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合口村红色记忆:一场伏击战歼敌13人 缴获配刀藏至今

[报料热线] 2831000

  永汉是龙门革命重要的策源地之一,龙门革命史上风云人物王达宏、李绍宗等出自永汉。地处永汉边界,控扼增江的合口村也是革命老区村,下辖的各个村民小组,都有红色故事,而其中新埔村民小组尤为丰富。 

新埔村冯镜清当年缴获的配刀。

  新埔村地处吓龙山脚,山清水秀,树木茂盛,与沙冚等连接成一片,是打游击的好地方。新埔村有着30多年党龄的冯水泉的父亲冯镜清,便是村中的一位革命战士。冯镜清生于1919年,青年时代在广州读师范,那时候便和王达宏熟识,毕业后他回到故乡,任教师。

  在冯水泉的记忆里,父亲冯镜清儒雅帅气,坚韧积极,是一位典型的热血青年,日寇入侵华南之后,他和年长一岁,同在广州读书的王达宏一道,参加了抗日战争,进行革命宣传。据冯水泉介绍,1943年春,冯镜清父亲受杀敌中队王达宏中队长委托,与武工队范容辉指导员在新埔书房商议将新兵从曾屋藏兵点送到博罗。

  当时拟定的行军路线为新埔书房—曾屋藏兵点—上冚—办塘水库—麻榨—博罗。由于每次运送新兵的数量不能太多,那样目标会过于明显,容易引起日伪军的怀疑而遭到伏击,于是,冯镜清与范容辉商量,将52名新兵分批运送。从当年的春节、秋收、重阳、冬至、除夕,利用一年中较为特殊的日子分5次,每次10人左右。

  冯镜清与新兵战士都打扮成村民模样,肩挑手提,像是赶路的村民,为的是不引起日伪军的注意。前两次运送都很顺利。但在重阳节那次运送时,由于走漏风声,在一处地名叫“棚期润”的地方遭到了伪军的强烈伏击,战士们勇敢抗敌,虽说消灭了七个敌人,但新兵也有三人负伤。后来冬至及除夕,冯镜清吸取上次的教训,封锁消息,且晚上行军不走大道,战士们跋山涉水,尽量挑小路行走,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溪水,困了就在山上找一处较平坦的地方席地而睡。最后全部顺利到达博罗。

  1943年秋,日伪军得知新埔村有一支革命队伍,于是便派了一小股部队从永汉进入新埔村围剿,村民们得到消息后撤离了村子,新埔村成了空村。恼羞成怒的日伪军一把火直接把书房后面的课室烧了,课室烧了孩子们就没办法上课,时年在这儿任老师的冯镜清很是心痛。

  面对满目疮痍的村子,面对坍塌的课室,冯镜清和游击队义愤填膺。于是组织村民30多人与反动派对抗,游击队对附近的地形地貌极为熟悉,冯镜清及村民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利用山头及竹林隐藏。巧妙地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此次战斗中,共消灭敌人13人,收缴枪支11支,机枪一挺,手枪一把,配刀一把(配刀收藏于地情馆)。

  1947年初,王达宏率领队员十余人来合口一带活动,他们以田寮村为立足点,串联新埔村冯镜清、曾屋的曾灶兴和冯志生等人在新埔村开展工作,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动员青年人参军参战。冯镜清拉上同村的冯良炳、冯寿南等四人报名参军。其后,村里还有不少的热血青年加入了游击队,人员的壮大就需要有更好的组织管理,同时也为了今后队伍的发展,在范龙辉、陈友明、王达群等人的领导下,新埔村与沙冚、曾屋、骆村一带地方的钟、陈、古、范、骆、曾、冯共七姓,7条小村庄共同组织成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同时成立了农耕农具培训学校,培训农民学习耕种知识。范龙水任农会长,钟桂祥、冯志生任副会长,民兵队长由钟桂祥兼任。而当时新埔村编为一个班,班长由冯镜清担任。在当时,农会会员发展有50多人,民兵队伍有40多人。

  据冯水泉说:那时人们的生活还非常不好,经常吃不饱饭。但永汉的伪警察所里却夜夜笙歌,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时游击队的领导经过商议,决定打掉这个警察所,在经过一番严密的组织与布局后。带领战士突袭了永汉伪警察所,且活捉了伪警长刘道芳,接着还破仓分粮,村民们皆大欢喜。

  这次战斗之后,鉴于冯镜清文化程度高,除了让其担任班长外,更是让他深入到国民党伪乡公所,担任一定的职位,目的是渗入国民党内部,秘密收集国民党情报,并及时通知游击队。

  由于冯镜清的双重身份,所以他行事特别小心,不敢能让乡公所有任何察觉,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另在暗中还收集各种消息。一次,伪公所开会打算在各村抓一些强劳动力做壮丁,冯镜清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将消息传递给了农会长范龙水,范龙水得到消息后马上通知民兵及村里的人回避。另有一次,国民党军队准备围剿沙冚带的地方游击队,冯镜清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把消息传递给农会长范龙水,农会长范龙水又及时通知游击队躲藏,令国民党几次扑空。

  1949年,为了支援南下大军解放广州,农会积极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集大米650斤,芋头、红薯、蔬菜、木柴等一大批,发动群众运送到乡政府,而且还动员群众筹集枪支6条,子弹60发支援游击队税站的李达松、李敬生、陈广清等人。

  虽然冯镜清在1995年已过世,但他当年的英雄事迹却在新埔村口口相传,成为合口人教育子孙的素材。他的儿子,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传统技艺斗笠传承人冯水泉,每每谈起父亲时,脸上都带着自豪的神情。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