村利用增江之利,以商为本,以儒为业,殷实富足,因此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规划得科学严谨,蕴含风雅。时至今日,这些古建筑,依然展现出风雅的气韵。

  在廖氏宗祠旁边便是一片古代民居。这片民居十分古朴,廖氏宗祠端踞正中,两旁各有一个拱门,从拱门里望去,便是幽深的巷子。巷子里的老屋大多是青砖结构,村舍间小巷交错,布局严谨有序,仍有部分村民居住。

  村中古建筑群里还有一座“忠义祠”,在古代是专门祭祀邑中或族内忠义烈士的地方,也是教诲族人知廉耻荣辱的地方。现存的“忠义祠”一连横四间房屋,祠宽13米,祠深9米。祠门框为红砂岩,门为木板两扇门,屋门上置一牌坊式建筑,一块麻石质地的石匾,阳刻着“忠义”二字。忠义祠也与一片民居连一起,村民们在其中往来,闲谈小坐,自有一番淳朴风趣。

  东埔村并不把历史封存起来,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建筑和生活中。与大多数地方的古建筑庄严肃穆,带着清冷的距离感不同,东埔村的古建筑群仍有烟火气息,仍焕发着生命力。虽然毗邻繁华的麻榨圩镇,但是东埔人的生活,仿佛是历史的延续,从容不迫。

  除了古建筑群,麻榨镇东埔桥侧还曾有一座古庙宇,据村中的长者讲,古庙的历史十分久远,后来发洪水冲毁,清末东埔文人廖德明号召乡人重修庙门。

  “忠义祠”、古民居、古庙等共同构成远近闻名的“东埔村古建筑群”。东埔村古建筑群为研究当地的清代传统建筑文化和居住习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2003年7月15日,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百年风雨如磐,东埔村的古建筑褪去了鲜亮的颜色,墙垣却坚立如故。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故事渐渐变得模糊。所幸的是这些古建筑仍然屹立,以供后人追思。

  增江——龙门黄金水道

如今风景如画的麻榨河,曾经是龙门的黄金水道。

  东埔村依增江而兴旺,在古代,增江是龙门的黄金水道。由于地处万山林立之中,山道崎岖,一些驿道也蜿蜒曲折,因此大宗贸易无法通过陆路进行,而增江水运便是当时大额贸易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纵观龙门世家大族,如龙华李氏,功武廖氏,南滩何氏,大多沿着增江分布。他们通过这条水道,将粤中山区的土特产运送至珠三角,再将食盐等生活用品带回来。一趟贸易下来,获益颇丰。

  但增江水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龙门山高路险,水流落差大,增江上麻榨河,龙门河、西林河三段各有特色。清康熙《龙门县志》记载西林河有“五重门户”,每重门户,均水流湍急,险象环生。过虎跳潭后,“而下十余折,汇众小水而南下到滩,其中车陂滩,石衡突喷激,舟子苦之”,竹筏木排通过时经常会撞得散架。因此,在增江航运史上曾有“龙门水手好”的说法。

  虽然这一段紧张刺激,但是过完车陂滩后,下来的航道稍微平静,到麻榨岳潭,在大派洲附近,澄清凝静,深碧涵天,异常幽美,船家至此,稍稍舒心。康熙六年的《龙门县志》记载有“在东埔、何村之界,澄清凝静,深碧涵天,有石其状如鼓,俗名岳鼓。”因此,较之于增江河上游的其他地方,麻榨东埔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过去,麻榨东埔至增城龙潭布,可通航近百吨木船。在这个时期,龙门县内通航的河道约有136公里。其中水流最为丰沛平缓的,便是麻榨河段。

  而今,随着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和公路交通网的完善,水运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曾经辉煌的龙门县水运总公司,依然屹立于东埔的麻榨大桥头,默默地凝望着麻榨河,诉说着黄金水道曾经过往的繁华。

编辑:朱冰
分享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