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十大红色名片遗址评选结果出炉

[报料热线] 2831000

  惠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在这片热土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旧址)达400多处。那么,哪些才是你心中的惠州“红色名片”“红色遗址”?近日,“惠州十大红色名片”“惠州十大红色遗址”评选结果出炉,叶挺、高恬波、秘密大营救等入选“十大红色名片”,东江纵队纪念馆、挺秀书院、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等入选“十大红色遗址”。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积极参与党史学习教育,今年7月,惠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惠州十大红色名片”“惠州十大红色遗址”评选主题活动。此次评选也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惠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永远跟党走”红色东江传播工程七大系列活动之一,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对在惠州市辖区内留存下来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惠州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的红色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及相关纪念设施等开展评选工作。自活动启动以来,通过预热宣传、报名征集、专家评审、线上投票等流程,最终从候选“名片”和“遗址”中得出评选结果。

  为更好把红色资源展示、宣传好,《惠州日报》今日对评选出的惠州十大红色名片和十大红色遗址予以公示并作专版报道,让更多红色资源从历史深处走来,启迪今人,奋进未来。

  专家点评

  中共惠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盛瑛:此次入选的惠州十大红色名片和十大红色遗址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惠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斗争史,不仅见证了惠州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更开启了惠州几代人奋斗与创造的序章。这盛世已如先辈所愿,未来的征程仍需历史给予的力量、智慧、信念与梦想。希望此次评选活动能帮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惠州人深刻领悟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真正意义。

  惠州市文化顾问、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严艺超:十大红色名片和十大红色遗址的评选,通过主流媒体主导和新媒体广泛传播,使更多的市民认识到惠州红色历史文化的厚重与辉煌,体会到红色岁月的峥嵘和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色名片凝结的是惠州红色文化的菁华,红色遗址沉淀的是惠州红色文化的珍宝。讲好惠州的红色故事,呵护好惠州的红色遗址,既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也是共同铸造惠州城市精神的最好抓手。

  惠州十大红色名片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叶挺

  

叶挺将军像。

  叶挺(1896—1946),原名叶为询,字希夷,惠阳秋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著名军事家。

  叶挺从小就立下报国志向,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并作《囚歌》明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叶挺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即致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要求实现他多年的愿望,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因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50岁。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叶挺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高恬波

   

高恬波。(资料图片)

  高恬波(1898—1929),出生于惠阳县淡水镇三角塘村(今惠阳区秋长街道白石村三角塘高澳村小组)一个医生家庭。广东第一位女党员,广东农民运动领袖阮啸仙的革命伴侣,被誉为“南粤红棉”。

  高恬波17岁进入广州市妇孺产科学校学习,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广东学生运动的先锋分子。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高恬波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事,成为妇女部长何香凝的得力助手。

  1926年,高恬波担任北伐军妇女救护队队长,带领女救护队员,随军辗转湘、鄂、赣三省。1926年8月,北伐军进攻汀泗桥的战斗中,她带队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顽强地将伤员救下火线,被官兵们称赞为救护队的“女将军”。

  广州起义失败后,高恬波被党派到江西省委做妇女工作,兼任秘密交通、会计、庶务等事务。1929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反动派逮捕,但无论是花言巧语,还是严刑拷打,高恬波始终横眉冷对、坚贞不屈,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牺牲时仅31岁。

  廖承志

      

廖承志像。

  廖承志(1908—1983),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仲恺陈江,廖仲恺、何香凝之子,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廖承志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脱离国民党,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1928年在日本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拘捕,同年回国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中共川陕苏区省委常委。1934年任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参加长征途中,曾被张国焘拘捕,后在周恩来解救下获释。

  1938年1月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到粤北参加领导中共南方工委的工作,奉党中央指示,组织领导秘密大营救,营救了800多名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5月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拘捕关押。1946年1月由中共中央营救出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为团结海外侨胞、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在北京逝世。

  2008年,廖承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根据其生前遗志,经中央批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故乡惠州,安放在红花湖景区故乡园内。

  李源

   

李源。 (资料图片)

  李源(1904~1928),出生于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李屋村。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委员,是广东党组织的一位杰出领导人。

  因家境贫寒,李源15岁时就到香港谋生,在昌兴公司一轮船上当海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参加了由苏兆征、林伟民及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1925年秋,李源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李源受党组织派遣,担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检查队指导员,率队开展反走私斗争。

  1927年12月,李源组织领导广州工人武装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28年2月,李源被派往琼崖(今海南省)担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同年5月代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后任书记。

  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上,李源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因工作李源未能参加大会)。同年秋,李源秘密前往粤东传达党的六大决议,指导党的工作。临走前,他嘱咐身怀六甲的妻子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教育孩子长大以后为烈士报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李源抵达大埔三河坝时不幸被反动武装逮捕,在监狱中遭受了敌人的酷刑拷打和种种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后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东征

  

飞鹅岭公园东征战士群雕。

  东征是广东革命军对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的两次征讨。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开始第一次东征。这次东征在中共全力支持下不仅把战斗进行到底,并且先后取得淡水之役、棉湖之役等战斗的胜利,奠定胜局。

  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重新占领惠、潮、梅各地,企图向广州进攻。为彻底消灭陈炯明残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惠州成为最为关键的战场。

  第二次东征时,东征军编为三个纵队,总兵力3万多人。蒋介石为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罗加觉夫为军事顾问。

  1925年10月1日起,东征军陆续出发,向博罗、惠州前进。惠州战斗是第二次东征整个战役中的硬仗。东征军13日开始对惠州发起进攻,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14日下午攻克惠州城,取得大捷,为东征的最后胜利铺平道路。

  其后,东征军连克海丰、陆丰、紫金、河源、五华、潮汕等地,11月完全收复东江。这一胜利,极大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后面的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在此存亡之际,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2月2日,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周田村成立,曾生任总队长;12月下旬,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王作尧任大队长。

  此后,这两支武装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委。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互相配合,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牵制着在华南的日军既不能“南进”,也不能“北上”,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敌后三大战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东江纵队逐步发展成为11000余人的武装力量,被中共中央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1946年6月,东江纵队主力北撤,转战华东和中原战场,留在广东的队伍继续坚持武装斗争,配合全国解放战争。

  红色高潭

  

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高潭镇位于惠东县北部山区。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从海丰徒步到高潭开展农民运动,播下革命种子,高潭由此成为东江革命斗争的发祥地之一。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工农武装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城镇向高潭中洞靠拢。期间,中共东江特委由海丰转移进入中洞百庆楼办公。同年6月,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于8月迁入中洞百庆楼。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在董朗率领下到达中洞,随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亦设在百庆楼。百庆楼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洞的火种很快遍及整个高潭。1927年11月11日,高潭下圩埔召开万人大会,庄严宣告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在白色恐怖中,高潭人民坚持斗争达7年之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直至取得革命的胜利。

  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极其重要的革命斗争历史,形成了“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国内和平,东江纵队骨干北撤山东。然而,国民党随即发动了全面内战,并对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实行镇压。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全面恢复广东地区的武装斗争。

  194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正式成立中共粤赣湘边区委员会。粤赣湘边区党委除管辖江南、九连、江北、滃江、五岭地委外,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党委也划归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于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在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期间,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镇正式成立。此后,粤赣湘边纵队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作战部队也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00多人发展到3.8万多人,为人民解放军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

  1950年2月,完成历史任务的粤赣湘边纵队番号撤销。

  秘密大营救

  

秘密大营救交通站之一—东湖旅店内展示的茅盾夫妇的“风味鸡”雕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香港,众多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受困其中。为此,周恩来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廖承志,要求设法营救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将他们安全撤到东江游击区。廖承志接到指示,当即向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转达,计划进行秘密大营救行动。

  接到任务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争分夺秒,着手开辟港九地区返回内地的东、西两条交通线,组织力量从九龙交通站秘密护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到东江游击区,再转往大后方。为确保途中安全,又在军事交通线上分别设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派精干的交通员做向导,由便衣交通队分批分段护送。经周密安排,1942年2月,第一批文化名人茅盾夫妇、廖沫沙夫妇、胡风、张友渔、宋之的等20余人纷纷抵达惠阳茶园,而后途经永湖、三栋,最后被安全护送到惠州,一条安全通道由此建立。

  从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计起,到1942年夏基本结束,“秘密大营救”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等800多人,行程2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没有一人遭遇意外。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旧址惠州梅花馆。

  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随后,惠州及东江下游地区相继沦陷。消息传到海外,南洋英荷两属惠属侨胞纷纷开展救国救乡活动。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召开有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确定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拯救伤兵难民,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东团”宗旨。

  1939年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隅园正式宣布成立,团长叶锋。下设惠阳、海陆丰、博罗、紫金、河源、龙川、和平七个分团(后改为队)和东(莞)宝(安)队、增(城)龙(门)队、两才队、文森队、吉隆坡队和一个流动歌剧团等,服务团人数发展到五百多人。各团队分赴东江各县,积极开展赈济灾民,宣传抗战,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建立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发动募捐,慰劳抗属等一系列活动。

  1940年6月后,在国民党方面威逼下,东团被迫停止活动,成员大部分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

  东团的建立及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为中共东江组织的发展壮大,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惠州十大红色遗址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叶挺纪念馆

  

叶挺纪念馆。

  叶挺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旧馆位于惠阳淡水),2008年8月经中央办公厅批准,迁建到叶挺故居所在地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实现馆居合一,2011年在叶挺将军诞辰115周年之际对外开放,是全国惟一一座全面展示叶挺将军生平事迹的纪念馆,展厅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为主题,分为7个部分22个单元全面展现叶挺将军曲折坎坷但伟大悲壮的一生。

  叶挺纪念馆景区由叶挺故居、育英楼、腾云学堂、练武堂等历史建筑和叶挺纪念馆新馆、英雄广场、纪念广场、心湖、清风林、荷池、将军林等组成,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成为惠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承担着红色基因传承、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项职能,平均年接待游客量近80万人次。

  近年来,叶挺纪念馆创新管理手段和宣教模式,深入开展叶挺清风进校园、基地共建、红色研学等活动,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开展党性锻炼、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的热门场所。

   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

  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入全国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等,总面积为558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馆内设序幕厅、历史陈列厅、红色故事长廊、博罗红色遗址展示区、多功能影视厅等,展示了500多张真实历史照片及3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重要文物包括国家二级文物东江纵队《前进报》的印刷机和东纵、边纵当年出示的布告等,记载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光辉历程,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生动教材。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要武装力量。他们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在敌、伪、顽夹击的情况下,紧密依靠群众,在东江沿线狠狠地打击敌人,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华南抗日战场上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位于惠东县安墩镇青山坳,2003年8月开始选址建设,2004年10月完成首期建设工程,工程项目有革命英雄纪念碑、纪念广场、雕塑群、边纵史迹图展廊、飞鹅嘴烈士纪念亭、纪念门楼及其他附属工程。2018年,惠东县委县政府实施安墩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建设,对该园进行升级改造。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一支正规人民武装部队。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粤赣湘边区党委在惠阳安墩(今属惠东)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收到了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来中央军委1948年12月27日关于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电报。1949年1月1日,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简称“边纵”)正式成立。“边纵”成立后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并先后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攻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粤赣湘边区全境。“边纵”在解放战争中,进行较大战斗共计800余次,歼敌2.5万多人,缴获各种武器2.5万件,部队发展到3.8万多人。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现已成为惠州市重要的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英雄纪念碑碑名,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公园牌坊园名由原“边纵”副政委、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梁威林题写。

  雁湖革命史馆

雁湖革命史馆。

  雁湖革命史馆位于稔山镇老坑村委雁湖村东江红军出港纪念园内。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雁湖村是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堡垒村”,1923年10月,建立了村农会。1925年2月,受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革命影响,雁湖村开始组建农民自卫军,走上了革命斗争道路。

  1928年革命转入低潮,中央决定把留在东江的红军将士转移出香港,再调配到各地去。为此,广东省委在雁湖建立了地下红色交通情报总站,派李涛(化名陈万年)协助指导组织红军出港工作。从1928年冬至1929年春,前后共5批次护送红二、四师师长董朗、徐向前等200余位将士出港,胜利完成了中央和省委交办的重要任务。

  雁湖革命史馆由稔山镇人民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集资兴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为史馆题词。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郑群为史馆题写馆名。史馆展览以图片为主,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雁湖村的斗争历史。

  挺秀书院——中共秋溪支部成立旧址、路东农民抗敌同志总会成立旧址

挺秀书院——中共秋溪支部成立旧址、路东农民抗敌同志总会成立旧址。

  挺秀书院——中共秋溪党支部成立、路东农民抗敌同志总会成立旧址,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三和街道象岭村象山腰,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沙坑叶氏岁进士天波公聚叶氏兄弟39人捐银所建,最初取名为挺秀书舍,1785年扩建为挺秀书院,是一栋坐北向南的古式建筑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小楼,由三进、横屋、后座构成。

  1924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派留日毕业后在广州搞工运的共产党员叶文匡回到惠阳秋长,领导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叶文匡充分利用秋长沙坑挺秀书院地理位置偏僻和师生爱国的有利条件,组织领导秋长农运,积极发展入党对象。1924年夏,在挺秀书院和农会骨干中发展骨干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成立党小组。1925年4月,在党小组基础上,中共秋溪党支部成立,叶文匡任书记。中共秋溪支部是中共在惠阳县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它的建立为秋溪乡大革命斗争起到组织和领导作用,为中共惠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来挺秀书院经数次易名,但作为惠阳的革命摇篮,这里一直是当地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1945年7月,路东农民抗敌同志总会也在此成立。

  挺秀书院于2004年8月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中共惠州地委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中共惠州地委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西街道北门街社区都市巷13号(原9号),是一个坐东向西的青砖瓦房建筑,前后二进结构,中间有一个天井,共8房2厅,面积约300平方米。这里也是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中共惠州地委和惠阳县农民协会旧址。

  1925年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后,随军东征的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留下设立了东征军惠州留守处,负责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农运动。10月19日,中共惠州支部成立,不久改为中共惠州特别支部,并于1926年3月撤销,建立中共惠州地方委员会,隶属中共广东区委。

  1925年10月26日,惠州第一个工会组织——理发工会成立,随后其它行业工会也相继成立,会员近3000人。1926年1月,全国总工会决定设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领导惠阳、博罗、河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新丰8县工人运动。同年7月,全国总工会撤销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惠州地区的工人运动由惠州工人代表大会负责领导。

  1925年11月16日惠阳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为了统一领导惠属各县农会,1926年1月13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成立,负责指导8县农运工作。

  东江人民革命纪念公园

东江人民革命纪念公园。

  东江革命纪念公园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江南街道惠州西湖丰山。

  1984年12月,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在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兴建丰山革命烈士公园,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山顶有一座麻石凿雕的牌坊,上匾额刻有“东江浩气”4个大字。“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名为聂荣臻元帅所题。塔碑底座刻有铜铸楷书,简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来的斗争历史。纪念碑用长方形花岗石砌成,碑身高16.7米,宽1.8米,底座宽6.4米,碑后为弧形的东江革命伟业浮雕墙,墙上嵌入虎门硝烟、誓覆清廷、东征奏捷、捍卫苏区、抗日烽火、解放凯歌,反映6个历史时期东江军民团结战斗的英雄事迹。

  东江革命纪念公园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

秘密大营救东湖旅店旧址。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上塘街70号,是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惠州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惠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前身是民国时期惠州籍绅士翟雨亭于1935年兴建的私人洋楼,楼高3层。1938年翟雨亭将房子改成东湖旅店对外营业,后成为香港“秘密大营救”的主要中转站之一。

  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香港。中共中央、南方局立即部署在港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时撤离事宜。这场“秘密大营救”共营救出包括何香凝、柳亚子在内的800余人,其中100多人转移到东湖旅店。这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成功营救,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延续了中华文化血脉,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陈列馆分为三个展区,即营救之路、转移惠州、统一战线,展陈面积达1200平方米,多角度、多维度再现当时秘密大营救的艰辛历程、惊险场景和英勇事迹、动人故事,是缅怀革命英烈、接受革命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自2019年1月30日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十万人次。

  2020年,东湖旅店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并入选2020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白芒坑革命旧址群

白芒坑革命旧址群。

  1927年12月27日,由广州起义余部组建的工农红军第四师由龙门县城转战白芒坑,并在松龄围休整三天,洪亚仁茶店用茶水热情接应红四师官兵。

  1944年3月10日,在洪月冲等人组织下,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有30多人的农会组织,同时成立妇救会。同年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卫队在洪亚仁的协助下抓获1名为日军探路的汉奸,当场查获其身带日军军用地图和指南针。10月,白芒坑民兵自卫队与平陵乡联防队配合在铲头坳伏击巡回骚扰平陵地区的日军,伤敌10多人,毙敌2人,缴获枪支2支和一些弹药。农会会长洪月冲为掩护部队撤退而牺牲。1948年4月12日,驻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龙河人民解放队飞龙队以少胜多,击败国民党军保八团一个加强营和平陵联防队共500余人的进攻。

  白芒坑革命旧址群(原名“白芒坑革命景区”)是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高潭革命遗址群 

高潭革命遗址群。

  高潭革命遗址群包括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马克思街、列宁街、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中洞改编雕塑、百庆楼、红军井旧址、红军磨房旧址、湖山书舍(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员雕塑广场等。

  高潭革命斗争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影响较广。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临高潭点燃革命星火之后,高潭各乡相继建立了农会组织,同地主豪绅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与海陆惠紫农会组织一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进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创建人民军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进入高潭中洞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史称“中洞改编”。1927年11月11日,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高潭人民掩护了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500多人安全转移,为保存东江抗日骨干力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高潭成立了流动乡政府,重建武装,筹款筹粮,积极支援前线,终于迎来了革命胜利。

  在长达20多年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为广东乃至全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文字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图片(除署名外)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汤渝杭 摄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