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让成都、玉林路、小酒馆火得“一塌糊涂”,从此成都成为了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城”称号,固化了以音乐为内核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
从一首歌,到一个品牌,音乐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打造“音乐之城”的宏景,试图借助音乐的影响力,来增加城市的关注度。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音乐积淀的城市,惠州也在努力深耕音乐文化、保留传统优势,进一步注重创新和包容,激发城市文化艺术活力,提升城市艺术品位,提高城市建设发展软实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提供更丰盈的精神食粮。
“惠州是一座像G大调一样的城市。”9月8日,在惠州表演时,世界著名钢琴家郎朗如是说;9月27日,中国三大男高音戴玉强、莫华伦、魏松携手广东珠影乐团为惠州市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谈及对此次演出的感受,三大男高音连连点赞惠州,表示“希望每年都来惠州演出”……让不少顶级音乐家连连称赞的惠州,距离“音乐之城”还有多远?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让音乐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宣传的“新引擎”?
郎朗惠州独奏音乐会现场。
音乐底蕴
孕育中国现代音乐学界的“惠州三杰”
惠州是一座深藏音乐基因的城市。
约2500年前,7件青铜编钟见证了惠州的古音乐史。这7件出土自博罗公庄的编钟表面都有精美的花纹,编钟两面声音不同。经文化部有关专家鉴定,编钟音质清脆,音阶准确,属于春秋时期的产物。同时,这7件青铜编钟不是中原的产品,乃广东本土铸造,是“土特产”。
春秋时期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那一层层青铜锈蚀,仿佛还能听到编钟浑厚的天籁之音,越过千年风尘烟云,传递着那个时代在惠州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滴,有关音乐,有关文明。
艺术源自生活,惠州音乐的气质无疑形成于这里的山川湖海。
惠州人民爱歌,嬉笑怒骂皆由歌出。沿海有惠东渔歌,这里的歌声杂糅着咸味的海风,有着在惊涛骇浪中铸就的刚烈和包容,更多的是白描式原生态的画面感;靠山有客家山歌,这里的歌依着方言即兴发挥,且吟且唱韵脚齐整,描绘一方水土、一地风情、一份心绪,热情生动韵味无穷……
听着这样那样的民间音乐,惠州的形象也随之生动立体了起来,或是山川大泽、炊烟缥缈,或是横街鱼市、铺幌遮日……将歌融入生活,彼时的惠州人就是这样的朴素和简单,在音乐响起之前,甚至不需要语言表达。
肥沃的艺术土壤,也孕育出了三位中国现代音乐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惠州廖氏兄弟”廖尚果、廖辅叔和陈紫。
提起“惠州廖氏兄弟”,那可是中国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兄弟俩经历相近,但两人的人生乐章各有起伏,专业成就各有千秋。
兄长廖尚果出生于1893年,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隐姓埋名,以“青主”自称开始“亡命乐坛”的生活。他的代表作有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并出版了《乐话》、《音乐通论》等美学专著,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音乐美学问题,这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研究音乐美学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
弟弟廖辅叔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和音乐教育工作,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译著有席勒的戏剧《阴谋与爱情》,梅雅尔的《西洋音乐史论纲》、《音乐与现代社会》等,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于1919年的陈紫则以创作音乐——戏剧体裁为主,对发展中国新歌剧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作品有 《白毛女》、《刘胡兰》、《窦娥冤》、《韦拔群》等十余部大型歌剧音乐。中国歌剧舞剧院在《陈紫同志生平及歌剧艺术》中称他为“中国新歌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了多彩的一页”。
时光悠悠,昔人不再。但在市区下埔滨江公园广场,一座名为“青主”的雕像默默矗立,继续影响着这座城市。
大型原创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演出获得社会各界高度称赞。
本土音乐
蓬勃发展并大有走强之势
要阅读一座城市,无需阅读宏大的参数,有时只需要一段音乐的旋律。那些本土音乐,就是城市的代表符号,让人一听到旋律就想起那个地方。有着深厚音乐人文底蕴的惠州,如今开始积极推动本土音乐的蓬勃发展,并大有走强之势。
为纪念惠州音乐人青主,在2015年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上,以其命名的“青主杯”音乐作品征评推介活动正式启动,并首次面向全国征集作品。经过6年的发展,青主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向外扩散,征集作品超过1000首,获奖作品近百首,已经成为了惠州、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品牌。日前,“青主杯”第七届(2021)惠州市原创歌曲作品征集展演活动开启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如雪花般飘来,比赛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去年10月,在惠州学院交响乐团的基础上,惠州交响乐团成立,这支以城市命名的交响乐团,将立足本土文化元素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力争成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城市乐团,成为惠州建设一流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用跳动的音符向更多的人传递惠州声音、城市梦想。
今年6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创,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惠州本土首部大型原创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上演。剧目以100年来惠州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节点,以交响乐贯穿全场,融入歌舞、表演、情景剧、诗朗诵、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景式再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江人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同是6月,由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大亚湾区宣教局联合著名歌手韩磊打造的原创主旋律歌曲《新时代的掌舵人》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热烈反响,央媒、省媒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推介。据不完全统计,各平台总点击量超过400万。
……
用音乐激活来自本土民间的音乐基因,用音乐赋能惠州的城市建设,以音乐为载体展示惠州的城市形象……在惠州音乐人的努力下,不仅原创音乐作品质量与数量均得到较大提升,还屡获省级、国家级权威奖项。如,刚落幕不久的广东省第十四届“百歌颂中华”总决赛上,惠州获1金1银2铜,数量创下惠州最佳纪录;“唱响我们这四十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寻找广东原创好歌曲征集活动”评出了40首优秀作品,惠州有4首作品入选;2019年,惠州首次有歌手闯入金钟奖决赛阶段……
这是一场音乐和你我的双向奔赴,惠州将音乐化成心中的一股精气神,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
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开业首演。
消费市场
惠州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崛起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9月8日晚,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内光影交替,音符如溪水般流淌……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下,郎朗《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独奏音乐会精彩上演。
受疫情影响,这场音乐会演出时间几经更改,数度退票,但惠州观众的热情依旧高涨,票面价格2021元的“最贵票”也被抢购一空。
“说实话,售票速度确实出乎我们意料,特别是高价票,这说明惠州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崛起。”惠州市保利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华说。
观众接受度,或者说审美素养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积淀、萃取的过程。作为一个引进及制作高品质演出的载体和供体,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自2009年开业以来,一直在开展提升市民文化消费品质的“滴灌工程”。12年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不断地为惠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文化活力,组织举办多场交响乐、芭蕾舞、话剧、音乐剧、演唱会等高端演出。
一台台高水准的演出、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活动、一次次与观众交心的座谈……不知从何时起,音乐和艺术渐渐成为了陪伴惠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变化从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票房情况便可以看出。2013年,《暗恋桃花源》在惠州首演两场便“水土不服”,即便有何炅、黄磊两位明星演员加持,但票房表现寡淡,大量赠票在论坛上流通;2019年,《暗恋桃花源》继续在惠州开演两场,依旧是何炅、黄磊搭档,票房表现相当惊艳,第一场开票不到1天就全部售罄,而第二场开票2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近年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邀请了傅聪、刘诗昆、李云迪、理查德·克莱德曼、中国三大男高音等著名音乐人到惠演出,销售情况亦十分理想。从求票、购票到抢票,这一现象不仅让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的运营方保利院线有信心持续引进高水平的演出,更让国内一流演出单位有信心选择在惠州演出。
不仅如此,为了能管窥当代惠州人的文化消费特征,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从个人背景、消费动因、消费偏好以及价格敏感度等维度对我市市民进行了问卷调研。数据显示,惠州市民更愿意对音乐和艺术进行消费的人群主要为30到40岁的青年人,这些人普遍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且拥有明确的消费目的,认为文化需求与物质需求同等重要。
为了回应市民对音乐和艺术的追求,近年来,惠州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打造音乐新业态,构造独特惠州文化肌理,加速推进音乐艺术消费升温,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活力。
以去年为例,惠州举办深莞惠汕河五地流动大舞台巡演及“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暨“我最OK”才艺大比拼大赛(惠州赛区),参与总人数达近20万人次。与此同时,惠州不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通过打造“百姓大舞台”、“快乐时光”等基层文化品牌等,让音乐走向学校、基层、社区、企业、乡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到现场听音乐,点燃了听众对音乐的热情。
此外,惠州还出台了《惠州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力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市建设,发挥财政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少量的财政补贴资金,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引导和有效刺激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消费、音乐消费。
展望未来
可融入城市人文精神避免音乐发展同质化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纵深推进下,“一首歌唱火一座城”已经成为了不少城市的经典案例,“音乐+”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新风口。音乐,也逐渐成为了传达城市魅力、传递城市文化的重要通道。惠州该如何“突围”,在众多城市中唱响“惠州声音”,让音乐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宣传的“新引擎”?
“在‘音乐之城’推进建设的进程中,除了提供音乐演出场所和机会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本土音乐产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促进更多优秀音乐内容的产生。”惠州音乐家协会主席王少辉说,惠州的音乐创作近年来走上快车道,尤其是年轻人才队伍开始跟上来。但这还远远不够,以惠州交响乐团为例,冠惠州之名,还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发展好,后面的路还很长。比如人才储备方面,惠州交响乐团目前的建制不全,某些声部缺失,开展大型演出需要向外借力。
他建议,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吸引更多优秀音乐人才进驻。另一方面,要培育本土的音乐力量,壮大“惠州声音”。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教授杨晓也表示,高雅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人才培养,培养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制作人才,惠州人文历史厚重,惠东渔歌、客家山歌等文化资源丰富,音乐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同时,惠州有惠州学院,与学校、社会联手,可操作空间大。
而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赖房千的眼中,在打造音乐名片的道路上,政府的统筹作用不可小觑。“惠州在音乐创作投入上,远不及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赖房千说,惠州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看到音乐发展的价值,加大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投入,如设立文化生产基金,解决惠州年轻人在创作上的“后顾之忧”,推动社会各界去举办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创作,整体提升惠州的音乐氛围。“政府重视后,相信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方面会表现更加优秀。”
在有过草坪音乐节的举办经验后,惠州音乐广播总监陈冲更加看好“音乐节”这一载体。一方面,音乐节能够快速触达城市年轻群体,提升城市活力,拉动城市经济。另一方面,音乐节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名片。
“目前,我市的音乐节小型的偏多,没有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大型、有影响力的音乐节。”陈冲认为,要提高音乐节的影响力,就不要把音乐节当作纯粹的商品,而应该将其和城市人文精神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培养它。“融入城市人文精神,既能够避免和其他城市的同质化,也能够同地方文旅产业进行深度捆绑,提升音乐项目和文旅产品的融合度。”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 李松权 林奶花 通讯员钟敏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