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组织平山起义、奔走南洋参与成立“东团”、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华侨工作……他是何友逖,出生于1894年,惠阳县平山(今属惠东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3年后参加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华侨工作,周恩来书赠:“老当益壮,为革命奋斗不息。”
随周恩来参加东征
何友逖8岁进蒙馆,好学上进。考进府立中学后,他的视野逐渐开阔,后来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的辛亥革命鼓舞了何友逖,他组织平山乡民赴淡水参加起义并参与“马安之役”。
1913年,何友逖进入广东陆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北伐军姚雨平部十标三营连长、副营长。不久,何友逖负伤退役,回乡创办平山两等小学。
1923年春,已是广东革命政府农民部特派员的何友逖,到平山百坵田积极宣传农民组织建立农会的好处,创建农会和农民自卫军。1924年,何友逖由彭湃、阮啸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后,何友逖任国民党农民部干事、秘书。1925年,何友逖随周恩来参加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并任广东省农会执委、省农会惠州办事处主任。
1927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发动工农群众组织讨蒋武装起义。东江各地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回击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暴行。1927年4月和6月,何友逖参与组织领导农军举行平山武装起义。据《惠东党史》记载,因种种原因,这两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和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流亡国外不忘抗战
平山起义失败后,何友逖于1928年流亡新加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友逖奔走吉隆坡、马六甲、槟榔屿等地,联络爱国华侨,发起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侨救乡会。
1938年,何友逖率救乡会代表团到香港,赈济流落在港难民,并会同廖承志、叶挺商讨设置难民垦殖区,发动华侨青年组织回乡服务团。1939年1月,何友逖在吉隆坡参与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发动侨胞募捐资助新四军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动员华侨青年回国抗战。
1949年6月,何友逖赴北平参与筹组侨联工作,并任全国政协联络秘书。1950年后,何友逖历任广东省侨委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等职。在广东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动员华侨回国投资建设。1965年8月18日,何友逖在广州病逝。
(文中相关史料由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钟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