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下龙村:勤耕重读 诗书济世

[报料热线] 2831000

  下龙村,处“龙之尾部”,位于龙门县最下方,与增城交界,故而得名“下龙村”。

  下龙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村庄四周山林萦绕,郁郁葱葱,生态环境良好,十分宜居。尤其是冬日杨桃丰收时,岭南阳光温暖,漫步下龙村,村里人家,屋前屋后都是杨桃树,沁人心脾的杨桃香味扑鼻而来。

  如果说“星星果”杨桃是下龙的产业支柱,那么诚信便是下龙人的底色,因为从几百年前开基落担的故事开始,诚信的种子便埋在了下龙人心里。

老祠堂见证着“食盐变白银“的传奇故事,也见证着下龙人诚信的品质。

  食盐变白银 善良本无价

  在村民的记忆里,下龙何氏先祖何金福是乾隆五十九(1794)迁入下龙的,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间,何氏家族在下龙繁衍生息,开枝落叶,人丁兴旺,共分支出10个房头,分居下龙村周边附近。

  乾隆后期,何氏一世祖先从梅县尖山下迁移到增城白面石的横岭村,横岭距离下龙不远,去麻榨圩镇也很方便。一次,何氏先祖从横岭到麻榨赶集,从山里一路走来,经常途经下龙。看到这里山水秀丽,土壤肥沃,而且处于龙门和增城的交通要道上,离故乡不远,去麻榨贸易也方便,便开始计划迁居于此。

  何氏先祖最早选址在下龙的龙田,这里至今还保留有何氏先人落担时期开始建造,积几代人之功才建成的九厅十八井主祠堂,祠堂里古井、碉楼等建筑一应俱全。关于何氏先人落担龙田,在当地还有个流传广泛的神奇传说。当时,下龙何氏一世祖何金福为人善良,博学多才,平时遇到有困难的人,总会尽力帮助,认识他的长者都预言他将来会有好报,丁财两旺。

  对此,何金福并未放在心上,他依然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就在何金福落户下龙不久,有一风尘仆仆的行人挑了一担食盐路过下龙。眼看着天要黑了,随时可能下雨,再不向村里的人家借宿,食盐极有可能淋雨,到时候损失就大了。于是他来到村口,首先敲了一户人家的门,这个人说他那儿没有房子,也就没有收留这位可怜的旅人,连续问了好几家都是这样。最后,焦虑万分的旅人找到了何金福。

  何金福没有迟疑,非常热情地把他迎了进来,一边招呼客人吃饭,一边让他放心地在这里过夜。不仅如此,何金福还把他安排在祠堂边最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住下。因为何金福的好客,挑担子的旅人倍感温暖,就这样他在这里住下了,一天晚上,他告诉何金福,如果哪天他走了又没有带走担子,那里面的东西就送给何金福了。

  第二天,族人煮好早饭,喊客人起床吃早饭。打开门一看,人不见了。可是那担箩筐还在那里。扁担也原封不动地摆着。这个时候何金福不仅没动那人的东西,还帮忙封存保管起来。最后,一直等了三年,贩盐的人依然声讯两无,也没有人来认领,但是何金福依然没动那担食盐。又过了几年,何金福过世了,族人清理祠堂,为其举丧,打开箩筐一看,里面不再是食盐,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村里人都说是何金福的善良感动了财神,这才有意外之财馈赠奖励给他。虽然是传说,但是也还是有现实的影子,下龙村在民国年间,是麻榨最兴旺的村子之一。村里人有枪、有炮,能保一方平安,周边的土匪流寇都不敢觊觎下龙。直到1947年冬,下龙村响应号召,主动把四挺机枪奉献给了共产党人领导的东纵部队。

  在众多分支中,现在仍然定居下龙的,是以大房为主的何氏族人。其他几房都流布各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番禺的沙湾何氏,也是由下龙何氏家族分支出去,在祭祖时他们也常派代表过来参加。

  村支部书记何运通介绍,现在下龙村各姓氏的族谱,都是以各房房头为基础,一本本的都是手抄本,数量极少,而且十分凌乱。他很希望能有机会组织专门的人才进行挖掘整理,把散落在各处的族谱和地方文化整合重修,传承给子孙后代。

  学海家声 功名留迹

  在下龙村的西边有龙门径,是出入龙门增城的交通要道,这里两山对峙,如狮如象。村里人讲这里是“狮象把水口,秀才多过狗”,寓意这里山水形胜,钟灵毓秀,出读书人。

  走进下龙村的龙田何氏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对联“庐江世德,学海家声”。这里的庐江指的是庐江郡,为何氏郡望堂号。学海,指东汉何休。何休曾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春秋公羊解诂》,六经学问当时无人能及,被当朝封为“学海”,世传“何氏文学”。他与著名学者郑玄一起,并称经神、学海。

  下村子长者表示“学海家声”的对联,就是祖宗沿袭的祖训,强调族人要教育后代注重文化、重视读书。在过去,村里一直办有私塾。据年过9旬的何叔公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何家私塾撤并,归入下龙小学。但是何氏族人热爱读书的秉性一直没变。

  因重教重文,下龙村在清朝年间就出过多位有科举功名的人。据下龙村山口小组81岁的胡章伟老先生回忆,在清朝年间,村子中胡寿勳,曾中恩进士。恩进士即恩贡的俗称。胡章伟老先生表示,胡寿勳后来官居何位,不得而知。他没有后人,现在他位于村里后龙山的坟墓还保存完好。山口村胡姓后人把他的墓修整得十分漂亮,村里人都自发为他上香祭祀。

  时至今日,在下龙山口小组胡氏祠堂外还保留有两处恩进士遗址。一处在门框处,挂有“进士”牌匾;另一处是祠堂门外的功名石。功名石上有“咸丰五年,恩进士”字样。

  受祖训家风影响,下龙村人善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下龙村每年都会出不少大学生。其中有十几位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高级工程师、博士生。

  乡村名片

  下龙村

  下龙村位于龙门县麻榨镇西南部,东与凤岗村相接,西与增城市正果镇相接,是增麻线的必经之路。村子地处龙门“最下方”,穿过村委会不远处的龙门径便是增城,因此得名下龙。

  下龙全村村域面积1746.33公顷,下辖上石、下一、下二、温屋、山口、走马、风望、骆屋、龙田、新屋、田丰、龙新、拖罗、岭背、松桥、中心、墩围、墩本、墩新、搭坳、洋额、曾屋、胡屋、陆屋、禾塘岭、科甲、张屋、岭尾等28个村民小组,共610户,总人口2375人,主要姓氏为何氏。

  下龙村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2450多亩,山地面积10115亩。下龙村是麻榨杨桃的起源地和核心产区,村民以种植杨桃为主,种植面积5000多亩。 近年来下龙村致力于杨桃品牌营销和产品多样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龙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杨桃之乡。

 

  九厅十八井

  在下龙村何氏的发源地龙田小组,龙田村小组组长何达纯热情而自豪地介绍着“九厅十八井”遗址。正好碰到一对结婚的新人,在此处拜完祖祠。硕大的喜字,残存的墙基,古老与新潮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今,龙田小组的“九厅十八井”已经属于危房,已被清拆了许多,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残存的碉楼断壁。进入祖祠中,入口有一口井。据说这里是下龙村的龙眼所在,水井出水甘甜。当年储存白银的借宿房就在井口处不远。

  何达纯介绍,这里的九厅十八井只是一个代表多数的词,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厅十八个天井,过去这里的建筑其实已经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这里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

  龙田“九厅十八井”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据村中老人讲,龙田的九厅十八井古建筑,整个建筑都是相通的,二楼全部贯通,俗称“跑马墙”,用于有人来犯时的进攻和防守。从现在仅存的部分结构图和高大的碉楼、枪孔,可以想见当时的建筑规模。

    惠州日报记者祁大忠

分享到: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