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市林业局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厚植生态优势 激发绿色动能
昔日山高水远、无人问津的荒坡早已披上绿衣,取而代之的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曾阻拦发展脚步的大山,如今已成为林业产业的摇篮,林药、沉香等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翻开惠州林业成绩单,一批批林业干部的奋斗足迹,也凝聚着一代代惠州林业人的使命担当。
回望来时路,不忘初心;踏上新征程,不负使命。
为了呵护森林资源“幸福不动产”,用好“绿色提款机”,近年来,惠州市林业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持续抓好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聚焦林业资源培育、管护、利用,在增绿、护绿、用绿上下足功夫,奋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
经过一代又一代惠州林业人的接续奋斗,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全市森林覆盖率61.66%,森林蓄积量4150.85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超过1049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超过102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旅游、新业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象头山林场。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压实责任 健全四级林长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不仅仅是释放生态红利惠及民生,更是一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去年11月起,我市正式成立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兼任,常务副组长由市长兼任,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公室等30个相关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7个县区也已相继成立县(区)领导小组,7个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均已成立部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主要抓手,我市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全面构建公园城市和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依法治林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林长制配套制度体系,初步搭建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林长制“一长两员”(即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各级林长5698名,护林员2488名,监管员1151名。他们陆续开展巡林工作,深入林区调研37751次,积极主动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重大问题,合力守护惠州绿水青山,成为助力惠州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林长制为抓手,我们将着力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积极融入‘双区’建设,扎实开展绿美惠州大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通过推行林长制,将进一步厚植惠州生态优势,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市林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据该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快推进林长制相关工作,进一步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重点做好科学绿化,通过智慧平台建设抓好森林资源监管,抓好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推动实现“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每到春夏时节,麻陂鸡笼山梧桐花盛开。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擦亮品牌 市民共享森林城市生态“红利”
步入惠州植物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湖面如镜、溪水潺潺,加上颜色各异的花朵馥郁芳香,景观意境十分深悠……自2019年初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惠州植物园已成为惠州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除此之外,红花湖生态绿道、东江沿岸惠城示范段绿道以及大亚湾滨海绿道等多条特色绿道,林路相连,串联起惠州西湖、东坡纪念公园、合江楼、水东街、金山湖公园等一处处重要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绿色健康的游憩场所。
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南昆山,由于林木茂盛、幽篁遍野,森林覆盖率达98%,早在1993年被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外来游客到惠打卡的必经景点之一。
青山环绕、森林拥抱、林城相依、林水相融、林园相映……2014年,惠州便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广东省首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这一“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惠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标志着惠州林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广大群众可享受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新一轮绿化惠州大行动,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创建森林小镇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成了“山环水绿,绿廊穿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形成了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
至此,惠州“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对广大市民来说,‘创森’前可能只有绿,而‘创森’后多了彩,家门口的公园也越来越近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也是住在市区江北的市民单女士的感受。“现在路边不仅有绿化树,还有景观花带,一年四季在路上都有黄色、粉色、红色、紫色的花儿,看着赏心悦目,心情都很美。”单女士说,作为城市中的一员,她不仅能从视觉上欣赏到森林城市的“高颜值”,更能享受“摸得着”的生态福利,多了许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多措并举 守好绿色家底 奏响“绿色乐章”
植树种绿,大力推动国土绿化建设,不仅能极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还能让惠州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每年3月,南粤暖风吹绿大地,也催开了枝头上的花苞,吹绿了地面上的草芽,更唤醒了惠州人民踏春植树的热情。每到这时,我市林业部门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多次数、多层级、多地域、多主题、多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46.61万人次,植树473.1万株。
值得一提的是,在省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市)东北部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入选2022年中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面积18.6万亩,计划总投资4.025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市重点生态工程造林任务完成率100%,加大对全市10881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力度,挂牌完成率100%;完成油茶新造林0.16万亩,油茶低改面积0.62万亩。
三分造,七分管。在大力推进国土绿化的同时,市林业局深知不但要造好林,还要护好林,并用实际行动推动森林资源保护。
一株古树,就是一个“绿色活化石”。惠州有2株古树已年逾千岁,分别是位于罗浮山华首寺大雄宝殿左侧的人面子(约1270年)和位于龙门县麻榨中心村和斜村100号旁的榕树(约1014年)。这两株古树通过悉心照料,至今仍然郁郁葱葱。
作为罗浮山华首寺的“守寺者”,这株人面子树高约35米,高度比建筑楼房10层有过之而无不及,树体十分高大,主干粗壮,长势至今仍然旺盛。千百年来,它就像一个忠实的守护者,见证着华首寺的日夜星辰,聆听着前来祈福者的祷告。
而另一株千年古树则依傍在龙门县一农户家旁。该农户主人张先生透露说,该古树与他的自建房比邻,从房子建到如今三代同堂在此居住,见证了他一家人喜怒哀乐,如今还经常有孩子在树下玩耍和乘凉。“这株大树就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都很爱护它。”张先生说。
据统计,在惠州,经认定公布的古树名木共10881株,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名。它们以其独具的科研、科普、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惠州的一张绿色名片。我市为上万株古树名木建档“落户”,使惠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地级市,第一个完成全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并取得了全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优秀奖。
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660岁的秋枫树。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加强保护 保护野生动物 维护生物多样性
今年8月16日,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海龟人工孵化再次迎来新高,第二窝红海龟卵孵化出62只,孵化率达90%以上,让保护区内再次弥漫着既紧张又欣喜的气氛。
2021年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五种海龟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为保存物种,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的工作人员当起“海龟保姆”,从龟卵孵化,到小龟培育、大龟繁殖和救护,慢慢培养人工种群,并分批放流,最终让海龟重回大自然,恢复野生种群。截至目前,今年保护区产卵的绿海龟达14只,产卵逾50窝,比去年多产了近10窝。
野生动物受到很好保护的例子在我市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市在惠东乌禽嶂-莲花山脉和象头山等区域开展了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的调查监测和栖息地保护,目前种群结构合理,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据初步统计,我市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3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326种。此外,完善栖息地保护体系,对全市86个自然保护地均建立了网格化巡护管理体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以上。
今年上半年,市林业局联合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开展了2022年清风行动联合行动,行动期间查办野生动物案件6宗,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6人,缴获野生动物29头(只)、野生动物制品31件、非法猎具渔具120个(张),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
改革优化 稳定实现市属国有林场改革落地
惠州全市共有10个市属国有林场,分别是位于惠城区的东江林场,惠东县的梁化、九龙峰林场,博罗县的罗浮山、象头山、汤泉、平安、鸡笼山、水东陂林场,以及龙门县的油田林场。10个市属国有林场总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7.1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1.2%。
今年,市林业局全面推动市属国有林场改革,截至4月27日,全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全部转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总数为316名。到今年5月初,按照核编定岗要求,顺利完成54名干部职工调整优化,全程安全稳定。
“利用改革契机,我们通过合理定岗定员,优化人员配置,建立了更为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系。”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改革后,市属国有林场的干部职工将成为我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和林业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
勇闯新路 造林造景并举 增绿增收双赢
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今年端午节小假期,距惠州市区仅18公里、距博罗县城仅8公里的惠州市国有汤泉林场迎来了一小拨客人。“有的是来摘杨梅的,有的是来摘李子的,也有些单纯来爬爬山、吸吸氧、散散心,那两天山脚入口附近的饭店生意都比平时要旺多了。”汤泉林场附近的赤竹坑村村民说。从2003年起,汤泉林场便借力绿水青山,在汤泉、小坑、黎头尖工区划出1.5万亩林地作为广东汤泉省级森林公园用地,打造优质自然景观。
而这,只是我市实现增绿与增收的一个缩影。
每年寒冬,惠东县梁化林场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旅游,旅客们到这里“打卡”赏梅花,还到当地圩镇购买梁化梅菜、梁化青梅酒、梁化辣椒酱、梁化油豆腐等当地林、农特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林药科技示范园建设,启动广东惠州国家林药科技示范园总规编制工作,继续加强完善林药科普园区相关基础设备设施。目前,我市已完成九龙峰南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种植南方药材面积141.6亩。
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鸡笼山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申报成功中央财政科技推广项目3项,验收结题1项,申报获批市农业技术推广奖2项。深入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支持惠东县大力推进沉香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绿棋楠的种植面积,扶持沉香加工企业发展。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市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不仅获得企业、群众的好评,也助推惠州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为惠州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林业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惠州林业再出发,将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筑牢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生态安全屏障,为推动惠州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张辉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