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级生态村!龙门县水口村依水而筑守望龙华

[报料热线] 2831000

  乡村名片

  水口村

  水口村地处龙华镇东南部,东邻龙门县龙江镇,西接龙华社区,南靠龙华水坑村,北连花竹村,距龙华镇中心3公里。水口全村土地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65亩,包括水田1111亩。山地5300亩,生态公益林2560亩,杂用材林2100亩,经济林32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82%,是惠州市级生态村。

  水口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新梁、梁一、梁二、陈屋、贝塘、木姜、水口、白地、广宏。共415户,1752人。村中主要姓氏有戴、赖、梁、陈、刘、王、李7个。全村9个村小组的集体收入合计为40余万元,主要源于水电分红和山林、鱼塘出租。同时,水口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水口村在2014年获评“惠州市优秀民主法治村”,2016年获评“广东省文明卫生村”。

  

稻浪连绵的水口村物产丰饶。

  古人习惯将毗邻城邑,有重要水流进入的口子叫做水口,其大者为县为镇,其小者为村为落。其实在中国传统中,将水口作为地名,历史十分悠久。《三国志·吕蒙传》说吕蒙“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可见早在三国时期,人们便将“水口”视作山河险固,可以屯兵下寨的地方。

  龙华镇的水口村,连接着龙华圩镇,紧邻花竹,是增江进入龙华的重要隘口。龙华,位于龙门县中部,久属繁华,故而得名,是当时增江流域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古人曾在水口村所在的位置设置水口庙,祭祀水神,祈盼海晏河清,船只安宁。因此这里便称为“水口”。

  水口戴氏

  二礼传家,良风美俗

  水口村毗邻圩镇,交通发达,村中长者口耳相传,认为戴姓来此开基最早,大约在明代中晚期便落担于此,至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在水口村贝塘村小组依然保存着戴氏图谱。名曰“龙门县龙华镇坳背塘村戴氏家族世系图”。图谱上保留着一副对联“背倚青山凝瑞气,塘里碧波聚蛟龙”。在古代,戴氏老围和新围的南侧背靠群山,溪流汇集成塘,村民赖此耕田种果。因为围屋背靠池塘,因此名为背塘,这副对联,在开头嵌入“背塘”二字,也生动地诠释了戴氏开基背塘的原因和期许。

  此后,因耕作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背塘村的池塘逐渐变少,村名也改成了贝塘。这幅戴氏图谱是水口戴氏二十二世孙戴桂桃根据龙门戴屋和龙华坳背塘留存的族谱编制而成。为理清世系脉络,戴桂桃根据始祖迁徙的路线,实地调研,整理出祖先从江西、增城、龙门、龙华的迁徙过程。族谱由增城开始记载,一世祖为戴永华,戴永华原籍江西道吉安府泰和县,宋元时期,天下大乱,他的妻子曾氏来到增城,于增城县庆福都陈桥头开基立业,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只身回到江西,未归,留下妻儿在增城,成为增城周边地区戴氏的开基始祖。

  过去,龙门属于增城,戴氏族人人丁日盛之后,以庆福都陈桥头为中心,流布四方。戴氏宗祠位于水口贝塘村,历经重修,依然颇具规模,祠堂入口的地板全是大块的青石铺成,进门的柱础及柱梁同样为一整块青石,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坚固。

  戴氏宗祠坐东朝西,为砖瓦结构,入门处的两块青石雕花的柱础、门柱及门槛,充满了岁月的味道。门框的上方嵌入的匾额,上面写着“二礼堂”三个大字。这里的“二礼”分别指西汉中期编著《大戴礼记》的戴德和编著《小戴礼记》的西汉礼学家戴圣。这两部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因此,戴氏后人常以“二礼”或“著礼”为堂号。

  戴氏族人不仅以“二礼”为堂号,在现实生活中也重视礼数。祠堂二进,有三个门的痕迹,中间的大门过去挂着屏风。因为年代久远失修,屏风早已不见,只剩下几颗铆钉。据水口村党支部书记赖囯泉介绍,以前那屏风十分漂亮精致,后来被虫蛀坏了,但旧的传统和礼俗依然存在。村里新人结婚来祭拜祖宗的时候要从右边进去,祭拜后绕一周,从左边出来,以示礼敬祖先,不能有所差池。

  水口村人十分尊老,贝塘戴氏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在戴氏传统的家风家训中,尊老敬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女在老人在世时要足其用,愉其心,老人过世了,也要延续这种美德。村中的长者介绍,过去村里的风俗,但凡老人过世,头三个月每天三顿饭都要摆放在他生前坐的位置上,要足足摆上100天。现在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这种风俗一直保留下来。

  这种风俗在戴氏宗祠里也有所体现,在宗祠最里面摆放着祖宗牌位,左边有一个侧间,和很多宗祠不同的是,这里被称为棺厅。过去,棺厅为村里过世时上了60岁的戴氏族人停放灵牌棺椁的地方,60岁以下过世的则不可停放,以示尊老敬贤。

  村里81岁的戴容水老人以前在水口村委做文书,他熟悉村中的掌故,常为后辈介绍村子的历史。在他眼中,虽然水口村并未出现过登科及第的大官,但族人依然秉承践行着“二礼”家风,热爱乡邦,和谐邻里,修身律己。

  

朴素庄严的平所赖公祠。

  平所赖公祠

  品字形古井寓意美好

  在水口村,除了重视礼节的戴氏宗祠外,平所赖公祠也是一处颇有蕴藉的古迹。平所赖公祠是水口村小组赖姓宗祠,平所是落担此地的赖氏十世祖的名字,叫赖平所,字景存。

  这是一幢围屋式建筑,正前方对着陆溪河,背靠小山,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坐北朝南,为四进三天井,纵向较深,横向偏窄。正门门框用青条石砌成,门框正上方为“平所赖公祠”五个大字,字体圆润厚重。屋檐梁柱上绘有图案,由于历代久远,图案已有些模糊不清,祠堂的正门左右两边的下墙体也因岁月的侵蚀,布满细密的青苔。

  祠堂天井的两侧有两块镂空的石板小窗,富有生趣,在整个空间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祠堂正厅最中间,是族人们祭祀先祖摆放香火的祭祀台。而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房间,分别为棺厅和礼宾厅,顾名思义,棺厅为放棺木的地方,而礼宾厅则是客人们休息与放礼品的房间。后来也延伸为“官厅”,公务接待时常有官员莅临这里。

  在平所赖公祠的左侧位置,有三口古井聚在一处,为品字形排列,据村中长者介绍,这里最早只有一口井,为村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后来由于天旱,一口井不够用,于是,村民在其旁边并排挖了另一口水井。再后来,由于人丁兴旺,两口井都不够用,为了满足饮水需求,于是,又挖了第三口井,遂成“品”字形三井。

  三口古井的变迁,体现了赖氏族人发展壮大的过程。后来,族中有学问的人便将这三口“品”字形的古井,寓意成品德的“品”。希望族人喝了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如古井之水,清澈见底,不负苍天。古井历史悠久,但并未干涸,且水源依然充沛,这就像赖平所的子孙后代们,开枝散叶,源远流长。

  而今,虽然围屋内已经没有人居住,但是每逢佳节,村民都还是习惯来品字形古井打水做美食,感念祖先的恩德,慎终追远。

  

用小楷认真书写的《赖门族谱》。

  

历史悠久的盘古王庙。

  趣闻轶事

  盘古王庙与大洪水

  水口村,从水而行,守望龙华。水是村子的灵魂,作为龙华的水口所在,过去村中建有水口庙,历史十分久远。后来水口庙改名为岭头洞庙,一直沿用至今,在民国时期,这里也被称为岭头洞。

  从岭头洞庙进去,往里走大概三十米左右,便是一座盘古王庙,这座庙宇前有增江河,后有大山。占地面积约五百平米左右。据村中长者介绍,这座庙宇在清代以前就有了,民国时期有上千平方米,香火鼎盛。

  上世纪六十年代,庙宇被焚烧拆除。1985年,村民在原址上重新搭建了一座简易的盘古王庙。2014年,在水口村各乡贤及村民们捐资下,一座全新的盘古王庙拔地而地。庙宇中供奉的盘古,手执短斧,上身祼露,下身穿着袍子,威严端坐,盘古是劳动人民战天斗地,创造世界的典型,激励着村民战胜困难、努力奋进。

  关于盘古王庙,水口村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增江河水大涨,水口一位村民在河边钓鱼,可是无论他在那儿钓多久,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他很郁闷。这时一只小鸟在枝头紧张地叫了起来,好像有什么事发生似的,村民看看鸟后又看了看河面,突然发现在河面的远处外飘来一座神像,然后就在他钓鱼的附近停留着,村民有心捞起来,却又故意耍了个小心机,就说:“神像,神像,我今天一条鱼都没钓上,如果你让我钓上鱼了,我就捞你上岸。”很奇怪,在他说完这话时,鱼就咬钩了,才一会工夫,就钓了上百斤,见神像这么显灵,村民就赶紧把它捞了起来,摆在河岸边供奉,后来才知,这是一个盘古王神像,从铁岗漂到了水口村。

  村民们听说这件事后,也都带香火前来祭拜,但奇怪的是,那祭拜的香火却不往天上升,而是飘到十几米开外的一个地方停留不走,村民们意识到这有可能是这个盘古王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于是,村民们便在香火停留的地方建了一座庙,这就是最初的盘古王庙。而盘古王庙前村民钓鱼的地方便成了一个热闹的码头。

  据说当年的盘古王庙建得相当大,可以同时容纳一百多人,偶尔碰上河里发大水淹没房子时,村民们便住进庙里躲避洪水。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村民们都要把盘古王神像从庙里请出来,请进一架神轿里,由村里八位强壮的男子穿着古装抬着去各个村子里接受每家每户的供奉。八个男子又叫做八大金刚,四人一组,分成两组各抬两边,在两边还分别站着六人共撑着十二面旗,气派极了。凡到一户,迎接盘古王的住户就必须放鞭炮庆贺,用最高的礼节规格接待。

  由于盘古王神像寓意为保佑村民合境平安,因此水口村的各个村小组都希望神像先去他们村,为了以示公平,村民们便想到了个抓阄的法子决定先后的顺序。活动要持续三天,全村热热闹闹,一派祥和。

  寻根问源

  祖上开基水口 得以享寿百年

  在水口村九个村民小组中,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是水口村小组,这里也是村委会的所在地。水口村小组以赖姓为主,因此在古代及村民口耳相传中,这里被称为赖水口。

  在水口村,有一本用毛笔小楷书写的线装《赖门族谱》,这本族谱充满岁月的沧桑,但内容十分详实。对于水口这一支赖氏的源流,族谱中这样记载,太祖之来由南雄珠玑巷,于洪武年间迁来广州府增城县古流岗,属崇贤都四甲,理户赖金龙户长,因见人秾地狭,兄弟分家各图各业,于弘治九年。而这一年,正是龙门建立县制的一年。

  随后,赖月溪迁至龙门县邬川堡蛟湖元岗围,赖平所迁来水口围,自置居场,产业开其户,属于平康都八甲。从此赖氏一门扎根于此,繁衍生息。作为水口赖氏开基一世祖,赖平所,字景存,生于嘉靖乙酉年(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四月二十一日,于万历壬子年(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由邬村元岗围迁居龙华水口自置屋场产业,终于天启丙寅年(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六月初八日申时。

  在动乱频仍的明代中晚期,平均寿命不到五十,而赖平所颠沛流离,却能在水口村享寿百年,数百年后,依然庙食烟火,不得不说,算是奇迹了。靠着增江兴旺的水运和丰沛的资源,赖氏后人在此获得了生存的资本,得以繁衍生息,不断壮大。他们也继承了先人长寿的基因,村中健谈乐观的老者,不乏多人。

  正如《赖门族谱》中所载“天地位而万物育,祖宗安而子孙昌,理固然也。子孙者,可不慎终而追远于其始乎?”一本薄薄的线装族谱,串起来的,不仅是一页页纸张,更是一代代传统和血脉。

  幸福渠灌溉幸福村

  而今的水口村,面朝大江,土地肥沃,水流充沛,适宜稻作,村里鱼米飘香,村民生活得惬意而祥和。

  但在以前,水口村却是一个极度缺水的村子。因为地势高于增江,水流无法引入,因此种的禾苗没有水源灌溉,全靠天生长,遇到干旱便颗粒无收,饭都吃不饱,日子过得一穷二白。不少女人都不愿嫁到村里来,村里的青壮年不得不另谋生路,去别处打零工做泥水匠。

  虽然水口村可耕种水稻面积有一千多亩,但在过去几十年,水口缺水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村民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却望田兴叹。为了解决引水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干部便组织水口村的各个村小组,每家每户派出一个劳动力,开挖水渠,引水灌田,从路溪河堤坝到大份田足足有2.5公里的山路,且基本都是石头,特别坚硬,但村民们凭着肩挑手提的力量,凭着铁锹、扁担及萝筐,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修出了一条长达2.5公里的人工渠道连接大坡头水圳。

  据说峻工引水那天,全村敲锣打鼓,人们奔走相告,看着路溪河的河水经大坡头水圳流入自己家的水田里,人们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据村里老人讲,除去免费的人工,这条渠总共花去各项材料费用人民币1万多元。这一万多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可是一笔巨资。这么一大笔的支出,可以想像当年的水口村人下了多大的决心。

  如今,大坡头水圳和灌溉渠依然在使用着,路溪河的水在渠里哗哗地唱着歌流向水口村,一千多亩的旱地变成水田,水口村的九个村民小组因此而受益,靠天吃饭的水口村人从此旱涝保收。村外的女人们也愿意嫁到该村,曾经出外做泥水工的水口村男人们不再往外奔波,他们喜欢站在自家的稻田旁,春季看着稻苗碧波荡漾,秋季金黄的稻穗就像海浪一样起伏。

  由于当年修建水渠及闸口用的材料基本是泥沙,经过多年的水流冲刷及不稳定天气的洗礼,闸口及渠道已有松跨坍塌现象,为了巩固及加强闸口及渠道的牢固性,在2005年,龙华镇政府出资重修了大坡头水圳,闸口重新用水泥加固,2.5公里的水渠也同样用水泥粉刷一新,不仅美观,而且耐用。

  因为这条“幸福渠”,水口村成了“幸福村”,到处散发的稻花香,浸润着山川之气,也滋养着水口村民。

  青年林场:僻地成乐土 瘦山变花城

  一树黄花醉人眼,微风轻抚落缤纷。2020年农历新年刚过,一幅幅壮观的黄花风铃木开花的图,刷爆了惠州摄影圈和驴友圈。

  这片两百多亩金色花海,一簇簇黄花缀满枝头,宛如一串串风铃,随风摇曳。这些花儿就开在水口村的龙华青年林场生态园区,水口村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次黄花风铃木的大火,也让水口村民和青年林场负责人看到新的希望,未来,这里将会建起茶花园、农业科普园、油茶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水稻种植体验区和果蔬基地等。

  龙华镇青年林场位于水口村东部,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大批知识青年来此开拓荒山、种植果树,古老的大山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被称为青年林场。高峰时青年林场有职工两百多人,是龙门重要的高品质柑橘产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柑橘市场的日益饱和和黄龙病的蔓延,青年林场的柑橘种植效益降低,规模日益萎缩,职工数量不断减少。

  2006年5月1日,正好是劳动节,热爱农业和种植业的龙门青年罗继就来到了青年林场。来之前他对青年林场满怀憧憬。在他的印象中这儿应该是一块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地方。可来到之后他才发现,这里到处是杂树杂草,原有的连片果园因缺乏管理,变得东一块,西一块,像一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没有一样成规模的产业,没有一块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

  仅存的一些年桔,也因为管理不善,奄奄一息,本应绿水青山的林场一片萧条,就连路都不成路,大车进不来,东西也运不出去,出行全靠两条腿。晴天还好,碰上下雨天,那是满路泥泞,寸步难行。其实林场离广河高速的龙华及路溪出口都不远,且旁边还有路溪河,只要把路修好,交通是极为便利的。但修路要资金,林场没有资金。

毗邻广河高速的龙华镇青年林场。

  林场一百多个职工虽说每天很努力工作,但还是对未来冲满迷茫,大家总觉得力气使不到一块,心凝集不到一块,跟一盘散沙似的,最后导致工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工人们迫切希望有新的动力注入到青年林场。罗继就了解这一局面之后,感到很惋惜。在他眼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年林场其实就是一座未被发掘的聚宝盆。

  此时的罗继就,正想找个地方做农业综合体,青年林场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历史底蕴,都符合他的心理预期。但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接还是不接?接了能不能管理好?这林场的一百多个职工都要张嘴吃饭,都要养家糊口,看着全林场一百多位职工殷切期盼的眼睛,罗继就有了压力。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罗继就决定在青年林场继续创业,尽自己全力改变林场暮气沉沉的局面,带领一百多个职工把青年林场变为有绿水青山、有田、有亭、有花、有草、有茶的地方,把这里建成龙门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林场建好,成为网红的打卡地,肯定要有亮点,要有让人为之心动的景观,要有其它地方不一样的东西。还要有各项配套设施,但这些都要有资金支持。罗继就简单算了一下,从2006年到现在,自己所投下的资金不少于一个亿。这些资金里有从朋友处借的,有从银行借的,更有自己打拼多年积攒下来的。罗继就投下了自己所有的身家,就是为了把荒山变为绿地,让一百个多个老职工有更好的生活。

  执行力也是生产力,罗继就带领工人们规划、开挖,建设,有了主心骨,工人们干活就更踏实卖力。考虑到资源优势和收益长效性,罗继就请来了专业种茶人员,把枯死的年桔全部拔除,然后种上油茶,经过锄草、松土、施肥,那油茶树上结的一个个茶果成了罗继就及工人们的希望,工人们满怀热情,茶林更是以看得见的速度生长着,山头一个一个都变绿了,青年林场处处都飘着油茶的香味。由于油茶的广泛种植,青年林场变成了茶园农场,于是罗继就干脆把青年林场改名为茶园山庄。

  从茶园山庄到盛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罗继就用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该公司于2010年9月成立,公司类型也改为民营有限公司。主营范围为:油茶种植、苗木种植与销售、水产品养殖与销售、农业观光、家禽饲养、畜牧饲养、住宿业、餐饮服务。而建设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园区是公司的总体定位与理念。

  为了建设特色的农业生态体验观光区,罗继就在福建请来了园艺师种植茶林,专事茶树嫁接,对茶园进行升级改造,近四百亩的油茶树升级为茶花树。期间还种植了三百多亩的黄花风铃木,另有三十多亩进口茶树,这种茶树,一棵可以结十多种颜色的茶花,观赏性极强,沉睡的青年林场逐渐被唤醒。

  2019年,龙门县盛华农业公园建成,占地面积5200亩。园区位于龙门县龙华镇青年林场,广河高速(互通武深高速)贯穿其中,距离龙华出口6公里,路溪出口3公里。2020年,那三百多亩的黄花风铃木“C位出道”,成了龙门拍照打卡地。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赏花。大家都纷纷感叹,农林行业,还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

  龙华青年林场的黄花风铃木的花期一般在每年的2-3月,也就是春节前后。每到花开时,漫山遍野全是黄花,看起来非常壮观,仿佛是大自然的金色绸带。

  目前,这里所有的游玩项目都是免费的,所以只要是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尤其是开花时节,平均一天的车流量就有一千多台,这还不包括踩单车或摩托车的,还有步行的。这么多的人流量,卫生与安全是一定要保证的,一般是从年初三开始,公司就必须额外从村里请来人帮着打理,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服务,除了清理垃圾外及供应茶水外,水口村的村书记赖国泉还调动本村的保安一起过来帮忙维持秩序,以确保市民们能在一片快乐与安详的环境中游玩。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龙门县盛华农业已获得多项荣誉: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惠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门县林业龙头企业、龙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0年度广东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9年惠州市人大重点建议田园综合体、2018年惠州农业公园、2019广东农业公园联盟、惠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龙门县科普教育基地等。

  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日益完善,已建成主要设施包括:综合楼、生态农庄、农产品展示厅、民宿民居、花卉观赏区、农业科普园、水稻种植体验区、果蔬基地、油茶基地、水产养殖基地、休闲娱乐区等。

  现在园区以优质油茶种植、茶花种植、果蔬种植、水产品养殖为依托,着力打造特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康养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来观光园区。园区连接路溪出口实现6米路面硬底化,区内交通、供电、通讯条件完善,交通极为便利。

  2021年9月23日,金秋送爽,果蔬飘香,盛华农业公园再次热闹起来。惠州市龙门县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龙门三黄胡须鸡文化节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丰收节,共享丰收喜悦。

  活动以“庆丰收 感党恩”为主题,现场精心设置了农产品展示区,展示区设置了19个展位,县内30家农产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展,龙门三黄胡须鸡、龙门大米、龙门蜂蜜、麻榨杨桃等100余种名优特新农产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农产品展示区还特别设置了普安县特色农产品展示区,进一步助力龙门县与普安县协作消费扶贫。

  现场,许多展位还提供了美食品鉴,龙门三黄胡须鸡、麻榨杨桃、蜂蜜醋等特色农产品广受欢迎。还安排了“与民同乐 欢庆丰收”趣味嘉年华活动,各种小游戏、科普知识、晒秋活动等,一片喜庆的丰收气息,吸引游客驻足留影,感受龙门淳朴的乡土风情和农耕文化,传播健康生活。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示了农民群众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罗继就和他的盛华农业,为水口的龙华青年林场注入了新的动力,林场职工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胆识颂》,其中有诗句“场僻地荒改乐土,好将瘦山变花城”。历经时代的沧桑,龙华青年林场正焕发新的活力。

  统筹 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 曹杰文字工作室

  摄影 曾伟宇 刘小兰 陈馥琼 龚小花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