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沥镇森柏洞村下省道120线,沿蜿蜒的乡道穿过田野和村庄,不久就到了周公堂村。这是个传统的农业村,拥有肥沃的土壤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村民以种植水稻和花生、茄子等农作物为主。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推进。今年以来,惠城区农技中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办牢实事,创新谋变,与周公堂村共建农科示范村。为更好地推进共建工作,根据该村山清水秀、资源好的优势和种植习惯,惠城区农技中心与村干部共同探讨谋划发展丝苗米产业,建立了80多亩示范区,助力村民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富民产业的美丽乡村。
领到优质丝苗米稻种后,村民立即抢抓农时种植晚造稻。
送优质稻种助村发展丝苗米产业
“请问这3个水稻新品种都是丝苗米吗?”“这3个品种均为丝苗米,产量高、米质好、有香味。”“种的时候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大家请按照我们推荐的优质稻绿色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管理。”……7月16日下午,横沥镇周公堂村村委会办公楼一楼大厅内,听闻区农技中心的专家送来免费的优质丝苗米稻种,闻讯赶来的村民早早就等候在此。村民们领到稻种后立即就关心的种植技术等问题向农技专家请教。
惠城区农技中心现场发放了19香、南晶香占、美巴香占共3个丝苗米品种,并当场规划种植田块、讲授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指导该村种植丝苗米。
据悉,领到优质丝苗米稻种后,村民开始抢抓农时种植晚造稻。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周公堂村的晚稻已完成插秧,绿油油的秧苗挺立在水田里茁壮成长。
区农技中心副主任杨远雄介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心党支部与周公堂村党总支部结对共建农科示范村以来,中心以研究生科技服务团为主,融合农技骨干,对该村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结合新品种推广,开展植保、土肥培训。在该中心的指导和帮扶下,周公堂村引进了3个优质丝苗米品种进行试验种植,现已建立80多亩的示范区,以点带面改变当地传统生产模式,发展高端丝苗米产业和蔬菜种植等,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现在播种育秧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中心将跟踪指导好田间管理、产业规划、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以党员共建模式服务农业发展,以新产业助推周公堂乡村振兴。”杨远雄说。
不仅如此,该中心还将实施美丽田园项目,等收完晚稻后,通过发放波斯菊等开花好看又不招虫的植物种子让村民种在田埂边,将病虫害防治与田间美化绿化结合起来,为秋天的田野增添迷人的花海景观。
村民种植更有信心和保障
罗伟宏是周公堂村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两口子今年种了两亩多茄子以及两亩多晚稻。每次有新品种推广他都积极尝试,带头示范。
“以前我种的是老丝苗品种,产量低,稻瘟病厉害,抗病能力差,种了几年都是我自己留的种子。去年拿出一亩地试种了农技中心推广的新品种,另外两亩种的是自己留的稻种。后来一对比,新品种亩产达到1000斤,我自己的稻种亩产才600斤左右。”罗伟宏说,这次拿到发放的高端丝苗米品种后,晚稻全部种上了新品种,“秧苗好靓,期待收割时的表现。”
除了种植丝苗米,罗伟宏精心种植的两亩多茄子也寄托着他增收的希望。“我种茄子种了20多年了,如今品种越来越好,经验也越来越足。现在又有农技专家经常到村里指导,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问他们。”罗伟宏告诉记者,这次种的茄子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摘了。他说,去年家里种的两亩茄子产量累计达4万斤,收入四五万元,今年只要收购价不是太低,就有赚头。
周公堂村党总支部副书记罗俊通介绍,该村约有150户农户种植丝苗米以及蔬菜等,“以前都是农户自己留种子或者买种,在种植技术上也靠自己摸索。如今通过与区农技中心开展共建,由他们提供技术帮扶、推广新品种,村民发展种植更有信心和保障。”罗俊通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严学东 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