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规整的凤岗围,是凤岗村的根脉和文源。
蜿蜒的增江,成就了凤岗的繁华。
凤岗村得名于凤岗围。在大多数凤岗人心中,这个名字是吉祥而又富有内涵的。
凤岗的名字来自《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意为凤凰鸣叫,寓意着吉祥,落在对面的山冈上,山冈上长满梧桐树,朝着向阳的地方。
与北方广袤的平原不同,在中国的南方降雨量多,水网密布,受水患影响较大。因此,民居常选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平缓地带,而这类地方,在中国传统地名中往往被称为“岗”。凤岗村所在的位置,正是增江河南岸冲击平原上的坡地,处在两山峡谷之间,形态也似即将腾飞的彩凤张开翅膀。
自清代初年开基落担以来,廖氏先人便以此命名,数百年传承到今,渐渐地凤岗从一座围屋的名字变成了一个自然村的名字,进而成为数千人的行政村名。
雄伟壮丽的凤岗围
从麻榨圩镇出发,沿着省道308线朝增城方向行进大约两公里,随着地势趋缓,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楼房和车水马龙的喧嚣慢慢被甩在了身后。随即是连片的农田和杨桃林,连接着远处的群山,让人心旷神怡的同时,视野也逐渐舒展开来。沿着凤岗围的指示牌,拐进一段村道,一片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便展现在眼前。
围屋的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铺满了麻石条,石条三根并在一起,严丝合缝,显得十分稳固。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与脚步的打磨,这些石条变得滑润细腻。早晚闲暇时,村民喜欢三三两两坐在榕树下饮茶聊天,村小组的一些集体事项也都在榕树下立栏公示,不用多久,便能人人皆知,效果比一家一户通知往往更好,因此凤岗围外的这棵大榕树,也自然而然成为村民的议事厅。
跨过厚重的石条,高大气派的门楼上竖起官帽形的镬耳墙,正中间嵌入的麻石上刻着“凤岗”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显得威严大气。与其他围屋的门楼重视防卫的功能不同,凤岗围的门楼严整而灵动,透着浓郁的书香气。门楼当门的墙上是一面翠绿色的琉璃窗,窗户下是一根长长的石条,坐在上面,阳光透着窗户,落在石条上,阵阵清风从池塘吹来,十分惬意。
窗格的两边还有题刻的对联的痕迹,但是历经岁月沧桑,已难以辨识,据村中长者介绍,内容是“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清代著名才子袁枚的诗句。琉璃窗下,湖水如镜,配上这样一副对联,一处小小的阁楼,便能看出当年凤岗围先人诗意生活的人生境界。
进入围屋之后,建筑群以祠堂为中轴,向两边对称铺展开来。建筑前面是方正的禾坪,低矮的围墙和碧波荡漾的池塘,使得整个围屋显得既规整肃穆,又错落有致。凤岗围的主体建筑为五进五开间的廖氏宗祠,祠堂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都已朽坏,一块撰写着“敦本堂”的匾额悬挂在上方,落款是“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孟冬穀旦;敕授文林朗知龙门县事加十级记录十次师保元题”。
凤岗围的初建时间在明末清初,透过“敦本堂”匾额的落款,大致可以推定祠堂的建成时间或在公元1805年左右,前后相隔近两百年。题写匾额的师保元出自东阿名门师氏,其先祖师逵曾任户部尚书,是修建故宫的重要功臣,师保元的祖父师筠,还曾在雍正元年中武举,师家历代仕宦,颇有政声。乾隆五十八年,师保元授龙门县令,虽然离家数千里,偏处岭南万山丛林之中,但是师保元视龙门为家,在这里,他捐俸修文庙,建义塾,置学田,减赋税,暇则课训诸生,与龙门名士交契颇深。
师保元对龙门不仅有文治之功,更有武德之盛。嘉庆七年,博罗巨匪烂屐四弄兵,纠集亡命之徒,势力不断壮大,后来袭扰龙门。师保元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最终靠着乡勇平定了匪患。嘉庆皇帝在给师保元颁授的诰封文中评价他“尔现任广东广州府龙门县知县加五级师保元,雅擅才能,克宣慈惠”。师保元在龙门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他精于书法,题刻颇多,凤岗围悬挂于正厅的匾额由其题写,足可见龙门廖氏对其尊重。
上世纪,龙门廖氏自廖金凤落担以来,沿着增江分布,儒商并重,富甲一方,人称“廖半县”。在麻榨,廖氏最先落脚于东埔,离东埔不远处的凤岗围也是他们的产业,因此在明末清初廖吉人等人的简介中,常写的是东埔凤岗人,可见清代早起凤岗已经开基,经过几代人的营建,最终在嘉庆年间成型。而今的凤岗围,主体建筑包括一斗门、一书室、两家塾、一厨房、一祠堂和八民居,加上禾坪和祠堂,总面积超过一万一千平方米。
数百年来,居住在凤岗围的廖氏子孙得增江之利,读书习武,经商务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凤岗围也是清代岭南建筑的典范,是名副其实的古建遗珍,诗礼大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允文允武的凤岗佳话
凤岗围,这座围屋也应了她的好名字,这里先后出现廖吉人、廖世存、廖元臣、廖墨海、廖伯镛、廖廷镛、廖化南、廖行举、廖树深等俊彦士子,他们的名字或载于志书,或传于民间,至今深刻影响着凤岗人。
在凤岗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讲“凤岗围人善读书”,这句话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进入凤岗围门楼,横亘在草丛中的便是一块巨大的功名石,上面镌刻着“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中式二十六名,举人廖廷镛立。”据村中老人讲,过去在凤岗围,有很多块这样的功名石,但是陆续消失了,廖廷镛的功名碑也成为仅有的一块。
从凤岗围的开基始祖廖吉人开始,凤岗代有英才,其中不乏以武入仕的廖氏子弟。作为一世祖的廖吉人,字拜身,是明代崇祯癸酉科举人,县志中记载他“志学,子少以能文称”,曾任江南安徽黟县令,任上他“爱民养士,介节自持”。明亡之后,他归乡隐居,平时“琴书自乐”题咏龙门山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康熙六年,龙门县知县杨熚治理龙门,卓有成效,他尊重士人,大兴文教,平定叛乱,受到了士人的普遍爱戴。应他的邀请,廖吉人再度出山,撰修《龙门县志》,梳理乡邦文献。在县志的跋中,他讲到“今天下大定,车书一统,故五岭之邑与四海同,七星之邑与五岭同。”这句话中,也透着他的自白。
如果说廖吉人、廖廷镛、廖化南等人为凤岗围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那么廖西崖和廖棠等人则为凤岗围播撒了以武登科的传统。《龙门县志》中记载,廖棠是凤岗人,以武生入仕,历任提标、千总、把总,善治地方。廖西崖曾诰赠武德骑尉,他身着五品朝服,佩戴朝珠,端坐在虎皮太师椅上的画像,至今仍然珍藏在凤岗围后裔家中,在过去,每年祭祀的时候,仍然会供奉在“敦本堂”上。
天坛“回音壁”与凤岗围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是旅游和科普的胜地。在凤岗围,也有一个与之类似的十分神奇现象,就是站在凤岗围中轴线建筑“敦本堂”前的禾坪上,身体抵在池塘与禾坪之间的低矮围墙上,用力击掌或长啸,会有神奇的回响。那声音就像是转了一圈之后又从两侧钻入耳朵中一样,自带立体的效果。只有在这个位置会有这种现象,但是进入祠堂内部或者是在围屋别的地方,就没有这种现象。关于这种现象的形成,村里人有着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说,其中传的比较广的便是说借鉴了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原理。
凤岗围的开基始祖廖吉人,在北京参加科举的时候,曾在天坛游览,深感回音壁带来的神奇肃穆的效果。聪颖的他巧妙地发现了其中暗藏的声学传音原理,于是回到乡间,在规划和营建凤岗围的时候,将围屋、池塘和周边的农田、树木连在一起,形成了中间相对较低,两侧相对较高的格局,进而有了回音的现象。
乡村名片
凤岗村
凤岗村位于龙门县麻榨镇西南部,距离麻榨圩镇800米,毗邻增江,连接龙门县城和增城的380省道穿村而过。
凤岗村面积有10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约3289亩,山林面积约4390亩。下辖25个村小组:陂一、陂二、陂三、陂四、陂新、大合龙、牛背坑、凤岗围、坑冚、林村、严洞、古屋、上坑、下屋、樟陂、黄猄冚、西老、西新、大山口、罗屋、刘屋、西赤、新围仔、中下洋、新龙围,户籍人口3509人,以廖姓和吴姓为主,是麻榨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凤岗村是麻榨杨桃的重要产区,竹木加工业发达,也是麻榨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盛产优质的高山辣椒,该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留下很多古建筑和传说故事。
(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