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见效!金山湖“一湖清水连入江”重现

[报料热线] 2831000

  如果从空中俯瞰惠州市区,位于西枝江左岸、地处东江流域中下游的金山湖,呈“心形”环状,宛如开天的“聚宝盆”,故得名金山湖。

  作为惠州最重要的湖泊之一,过去,金山湖流域的水质不尽如人意:水质总体为劣V类,部分河流为黑臭水体。金山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迫在眉睫,一场治水“攻坚战”由此打响。

  治水就是治病。2019年以来,惠州全面开展金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通过“一湖四河”全流域系统治理,实施截污治污工程、因势利导整治塘堰河道、构建河湖水网连通体系,持续改善水质、消除洪涝隐患,着力打造流域治理的“金山湖样本”。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的金山湖流域水质明显好转:截至今年8月,金山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平。随着今年底治理工程全面建设完成,“聚宝盆”金山湖有望重现“肥鱼鲜虾取不尽,一湖清水连入江”的昔日光泽。 

惠州金山湖水清岸绿美如画。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拔出病灶

  以截污治污为核心系统治理各类污染源

  驱车经过市区金山大桥,一片延绵数公里的湖面映入眼帘。阳光下,金山湖波光粼粼。

  金山湖实际为西枝江的古河道。据《惠州府志》嘉靖二十三年记载:“西江碧水汇入而成湖,肥鱼鲜虾取之不尽,犹如开天的聚宝盆,故美名金山湖”。西枝江改河道后,逐渐形成了一座湖泊,其流域内主要入湖河流有莲塘布河、冷水坑水、河桥水、金山河,即通常说的“一湖四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环境治理长期欠账,这个容量相当于3个惠州西湖的天然湖泊承受着巨大的污染压力:水质总体为劣V类,入湖河流河桥水和冷水坑河均为黑臭水体。

  标本兼治才能拔出病灶,治水首先得治污。

  “金山湖是历史形成的低洼湿地,总集雨面积为63.7平方公里。”惠州水务集团碧水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璐介绍,金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范围主要包括“一湖四河”,采用多元治污方式改变治水碎片化的传统模式,坚持以环境容量定治污措施,全流域整体谋划。具体来说,即以截污治污为核心,通过“控、截、疏、排”,全面完善管网基础设施,辅以生态清淤、水动力等措施,系统治理流域内各类污染源。

  一手抓截污,终结污水直排“顽疾”——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难点也在岸上。”陈璐坦言,金山湖靠东南、西南、东北侧均为城中村,流域内已调查沿河沿湖直排口有476个。入湖的主要河道及支流大都穿过城中村,两岸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汇入金山湖。

  针对沿河沿湖污水直排问题,惠州成立“一湖四河”排口整治分片包干工作小组,以目标为导向,挂图作战,实行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近一半的整治任务,部分流域内直排局面已经终结,城中村内的污水统一截污纳管,并送往金山污水处理厂处理。

  一手抓纳管,啃下管网建设“硬骨头”——

  “管网建设不仅投入大,也是整治中难啃的硬骨头。”陈璐介绍,流域内,如湖心岛等地市政管网建设滞后,整治前污水收集率低。

  针对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排水系统欠账多等问题,惠州制定了截污纳管作战图,计划新建、改造截污管200公里,通过构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分质调蓄、智能管控”的控源截污系统,确保流域内点源和面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目前,我市已新建截污管道138公里。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金山湖入湖支流金山河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流域其他水体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陈璐表示,系列整治措施不断落地实施,金山湖流域水质明显好转。

  疏通经络

  清淤疏浚拓宽河道构建有效防洪排涝体系

  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水同样如此,如果把金山湖流域内的湖泊河流比作人体血脉、经络,那么清淤疏浚、拓宽河道则成为流域治水的关键一招。

  金山湖流域通过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彻底控制了污染源排入水体。但对于已经污染的水体,又该如何治理?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今年3月以来,金山湖湖面突然多了两艘船,每天在湖面作业,通过长长的管道将湖底淤泥输送到附近的底泥处理厂。原来,这是正在实施的金山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重要子项目——金山湖清淤工程。

  “由于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金山湖湖底堆积了大量淤泥。”底泥处理厂现场负责人卢峻爽介绍,为提升金山湖水质,采用生态清淤的方式对金山湖受污染较为严重的7.5公里长湖底进行清淤,清淤总量约48万立方米。

  卢峻爽介绍,清淤工程采用环保式绞吸船通过泵管输送至淤泥固化厂内,再经过沉淀、加药混合后进行脱水压榨,最终形成含水率小于40%的泥饼,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泥饼可直接作为景观绿化用土,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已完成清淤35万立方米,清淤工作计划今年10月底完成。”

  治水更要“治本”,治水之患、兴水之利。

  位于市体育运动学校对面,连接莲塘布河、高布水的金山水廊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金山水廊河道拓宽了10.5米,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坝已建成完工,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正在布置收尾工作。

  金山湖流域处于东江流域中下游,是历史形成的低洼湿地。这一带汇集了金山河、莲塘布河、冷水坑河和河桥水4条河涌的雨水,集雨面积达63.7平方公里。按10年一遇标准计算,蓄洪水量达1227万立方米——容量相当于3个惠州西湖,是一个天然的蓄洪区。

  “由于金山湖为西枝江老河道裁弯取直、回蓄而成,受东江水利枢纽水位顶托影响,金山湖流域内水动力条件较差,增加了洪涝隐患。”陈璐介绍,除金山河、莲塘布河、冷水坑河、河桥水4条河涌部分河段前期通过整治达20年一遇标准外,金山湖流域内其余河道宽度约3~15米,河道断面狭窄,两岸灌木丛生,行洪不畅,涝点多达7处。

  “我们将流域内城市防洪标准,由现状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陈璐介绍,通过“上蓄、中分、下调”的系统布局,因势利导整治塘堰,疏浚拓宽25公里河道,连通高布水、湖山村水和官桥水等主要河涌,新建白沙仔换水排涝泵站等工程,形成有效的防洪排涝体系,消除洪涝隐患,确保城市水安全,构建安全、健康的流域水环境体系。

  补气活血

  形成“四河入一湖、一湖连一江”水系格局

  在整个金山湖流域中,“南三河”(冷水坑河、河桥水和莲塘布河)和金山河的水都汇聚到金山湖,并汇入西枝江,最终流入东江。这意味着这几条河流能否治理好,不仅关系着金山湖的水质,也最终影响着惠州母亲河东江。

  早在2012年,惠州就启动了金山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市财政投入了10亿元,昔日的臭水沟变身为水生态景观。随后,“南三河”整治也提上议事日程。

  “以前是又黑又臭,经过整治,现在水质真的变好了。”家住河桥水附近的居民谭小乐时常在河边散步,明显感受到了水质的变化。

  此前,冷水坑河和河桥水都是我市确定的黑臭水体。作为金山湖流域的重点整治工程,“南三河”整治工程总投资约5.46亿元,2019年3月开始正式施工,到2019年底冷水坑河和河桥水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河道消除黑臭现象。

  提升水质,除了截污还需要提升水动力,达到“补气活血”目的。此前,每年旱季河的流量都比较小,几乎呈现死水状态。

  对此,我市提出在“南三河”的上游蓄水和新建西枝江水利工程的思路。按计划,我市开工建设两座人工湖——冷水湖和红女湖,并加固莲塘布水库。其中,冷水坑河上游将建成冷水湖,河桥水上游建成红女湖,这些工程完成后将保证“南三河”下游在旱季的流量,并进一步保证下游的水质。

  随着官桥水水利工程、西枝江水利工程、白沙仔排涝泵站、湖山村水水利工程等相继建成完工,届时,金山湖通过闸、泵等水利设施与西枝江相连,最终形成“四河入一湖、一湖连一江”的水系布置格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金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已全面进入建设冲刺阶段,累计完成投资约19.48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治理后的金山湖流域将实现流域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真正实现还湖于民、还水于民,惠及流域内27万市民群众,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惠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胆探索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的治水模式,着力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坚决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吴钊同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