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家住惠东县平山街道的黄雪玲起床匆匆洗漱后,赶去市场买菜回来给小孩做早餐。紧接着,她马不停蹄地驾车往40公里开外的白盆珠镇赶去。在黄雪玲的生活里,节奏总是这么紧凑。她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无怨无悔。
多年多祝镇“村官”经历,让这位出生在县城的女性跟朴实的山区村民有了深度的交流,那是她职业的起点。山区人民的质朴感动了黄雪玲,让她决心扎根山区。2015年公务员考试后,她没有往县城平山等地跑,而是选择了白盆珠这个山区乡镇,立志为山区群众服务。6年的党员生涯里,她舍小家为大家,频繁拜访贫困户,走遍了各个山头,看农田水利、整村容村貌,熟悉应急救灾,以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词。
任社区“第一书记”遍访贫困户
“现在也是每天来回跑,一天大概70多公里吧。”36岁的黄雪玲是惠东平山人,如今任白盆珠镇妇联专职副主席。早些年与同为大学生村官的丈夫结婚后,把家安在了平山。也因此,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路上”。
黄雪玲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在惠东县多祝镇工作。从小生长在繁华的县城平山,突然来到了山区乡镇从事基层工作,看到了生活在山区质朴的村民,她一下子爱上了这些淳朴的人们。
2015年,黄雪玲参加公务员考试。当时,摆在她面前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但她毅然报考了同样位于惠东山区的白盆珠镇。她依然喜欢这片山区土地,哪怕当时她已经成家并为人母。每天来回奔波,她却无怨无悔。当记者问她是否想过调到其他靠近县城的乡镇工作时,她一时反应不过来,呆了2秒后才回答:“没有想过调动,我就喜欢在这边待着。”
同年,黄雪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更有使命感了。”自2016年被任命为白盆珠社区“第一书记”以来,她坚持深入频繁拜访贫困户,及时了解贫困户的动态、积极传达扶贫政策,时常给予贫困户正面鼓励。同时,她深入调查了解农村现状、社情民意,走遍各个山头,看农田水利,整村容村貌,熟悉应急救灾。她不断总结思考,创新工作机制,在社区党建方面发力,带动班子做好各项工作,提高服务民生的能力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帮扶任务。
聚焦扶贫心系贫困户
“2019年8月29日晚的那场暴雨,让白盆珠水库库容很紧张,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二天一大早,我冒着暴雨开车赶回白盆珠。”黄雪玲回忆,当时她从电话里得知白盆珠社区也有多处发生内涝,情况危急。身在平山的她心急如焚,一大清早不顾暴雨,驾车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群众的安全。“当时暴雨如注,几乎路都看不清,事后才感到后怕,可是当时就一心想着早点回去。”黄雪玲说。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黄雪玲就一直负责扶贫工作。经过长期的接触,黄雪玲深受贫困户的信任。在她的帮扶下,贫困的单亲母亲抚养的四姐妹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贫困户脱了贫,娶妻生娃还买了车;还有的成功申请扶贫贷款,开起了养鸭养鱼场走上致富路。在她的努力下,白盆珠社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最初不足4000元,至去年底达16509元,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的收官战。
庚子春,疫病发。在危急时刻,黄雪玲没有卸下身上的担子,而是继续担任白盆珠社区“第一书记”。疫情暴发之初,她同社区干部群众一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投入了大量精力到换届工作中,在工作上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确保换届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
在扶贫工作中,黄雪玲特别关注受到疫情影响的贫困户,多次上门探访,及时了解情况。为了让跨镇养殖鸭子的贫困户早日复工,她积极联系邻镇,沟通协调疫情期间的出入问题。同时积极争取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为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争取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全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20年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为做好脱贫攻坚的档案整理,她提早细化了任务目标,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林祝连 通讯员叶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