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做好做活“三篇文章” 谱写治水兴水新篇

[报料热线] 283100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昨日召开,系统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水利重点工作。这是我省近年来最高规格召开的谋划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我市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进惠州水利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

  据介绍,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用于治水管水,有效守护了江河安澜,水系水质明显提升,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许。各级水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筑牢“三条线”,开拓创新做好“防水”“用水”“看水”三篇文章,推动水利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打造水利强市,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有力水利支撑。

  

白盆珠水库拥有多年平均约11亿立方米的准I类水。

  守牢防洪安全底线

  积极探索“防水”的“惠州方法”“东江模式”

  水利工作与人民群众福祉息息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将防洪减灾工程作为水利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任务。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157.67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约60%。完成了一批市县镇主要江河堤防加固、排涝泵站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水旱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市中心城区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县级城市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主要乡镇(街道)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同时,积极探索流域治水“惠州方法”“东江模式”,创新科学开展东江水利枢纽防洪调度,通过提前降低东江水利枢纽坝前水位腾出库容迎接洪水,及时消除中心城区洪涝风险,有效提升内河涌水动力、促进内河涌水循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的新开河已基本实现贯通,白盆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度90%,列入国家、省防汛抗旱提升工程的27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动工,近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河长528公里,今年已完成治理河长87公里。此外,潼湖流域防洪排涝综合整治、西枝江下游段堤防加固工程、小金河长命湖洪涝风险治理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水利部门着力补短板、固根基,计划完成水利建设年度投资约44.5亿元,截至9月底全市210宗在建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31.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0.9%,总投资额创历史新高,目前完成投资额也是多年同期最高值,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提速增效。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仍然薄弱,大江大河的防洪体系仍未完全达标闭合,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小河流薄弱环节多,短板突出;重点流域缺乏系统治理,防洪隐患较多;部分水库运行多年,病险问题不断出现,亟需消除隐患保安全等。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大会关于加强防洪安全能力建设有关部署,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手发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市区、县城和镇区等重点区域防洪得到有效保障,镇区防洪达标率达到70%,江河堤防达标率达到70%,海堤达标率达到80%,治理中小河流500公里。”该负责人介绍。

  在工程措施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市主要实施重点区域防洪提升、主要江河堤防达标加固、涝区排涝提升、蓄滞洪区规划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加固、海堤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使我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

  在非工程措施方面,首先是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对水利工程汛前检查、防汛预案、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防洪调度、应急抢险等各个环节,都明确相关责任人,确保责任有人担、问题有人管、工作有人抓。其次是加强临时蓄滞洪区规划建设管理,做到有备无患,确保一旦需要启用时能快速反应,充分发挥其防洪减灾效益,降低洪涝灾害损失。第三是强化水利工程的调度,尤其是将通过开展东江水利枢纽防洪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不断完善各类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和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确保发挥最大的防洪减灾作用。第四是强化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在发生山洪灾害时提前预警,及时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最后是抓好“智慧水利”建设,以水安全、水工程等业务为重点,打造业务协同、市县共建共享的智慧型应用体系,实现“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为水利科学防汛救灾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稔平半岛供水工程黄坑泵站。

  严控水资源利用保护红线

  建集约高效水资源保障体系,提升群众“用水”幸福指数

  “省里提出,加快推动广东水网建设,积极构建水网格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供水水源保障,到2025年,广东水网初步形成,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执行有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里碧道骨干网络基本成形,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水资源领域,贯彻落实省的部署,我市关键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争取未来5年,基本建成集约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市区、县城、镇区及工业园区供水水源水量充足、水质优良,供水保证率高,应急备用水源保障能力强,让惠州人民不为“用水”短缺问题而担忧。到2025年末,市区、县城、镇区和工业园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7%,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为3.1亿立方米,县城应急备用水源保障率为100%。

  在“质”的方面,继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水系水质,避免水质性缺水。惠州水系发达,拥有河流923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条,市区、县城、镇区基本都有河流经过,而且河流水质整体较好。白盆珠水库拥有多年平均约11亿立方米的准I类水,东江干流汝湖以上为I~II类水。

  “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只要我们始终把‘质’摆在治水的核心位置,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惠州河湖水质一定会越来越好,就能避免水质性缺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将得到有力保障。”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万里碧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工程,能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我市今年内将制定“十四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将省下达我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分解给各县(区),并结合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河长制湖长制考核等,对各县(区)实施情况分年度进行考核,强化对“三条红线”指标的考核监督,确保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不被逾越。争取到2025年末,城镇主要河流的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长度100公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率达到100%,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92%,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对此,要继续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用好第三方全覆盖、常态化专业巡河,进一步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不断提升惠州河湖水质,让惠州的优质水资源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在“量”的方面,坚持节水优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惠州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达127.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达32.37亿立方米,除本地水资源外,东江、增江等从外市流入本市的水资源量达180.33亿立方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整个东江的水资源利用率高达38.2%,接近40%这个水资源利用国际惯例的极值,科学利用现有水库湖泊水利设施,更好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惠州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惠州加紧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如实施了稔平半岛供水工程、观洞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一系列供水工程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水不足、供水水源单一、供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但是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多是单打独斗,全市供水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区域缺水、季节缺水造成部分地方群众用水难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对此,我市将加快惠州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推动全市水资源统一优化调配,通过饮用水源江库互联互通,形成相互协调照应的整体供水网络,打造“惠州水网”,提升供水保证率,彻底改变“看天用水”的被动局面。同时,与周边城市加强区域协作对接,务实推进深汕合作区供水工程,争取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给我市惠阳区、大亚湾区供水,让这些水资源配置工程成为造福两市人民的“民心工程”“发展工程”。

  同时,进一步规范取用水行为。“截至目前,我市已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560宗,批准河道外年取水量14.11亿立方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对这些取水户,要严格落实年度取水总结和取水计划制度,对超计划或超定额取水的单位和个人,累进征收水资源费。同时,全面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规范取用水行为,防止浪费水资源。

  在进一步强化节水上,我市近年来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强化工业、农业节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惠州全市用水总量19.92亿立方米,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用水量47.2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4立方米/万元,用水效率逐年提高。但是,节水的潜力还很大,接下来要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强度,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推进节水型机关、节水型高校等节水载体创建,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都能创造更多价值,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除险加固后的惠州大堤实现全线合围,提供坚实的防洪安全屏障。

  保障为民兴利实线

  打造美丽河湖水系, 让“看水”成为人们习惯

  “源自于民,服务于民”是水利的初心本质,水利工程不仅要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多的时候要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惠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将成为助推惠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以水为媒,发挥水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统筹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积极发展水经济,为经济全面发展作贡献。例如,树立以水养水理念,把从改善水安全、水环境中获得的收益尽量投入到水安全、水环境的更好改善中,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企的主力军作用,主要负责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半公益性、基础性的水行业;另一方面要发展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性水行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农业品牌、水产品制造加工业品牌、水旅游文化品牌。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立足本地的水资源禀赋和水产业发展现状,综合采取财政、税收、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水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为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美化水利设施,建设滨水碧道,打造美丽河湖水系,创造美好的公共生活空间,造福社会百姓。例如,中心城区以惠州西湖为中心,整治惠州西湖周边环境,打造惠州西湖标志性景点,形成以水为主旋律的现代城市客厅,让古老惠州西湖焕发新容颜等。又如,依托江河建设美丽县城,因河制宜,通过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堤路结合建设碧道、滨水公园等方式来提升县城品质。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对中心镇以上的城区河流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沿河碧道,为美丽镇街添彩。挖掘类似于红花湖的水库和湖泊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成为集防汛灌溉、休闲旅游、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可将乡村水库和水系的美化整治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让“到美丽水边走一走”成为农村百姓茶余饭后的生活习惯,让“家乡美丽河湖”成为外出人们记忆深处美丽家园中印象最深的乡愁,真正实现美丽安澜水系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水利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推进水利发展,事关防洪排涝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市水利局局长邓焕彬说,该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创新,主动善为,坚决扛起治水兴水责任,推动惠州水利高质量发展,打造水利强市,为促进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余锦堂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