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惠州民生新期待调研报告出炉,跟您感受相符否?

[报料热线] 2831000

  就业、就医、居住、养老……去年,这些民生领域的发展您满意吗?为了解惠州市民对15项民生领域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看法,国家统计局惠州队随机走访、抽取了210名惠州居民填写《民生新期待调查问卷》。近日,这份《2020年惠州民生新期待调研报告》出炉,快来看看跟您的感受是否相符。

  民生指标满意度:

 

  民生指标满意度(单位:%)

  社会治安满意度排名首位

  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惠州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参与创建、人人支持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惠州市通过明确的专项行动,强力震慑了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在民生新期待的测评中,社会治安满意度以69.0%的满意,25.2%的一般,合计94.2%,排名指标满意度首位,“惠民之州”通过不断提升的城市气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安居乐业。

  居民满意交通出行便利性

  交通出行满意度排名第二。2020年惠州大力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以交通带动产业。惠清高速、河惠莞高速通车运营,惠龙高速稳步推进,随着厦深铁路、莞惠城际相继通车运营,惠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除了在建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外,今年开建的深汕高铁及规划中的深惠、深大等城际铁路将助力惠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大市”。

  惠州机场在2020年的周航班架次、航线数量、通航城市、单日旅客、单日货邮均达到2015年通航以来的历史新高,航线总数最多达到45条,通航国内39个城市,省会覆盖率达80%以上。

  惠州的交通路网布局越来越合理,结构越来越完整,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便利,惠州居民对于交通出行的满意达到63.3%,一般的占30.5%,合计达到93.8%。

  环境保护满意度位居第三,彰显绿色发展理念

  惠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于一体,重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并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是“国家森林城市”。

  据2020年数据统计,惠州市市区优良天数比例为97.8%,较2019年同期上升2.5%。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期下降20%;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期下降19.1%。

  空气质量、城市生态、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在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选择中,总共94.3%的被访者选择了一般以上,其中满意60.0%。这彰显了惠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良好格局。

  物价水平满意仅超两成,CPI有望回落

  问卷调研显示,2020年惠州居民对于物价水平满意度仅为21.9%,一般的占42.9%,不满意的达到35.2%,在所有民生指标满意度排名垫底。

  2020年,惠州CPI同比上涨2.7%,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按涨幅从高到低排序,惠州位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4位,珠三角9市第3位。食品价格上涨11.1%,其中畜肉类、禽肉类、在外餐饮价格上涨明显。在较高的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压力。

  调查队分析,今年随着政府积极物价调控政策和食品供应,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猪肉价格在供给回升及基数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预计同比回落,将会对整体价格形成较长时间的负向拉动,消费价格将在新的供需平衡间取得结构性调整,预计2021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为负值。

  收入状况满意度偏低,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报告称,仅有29.5%的被访者表示对于个人的收入状况指标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为25.2%,一般占45.2%,指标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二。

  数据显示,2020年惠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45.4元,未能突破四万,排名前六名地市都已突破五万元,深圳和广州更是超过六万元。

  其中,惠州城镇居民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水平90.5%,与排名高一位的中山差距达到8898.8元,仅占其83.6%。

  惠州GDP虽然排名全省第五,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排名第七位,仍与中山、珠海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居民在收入方面获得感不强,会直接影响文体旅游、养老、居住等相关指标的满意度。

  民生指标关注度:

  在问及被调查对象16项民生领域中,最为关心并期待政府解决有关问题,医疗、居民收入、教育位居前三位。

  民生指标关注度(单位:%)

  医疗关注度独占首位

  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医疗指标以77.6%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在医疗资源和服务方面,居民最为关心三个方面是“好医院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挂号难”、“医保异地就医报销手续多”。

  总体来看,居民对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仍有较大看法,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医疗费用方面,居民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重大疾病、慢性病报销比例偏低”、“部分医疗器械收费高,医保不报销”、“部分药品费用高,医保不报销”。

  疗费用突出问题(单位:人次)

  居民收入关注度逾七成

  居民收入以75.7%的关注度位居民生指标关注度的位居第二位。

  居民对于收入最为关心的三个方面是:“家庭收入不稳定”、“家庭收入增长慢”、“家庭收入来源单一”。

  惠州居民收入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靠后,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匹配。除此之外,从2020年惠州居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8.1%,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2.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惠州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较低,说明惠州居民投资理财渠道需进一步拓宽,进一步激活金融和房屋租赁市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村居民分红和土地出租收入,缩小与珠三角第一梯队收入的差距。

 

  居民收入突出问题(单位:人次)

  教育关注度名列第三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作为普通居民家庭的重要民生内容,在本次调研中关注度达到75.2%。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培训收费贵”、“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学区之间差距悬殊”、“校内减负,校外培训成主流”等三个问题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

  随着各种减负政策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类补习班,辅导班遍布大街小巷,学生学习负担不减反增,最后造成“学生痛苦,家长无奈,机构赚钱”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实现公共教育服务的差距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目标”成为教育行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成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一大障碍。

  民生发展建议:

  做好医疗服务,增强社会保障

  医疗作为居民最为关心关切的民生首要问题,与每个居民密切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设备条件、人才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服务能力较弱。因此,医疗保障要做好,必须保障专项经费投入。各县区结合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展业务项目等因素配备适宜的床位、人员、设施和设备。其次要从机制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更有质量的医疗服务。

  提升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居民收入

  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当前,惠州经济已进入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要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速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这块蛋糕,为居民收入增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提高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是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路径。

  推进教育减负,实现教育均等化

  推进教育减负工作必须遵循规律,综合考虑各方的诉求,有增有减,把握好度。不能简单通过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等方式来实现减负,而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观。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深化中高考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导向,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民生工程。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均等化,增加各学区、各学段的学位供给,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居民普遍反映目前学前教育费用逐年走高,建议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二是在均衡配置学校资源,均衡各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差距;三是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

  关注物价波动提升生活质量

  作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对于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保持物价平稳必须多管齐下、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客观分析价格变化趋势和波动原因,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把控力,合理把握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使价格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立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价格行为,避免因非理性预期价格波动。四是完善惠州市低收入群众价格临时补贴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人群的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加大就业扶持优化社会环境

  就业关乎社会民生大局,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民心所向,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中央重点要求做好的“六稳”工作,稳就业居于首位。必须认真落实好《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包括适度降低社会保险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招工费用,进一步加大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帮扶困难企业职工稳岗转岗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各地实现高质量就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通过设立就业服务机构,规范服务热线、服务模块和服务标准,积极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有力地帮助了劳动力实现就业,优化整体社会环境。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冯丽均 通讯员聂贝殷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海晏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