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赶超】龙门提速千亿园区 驶向产业“新蓝海”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龙门提速千亿园区 驶向产业“新蓝海”

  惠州龙门,八山一水一分田;杭州桐庐,八山半水分半田。自然条件相近,地方生产总值在所属城市都靠后,虽相距1000余公里,龙门和桐庐都不约而同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立县。

  在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桐庐背靠长三角一体化,享杭州都市圈建设的利好;龙门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受深圳、广州两大都市圈牵动。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桐庐以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县域样板为目标,拼搏向前;龙门以珠三角高端产业承接基地和惠州北部市域高品质城市为目标,力争在地方生产总值上再造一个“龙门”。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布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都在加速驶入大健康产业“新蓝海”。

  龙门县委书记段致辉表示,龙门还未进入中等舒适期,更不必妄谈超越舒适期。“十四五”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关键时期,龙门能否突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腾飞,考验着龙门干部群众的智慧和能力。

  龙门全县上下正铆足干劲,以桐庐为比学赶超对象,学桐庐全速推进产业平台高质量建设,全力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攻坚改革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龙门县全貌。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比什么

  双区驱动、双圈牵动释放强劲发展动能

  桐庐,不但拥有“中国最美县城”之称,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经济飞速发展机遇,把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融入长三角的动能,推动城市东扩、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大旅游、大健康、大智造产业,实施“快递回归”战略。

  2019年桐庐启动富春未来城规划建设,在产业、科创、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对接上海等地高端要素,将其打造成桐庐的新门户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新平台、主战场和集中展示地。

  也是在这一年,《桐庐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发布,决定实施“12065”行动,实施“平台能级提升计划、重大项目招引计划、科技创新驱动计划、产业集群跃升计划、数字赋能转型计划、营商环境优化计划”等六大计划,擎画推动桐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线图”。

  数据显示,去年,桐庐县GDP376.27亿元,人均GDP达8980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79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7∶42.8∶50.5。

  与之对比,去年,龙门县GDP165.80亿元,人均GDP为5200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6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1:41.0:39.9。桐庐的GDP、工业增加值都是龙门的2倍多。与桐庐相比,龙门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工业实力、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时间的巨轮转到了“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杭州都市圈发力“奔跑”,受此叠加利好,桐庐一手抓快递千亿级地标产业链,推动城市由“快递人之乡”向“快递产业之乡”蝶变,一手抓六大百亿级产业链集聚发展,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县域样板。

  相较而言,过去,龙门受限于交通不便、区位偏远、营商环境不佳等因素影响,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工业盘子小,但也因此没有村村点火发展工业留下的历史包袱。

  如今,“双区驱动”效应逐渐释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建设释放强劲发展动能,带来了改革、创新、产业、市场联动传导的巨大利好。位处深圳都市圈,紧邻广州都市圈,作为广东省北部山区第一道生态屏障的龙门也迎来区位势能的迅速扭转——借广河高速、大广高速、武深高速等通车之便,龙门跻身广州、深圳1.5小时生活圈,在1.5个小时内可直通3港口3机场。

  区位不但不再成为龙门发展的桎梏,反让龙门兼具两圈之势之利。企业家的嗅觉最为敏锐,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钟伟锋介绍,近年来,园区引进的项目中,来自深圳、广州、东莞的企业占比达到七成。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千亿园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擦亮生态工业招牌

  梳理桐庐的工业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初期,桐庐产业发展由家庭作坊起步,并不断蝶变。1994年,桐庐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桐庐经济建设主战场,助力桐庐在2004年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

  2009年开发区整合提升后总面积达141.3平方公里,其中,开发区域规划总面积为56.97平方公里。2012年,经杭州市批准在开发区核心区成立“富春江科技城”,规划面积30.8平方公里。

  “不以规模拼大小、精致有效比特色”,以此为发展理念,开发区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获得“环境竞争力十强开发区”“2008年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最具产业特色奖”“2015浙江‘智慧园区’示范开发区”等荣誉。

  近年来,桐庐工业发展的历史性节点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观察到以产促城、以产兴城成为时代发展主流,桐庐全面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正式吹响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冲锋号。

  到去年,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47.1亿元,固定资产109.9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13.19%;财政收入44.3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15家,初步形成快递物流高端装备、电子安防信息、卫生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1+3”主导产业格局。

  与桐庐对比,在改革开放初期,龙门因各种因素错过了“三来一补”发展红利,工业起步晚,速度慢,质量低。

  但龙门不是唯一,我省还有不少城市同样错过了这一机遇期,广东省政府看到了区域发展的这一失衡,2005年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2008年,随着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产业发展相继进入腾笼换鸟阶段,产业转移进程加速。

  正是在此背景下,2009年,位于龙门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获批为省级重点产业转移园,目标是打造成补工业短板的发展平台,2013年更名为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龙门鹤湖围古宅宴客。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但是,龙门工业发展仍然缓慢,直到2016年。

  这一年,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在2015年度考评中不合格,面临被摘牌的危机。正是这场危机,让龙门痛定思痛,举全县之力推动园区扩能增效。一边推动园区建设提速,一边用好用足省的各项政策,加大赴深、莞、广等地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创新实施企业代办服务,试行厂房先租后买等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6、2017年度,园区在全省15个示范产业园考核、绩效评价工作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环境保护水平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且全省排名第一,列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7年成功获省政府批准新增产业集聚发展区域3.24平方公里,更获评“广东省五星级服务园区”“广东省循环改造试点园区”。

  龙门园区建设、工业发展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但龙门的园区发展却逆势而上,园区建设启动提质增效行动——在产业转移园基础上扩建成千亿级园区,规划建设面积由原来的10.57平方公里扩大至28.6平方公里,并且是惠州打造“3+7”千亿级产业园版图中唯一一个大健康产业园区。

  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不难理解。双区驱动、双圈牵动机遇下,龙门大健康产业园距广州、深圳130公里,距东莞100公里,国道355线和国道220线从园区经过,接驳广河高速和武深高速两大高速公路,分别接通广州、东莞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是距港-深-莞发展轴最近的园区,具有承接双圈产业辐射的区位优势。

  数据显示,去年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增长37.2%;完成工业税收1.4亿元,增长211.1%。到今年7月,该产业园累计落户企业126家,总投资额580.19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这是龙门全域唯一一个工业园区,随着园区建设进入快车道,它将成为支持龙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甚至成为惠州产业发展的一极。

  学

  学什么

  重视顶层设计,擘画产业集群发展蓝图

  无工不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它表现为有工业项目来就有外来人口,就有产出;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工”指的是产业集群发展,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对高效率、优服务、成本管理、环保等提出更高要求。

  综观桐庐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重视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无疑是其致胜法宝。

  前有桐庐经济开发区因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早在2012年就是浙江省级开发区中少数实现与城市无缝对接的开发区之一。后有富春未来城,学习雄安新区规划经验,高标准完成专项规划,打造快递全产业链经济集聚地。

  园区的建设如是,产业集群发展亦然。如果说企业决定了一个产业走向何处的话,那么政府就是决定这个产业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桐庐医疗器械产业的蜕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桐庐的医疗器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零星几家初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当产业进入发展中期即转型升级阶段,政府全面介入,为产业明确了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逐步向工业化、集群化、品牌化转型,不但成效明显,更解决了企业发展缓慢的困局。


广东君悦营养医学有限公司公司2017年开始研发产品,组建24人研发团队,仅用2年多就获得首个国家生产批文。

  桐庐是怎么做的?政策!政策是政府打通产业发展“堵点”的核心手段,主要体现在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基调,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方针两个方面。

  2015年,桐庐针对医疗器械产业提出“监管与服务并重”工作方针,并对接省指导意见,推动《关于“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快桐庐县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牵头开展全县医疗器械规范提升行动。

  2017年,推出“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核心概念,布局“一轴两区”省级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编制产业规划,吸引康基医疗、申达斯奥等医疗器械企业前来落户。

  为主动迎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2018年,颁布《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从新布局、新定位、新生态三个维度进行整体建设规划,形成全服务产业配套生态圈,推动桐庐县医疗器械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为鼓励微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去年,出台“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七条政策”等政策,从鼓励产品创新、产品提升、技术嫁接、经营升规,支持产业配套、标准制定和技工培育等方面为全产业链建设提供支持,当年兑现奖励补助资金798万元,放宽经营公司核定征收,给予销售平台80%留县部分返还。

  梳理桐庐产业政策进化脉络不难看出,桐庐在产业发展上,向上,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使其在桐庐落地扎根,转利好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同时,结合实际,前瞻性地从顶层设计开始布局,并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完善配套政策,体现出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时的深度思考和主动作为。

  除医疗器械之外,察觉到生命健康产业的时代机遇,面向长三角的广阔市场,2013年桐庐抢抓先机,重点打造富春山健康城作为大健康产业攻坚主平台,其随后发展成生命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全国首个成建制的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浙江省健康产业示范基地、长三角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华润三九、修正健康、施强制药等医药龙头企业,以及康基、迈瑞等一批医疗器械明星企业。


龙门沙径古民居。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

  因企制宜、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多维度服务体系

  不同于苏州工业园区等覆盖面较广的大型产业园,作为县域级的产业集群,桐庐的产业发展很“细”——细分领域的细。

  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细化到磁性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细化到智慧安防,医疗器械产业则是以“硬管内窥镜”为主的微创器械……

  这与桐庐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区域自身条件相匹配。作为县域级产业,在政策和资源上无法与一二线城市相媲美,难以发展成下一个苏州产业园,但不代表不能“另辟蹊径”,从产业的细分领域切入,更有利于形成发展胜势。

  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发展在“细”字上做文章,不但让桐庐在全国的产业链中都拥有自己的名字,还让其在企业孵化体系的打造中实现了精准到位的培育,这又进一步反哺产业做强做优。

  仍以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为例,桐庐在培育企业上不“一刀切”,而是重视因“企”制宜,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与之实际情况相互融合的指导性培育政策。

  如桐庐根据全县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情况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实、前景发展情况,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划分为四类,一类为示范引领类,二类为发明创造类,三类为品牌建设类,四类为扶持培养类,并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给予针对性的政策讲解和指导服务,具体体现在奖励制度、配套资源等方面。

  例如通过专业人士指导,帮助企业科学分析知识产权发展方向,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专利申请,破解企业专利申请的盲目性和零散性,有效提升企业专利申请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专利支撑。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要吸引头部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健全化的资源配备是关键。

  桐庐整合全县医疗器械知识产权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深化全县医疗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成立了杭州地区首个“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桐庐县知识产权维护援助工作站”和“调解员专家库”等个性化服务机构,以健全化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支持。

  顶层设计、分类施策、资源整合形成有力支撑,桐庐依靠这“三部曲”,探索出一条服务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发展的模式,逐渐成为国内甚至国家医疗器械生产链的重要环节。

  这才有了2021年7月中旬,首届中国微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峰会、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微创类别赛在桐庐举行。

  如今的桐庐,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4家,医疗器械经营公司1919家,各类产品备案注册总数1100余个,是全国最大的硬管内窥镜生产基地,拥有长三角最大的微创外科器械集中销售平台。从手术刀、剪钳,到涉及耳鼻喉科、普外科等医疗器械产品的13个大类、1100余个品种,在全国的各大医院里,都有“桐庐制造”的身影。


龙门县行政服务中心。

  以园促产,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居乐业

  近日,桐庐公布今年上半年“成绩单”,桐庐获得了三个市级“第一”:投资增长第一、用电量增速第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第一。

  桐庐县发改局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蔡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进步快”的原因——主要是底子好,很多项目前期打好了基础,今年开始陆续开工,数据就体现出来了。他甚至信心满满地预言,“预计下半年桐庐还能再拿第一。”

  正如蔡翼所言,桐庐产业腾飞的背后,前期工作做在前头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桐庐经济开发区成立3家平台公司,以融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也因此,早在2012年,桐庐经济开发区就实现园区综合设施配套齐全,供电、供水、排水、排污、通讯和宽带网接入、道路等做到“七通一平”。

  2019年,桐庐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12065”行动,其中排在头位的“1”就是指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今年桐庐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力争盘活新增工业用地5000亩,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

  这与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关,早在上世纪90年代,桐庐就通过国有企业将园区涉及的农保地、耕地等调整为建设用地,这完全异于广东工业发展早期“村村点火”模式带来的土地收回历史遗留包袱重的难题。

  在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内除了储备连片成熟土地少,还存在有项目才给用地指标的上级要求和有指标才能平整土地吸引企业落户的实际工作矛盾。

  “我们现在招商还是在给客商指山头。”钟伟锋称,2017年,园区曾一次引进5家光电项目,但企业等土地等了2年,后来都走了,其中1家在中山落户,今年即将上市。

  县域产业集群能引进一两个龙头企业实属不易,更多的是中小微企业,桐庐认为优化平台建设,以园促产,才能做深“园区集聚”文章,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好前站。

  2019年,桐庐在全县谋划建设20个小微园,随后制定《2020年全县小微园项目作战图计划》,在全市率先建设县级小微园智慧运管平台,顶层规划全县小微园数字化管理、服务功能,鼓励多主体建设小微园,引导小微企业向小微园集聚发展。


龙门县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群众提供1707项业务的办理,全县89.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怎么赶

  举全县之力,再打一场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战

  都说“十四五”是龙门经济腾飞的机遇期,“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外溢的重要时期,其实就在这两三年。”段致辉说。

  8月3日,龙门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首场现场会在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内举行,并决定对园区实行提级管理,即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园区建设发展工作指挥部,并设立发展规划及用地要素保障、土地征收、闲置土地(厂房)处置、招商引资、资金配套、作风监督等10个工作专班,形成合力啃硬骨头,“挂图作战”倒逼流程优化,推动园区建设“零干扰”,早建设早见效。

  龙门决定举全县之力,打一场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战。

  苏州工业园成为国内一流的工业园区,园区及产业布局的规划设计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为发展好大健康产业园,龙门对标国内外最好最优,聘请为苏州工业园做规划设计的公司——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从顶层设计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并启动省科技产业园申报工作。

  园区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目标,初步规划七大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医药与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绿色数据、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高端电子信息等产业,逐步形成“4+N”的产业体系,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健康新城。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存刚参与了龙门大健康产业园的产业规划设计。他认为,大健康产业园应秉承可持续、生长式的开发模式,盘活低效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再辅以科学的分期建设管理,形成块状开发、全效利用的园区开发时序。

  与之相适应,园区公共配套建设也应与园区整体建设步调一致,始终贯彻建好一块、整活一块、科学分期实施的方针与原则,既要避免配套建设不足,导致人气不足,给企业带来招工、生活基本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也要避免盲目配套导致配套过剩,招商与运营无法进行的极端情况。

  为了推动园区高质量建设,去年,龙门将5家国企融合组建县属财政全资国企——龙门县城投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龙门城投”),聚焦“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打通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助力市政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的“推动器”。据了解,龙门城投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把资产扩大到120亿元以上,助力龙门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惠清高速龙门段。

  完善培育体系,加大引龙头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广东君悦营养医学有限公司是2016年从广州来到龙门的企业,在其生产车间内,记者一直走到最后的产品外包装环节,才看到几位工人在忙碌,其余工序均实现自动化生产。

  该公司生产的是特殊医疗用途配方食品,“它是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细分领域,目前全球有6000亿元的市场,但国内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公司运营中心总经理蒋晓威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疾病、手术期康复所需的特殊医疗用途配方食品市场将日益增大,业界预估到2035年将形成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

  一个刚起步的市场,意味着先进场者往往能抢到赢者通吃的优势。该公司2017年开始研发产品,组建24人研发团队,仅用2年多就获得首个国家生产批文,到今年8月初已手握3个批文,这个数量在全国足以跻进前三。

  蒋晓威表示,公司预计今年营业额将达3000万元,但将以每年番一翻的速度发展,并计划在5年内上市,企业已启动融资,从市场反应看,这个“新蓝海”备受资本青睐。

  不仅是君悦,如今,走在产业园内,赛康制药项目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获得GNP认证,开发各类产品二十多种;尚雷仕智能健康科技项目生产智能浴缸,去年一期项目投产后,产能跃居全球第4、全国第1,“受疫情影响,需求上升,去年开始订单量上涨了100%。”该公司集团副总经理储天飞指着厂内一排排生产好的产品称,“这里还有几千万元的产品等着集装箱运出去。”……

  目前,龙门的园内已引进安泰药业等18宗健康产业项目落户,许多都是明星企业,但企业体量尚未达到带动产业链发展的地步,各个细分领域尚未形成产业链雏形,企业在园区内缺少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园区规划的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数据等主导产业均存在着相似的“缺龙头”情况。

  产业集群发展非一日之功。钟伟锋透露,目前,龙门正在“跟跑”深圳、广州等先进城市,在发展中全力推动产业园的招商引资。

  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瞄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经济、上市潜质企业,以及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招商。一方面建立目标产业企业库招商,针对性地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靶向招商,推动产业聚集链条式发展。

  同时,产业园针对四大主导产业完善了企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双创大厦已竣工,占地69亩的加速器已引进了4家企业。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把“软服务”转换为发展竞争力

  “我们是中介机构,帮企业代办经营范围审核,与以前相比,现在环境又宽敞又舒服,最重要是很快,不用跑很多趟。”8月17日,在龙门县行政服务中心,陈小姐仅仅花了10多分钟就完成事项办理。

  今年1月,新的龙门县行政服务中心落成运营,26个部门集中办公,设置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窗口、工程建设窗口、全市通办窗口、一件事主题窗口、企业开办专窗,配套自助照相机、智慧受理亭等,为企业、群众提供1707项业务的办理,全县89.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截至6月底,一窗受理率97.8%,马上办率97%,网上可办率97.39%,让“只跑一次”照进现实。今年5月,该中心获评广东省区县级标杆培育大厅。

  “我们力争用3至6个月时间成功创建‘无证明城市’,让市民用身份证可以办所有事,现在正在梳理可办理的事项清单。”龙门县政数局局长梁伟宾说。

  以让政务服务软环境成为龙门发展竞争力为目标,在市的统一部署下,今年龙门还开展了系列政务服务“补短板”工作,以清单形式对13个领域90项工作进行改革。

  为推动项目加速落地,龙门全面推广实施以承诺制方式分“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和“工程主体”两个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在工业项目办理施工许可时,对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实行容缺承诺;推行“五精五新”的精新供电服务品牌(SMART服务),真正实现小微企业客户用电业务办理专人跟踪,用电报装“一次都不跑”……通过“预审制”“容缺制”“信任承诺制”等举措,龙门全力加快推动签约项目早动工、早建成、早投产。

  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龙门还在全市设立了首个县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省财政支持4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800万元组成,与县内5家银行合作,按照不低于10倍的杠杆比例,合作银行可为基金管理委员会核准进入基金数据库的企业提供最少1.2亿元贷款。

  统计数据显示,基金自2019年1月推行运作,截至今年6月,基金管理委员会共核准基金入库民营和中小微企业63家,共发放基金贷款19673万元,其中今年1至6月发放2765万元。

  同时,以“服务至上”为理念,产业园还采用“代办制”“包办制”等,加强项目的全流程跟踪服务工作;聘请“环保管家”提升园区环境质量;建立“安全生产管家”,助力企业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等。


龙门决定举全县之力,打一场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战。

  

  如何超

  借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提升城市能级

  当前,龙门正学习桐庐“产业强县”,把自身优势和“双区”发展、双圈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交通、产业、服务、环境上深度对接、深化合作,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汲取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产业协同化、差异化、细分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借梯登高、借势发展,实现在地方生产总值上再造一个“龙门”目标。

  事实上,这一进程已在悄然加速,一组数据对此有了侧面印证:今年1~7月,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48.1%;其中工业投资7.3亿元,增长133%。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增长59.5%;完成工业税收3487.8万元(未含调库收入),增长83.9%。预测2021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23.11亿元,同比增长161.8%,其中工业投资约16.5亿元,同比增长328.7%;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口径税收3.4亿元(含调库收入),同比增长60.1%,其中工业税收2.3亿元(含调库收入),同比增长67%。

  与此同时,龙门正视引才、留才难题,正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能级和吸引力,将其作为龙门承接先进发达城市产业、人才外溢的重要抓手。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认为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伴随着该文件的落实实施,政府加大了对“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的发展投入,并提出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而龙门入围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国示范名单,这意味着,龙门需在4大领域推开17项建设,包括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

  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龙门出台了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方案,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投入146亿元,完成106宗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在2023年至2025年投入184亿元,完成84宗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龙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进程也将得到“加速”。比学赶超观察团认为,在“十四五”期间,龙门宜按照“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的发展模式,抢抓惠州“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机遇,推动翁新高速、惠龙高速、韶惠高速新丰至龙门段、龙恺高速、惠州“丰”字道路交通网络Z1、Z4骨干快速路建设,构建龙门“两横两纵两环”骨干路网;并加快构建“一带双核、两园两城”龙门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龙门城市能级提升,更好地对接“双圈”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人才,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惠州市深同跃实业有限公司。

  以开放协作思维推动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化、特色化发展

  目前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区内已有医药、新材料、保健食品、电子信息等企业,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构建仍然任重道远。

  观察团认为,龙门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放水养鱼的耐心和定力,出台一系列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培育政策包,在进一步提升本地产业基础的同时,以开放协作的思维联动大亚湾石化基地、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以及深圳、东莞、广州等周边城市,推动产业链延长,学习桐庐从产业细分领域切入,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做优做深“特色”。

  以大健康产业为例,鑫亚凯立、尚雷仕、美律电子等新材料、智能科技、电子信息类企业已为龙门发展医疗器械奠定了基础。随着医学科普的大范围持续推进,家用医疗设备在医疗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市场增速快、潜力大。

  目前,东莞已承接医用医疗设备产业,惠州电子信息及新材料基础好,未来龙门可差异化联动周边重点发展家用医疗设备,兼顾发展医疗器械中的急救与生命支持类和手术室设备,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大湾区健康产业集群,助力大湾区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

  又如,龙门已引进阿里巴巴和润泽科技两个数据产业落户,宜发挥头部聚集效应,带动引进更多大数据项目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抢占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地。

  龙门还迫切需要构建从研发到生产的产业生态。观察团认为,龙门宜加强与深圳、广州等高校以及医药研究所的合作,夯实研发环节;推行反向飞地发展模式,联动深圳、东莞等城市的产业优势,相关医药及器械企业在当地完成产品孵化和中试,到龙门本地进行产业落地生产,共同打造竞争力强、产品度丰、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曾兴华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李向英 侯县军 黄宇翔

  专家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存刚

  摄影/摄像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李苗 赖华海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