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新埔村斗笠制作传承人冯水泉:8岁时就独立编织 孙子继承技艺

[报料热线] 2831000

  斗笠在中国历史悠久,《诗经》中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记载,意为披着蓑衣戴着笠。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在古代,山村水乡随处可见。因为工艺有些复杂,现在鲜有人戴。但是在合口的新埔村,带着斗笠出门下地干活的阿婆比比皆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新埔村有斗笠制作传承人冯水泉,冯水泉制作的斗笠,:精选龙门所产的竹篾及箭竹叶为原料编制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状,如果再讲究一些,就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再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这种斗笠经久耐用,美观轻便,十分受附近的村民欢迎。 

斗笠传承人冯水泉正在编织斗笠。

  冯水泉今年67岁,已经有30多年的党龄。老人十分乐意为大家演示制作工艺,只见他从屋角取来一扎已剖好的竹篾,并在一个圆盘形状的器物边坐下来,把一个半成品的斗笠紧靠在上面,两腿左右叉开,固定着圆盘,那竹篾薄如翼,每根大概一米多长。老人两只手上下左右不停翻飞:压篾、穿篾,再压篾,再穿篾,圆盘不停地转动着,技艺十分娴熟。

  据冯水泉介绍,一顶斗笠的顶要用50多根篾,编笠底的篾要用90多根,而根据斗笠的大小不同,用的篾多少也不等。编完笠底与笠顶后,在笠顶与笠底中间铺上箭竹叶,压平吻合后,再编制斗笠沿,所有工序下来,要花差不多一天时间,一顶斗笠才算完工。老人说:其实编织不是很难,难的是剖竹篾,刀法要干净利落,否则剖出来的竹篾厚薄不均,斗笠的骨架容易断裂,若竹篾太厚,则笠顶与笠底无法完全吻合,而且斗笠也会因厚重而戴起来不舒服。

  除了编斗笠,老人还会编花篮,水果篮和鱼篓等。冯水泉早在8岁的时候就可以独立编织。从那时算起,他已经编织竹器有近60年。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嫌手工活麻烦,一件成品完成得太慢,然后也卖不了几个钱。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的孙子继承了他的手艺,而且学得很好。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