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镇隆:东征胜利促进四大半围党组织建立

[报料热线] 2831000

  镇隆四大半围位于惠州西南方向的马鞍山麓,大革命时期属于惠阳县第九区(潼湖区),现为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所辖,由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四个围村和朱屋瑛几户人家组成。这里是惠阳早期农民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青年纷纷觉醒反抗,坚定信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后,这里就成立了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支部,党员9人。1926年3月,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委员会成立,下辖3个支部,党员40人。由此,以四大半围为中心的潼湖区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黄卓如。

  东征胜利促进四大半围党组织建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四大半围进步青年纷纷觉醒,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1923年,在海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中共党员罗俊、黄卓如回到家乡,与曾到海丰参观学习农民运动经验的农运代表罗克仁、罗志白、林浩池、黄佩勋、何友逖等先进青年一起,组织张仲鸣、余子光等一批青年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先后在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和沙堆等地建立村农民协会、镇隆乡农民协会和潼湖区农民协会。

  1924年8月和1925年1月,镇隆选派农运骨干罗克仁、罗志白、余子光、黄佩勋、林浩池,分两批参加广州第二届、第三届农讲所学习,他们都在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批农运骨干回到镇隆后继续深入开展农民运动。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期间,中共广东区委派共产党员罗俊、黄卓如、罗克仁、罗志白、黄佩勋、余子光等人组成政治工作先遣队回到镇隆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配合东征军搜集军事情报,组织向导、担架队、运输队,为第一次东征攻克淡水和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做出了贡献。


农会会员送粮送物上前线配合东征军作战。(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展示资料)

  东征的胜利促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党的组织也随之建立。1925年10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的指示,随东征军的黄卓如、罗克仁在东征军惠州留守处主任肖鹏魂、广东区委特派员朱祺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支部,罗克仁任书记,党员有罗克仁、余子光、罗汉珊等9人。

  1926年3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中共惠州地方委员会成立,肖鹏魂为书记。与此同时,在惠州地委的指导下,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委员会成立,张仲鸣任书记,党员40人。总支下辖中共高田支部、中共岗头支部和中共沙堆支部。自此,镇隆和四大半围的农民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整治夜校场景。(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展示资料)

  领导农会取得减租减息斗争胜利

  在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的领导下,镇隆和四大半围农民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潼湖区乡村农会会员从初期的493人增至2300多人,并建立了一支有250人的农民自卫军,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派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共党员裘树凯、伍中豪加强镇隆农军领导,省农民协会还调拨了部分枪支武装农军。

  同时,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部在岗头村杨氏宗祠创办政治夜校,由李剑鸿、裘树凯、伍中豪、曾统、裘炳镜等任政治、军事教员,组织15岁以上青年参加学习,培养了一批区乡农民运动骨干和领导人。

  由于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潼湖区根据省、县农会加强对农民武装领导的决定,在潼湖区设立农村联防办事处(农军),每乡编1小队,区设一中队,区联防办事处由黄卓如任主任、裘树凯任教官。办事处设在马鞍山集福庵,并在庵下开辟了练兵场,定期进行军事训练。

  以四大半围为中心的潼湖区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农民协会领导下,向土豪劣绅、地主阶级展开激烈斗争,实行减租减息运动。1926年夏,潼湖区农民协会在马鞍山下农军练兵场举行了农民自卫军武装检阅大会,有1000余名农民自卫军4000余名农民群众参加。会后,在罗俊、黄卓如率领下,农民自卫军队伍在镇隆进行了武装示威游行,广大农民的革命激情被点燃。

  镇隆大山下多名地主串联新圩、鸭子埗、企岭洞等6个乡的80多名地主,联名向广东省政府和惠阳县公署控告潼湖区农会和区联防办事处。此时,黄卓如受到县公署右派的通缉,但摄于农会的威力,反动派不敢到四大半围搜捕。淡水、秋长、新圩等地农会农军群起声援镇隆四大半围农民,迫使大山下、井龙等地地主接受农民协会减租的决议条例。这一斗争的胜利,使农会声望越来越高,农会掌握乡村政权,广大农民政治觉悟日益提高,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农民自卫军集会场景。(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展示资料)

  (相关史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钟远明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