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海摆盘风俗已成“活化石”

    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您到惠东县平海镇观赏当地民俗,一定不会失望而归。偷青、摆盘……这些有意思的元宵民俗,不仅寓意美好,还十分热闹,充满了喜庆气氛。摆盘是西北村民小组的民俗。元宵节前夕,记者来到平海,提前感受村民们准备过元宵的喜庆。 [详细]

  • 这个周末 去巽寮看独特英歌舞

    4月7日~9日,“惠州·巽寮第六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将在巽寮天后宫岭南民俗文化商业街举行。届时,将上演舞龙舞狮等盛大的民俗活动,丰富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滨海旅游文化内涵,擦亮“巽寮湾”旅游品牌。 [详细]

  • 始建于唐代的全真道观:惠州元妙观

    元妙观位于风景秀丽的惠州西湖北岸,是惠州着名古观,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它始建于唐代天宝七年(748),初名朝元观,后改名开元观。宋祥符九年(1016)赐号天庆观,元代因避朝代名称讳改号玄妙观。明嘉靖间又赠名为元妙观,直至现...[详细]

  • 孝女文化千年不衰

    从时间上来说,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陈孝女比清末江孝子(江逢辰)要早1300多年,因此更具代表意义。到了今天,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博罗西部一带,多建有“昌福宫”来纪念陈孝女。由此可见,千百年来,陈孝女的奉孝思想行为已经在民间根深蒂固,在当地形成...[详细]

  • 秋长沙坑地名已湮没 族人当自强

    对一个生活在惠阳区的外地人来说,沙坑可能是一个偶尔能听到的地名,但翻开地图不管你怎么找,都无法找到沙坑的字样。显然,这是一个被历史所湮没的地名。 [详细]

  • 发现惠州:首个被“灭族沉家”御史言官王度之祠(图)

    身为惠州人,我常为王度感到遗憾。作为惠州历史上第一个被“灭族沉家”的御史言官,王度却没有足够的知名度。若不是4年前那场关于江北王氏宗祠的“保卫战”,王度在惠州的最后一丝印记,恐怕也会消散于城市发展中。 [详细]

  • 繁华麦地曾麦苗青青

    如今提及麦地路,大多数人都会说那是一条商业繁华、住宅楼林立的路段。而对于麦地路的过去,或许无人能想象那曾经是拥有一片青青麦苗的地方。据老桥西人刘胜来介绍,1988年他为写《惠州市桥西志》收集资料时,从一直居住在麦地片区的老人口中听到这样一个...[详细]

  • 沥林清河世居在工业文明夹缝中挣扎

    惠州境内到底有多少座张氏宗祠,这数字恐怕难以统计。自宋朝以来,张姓就是惠州府的大姓之一。因此,惠州遍布张氏宗祠就不足为怪了。 [详细]

  • 塔仔湖只留名已无痕

    塔仔湖对于市区桥东的新居民来说,也许仅仅是一个路名,而它在许多老居民心中则是一段填湖筑路的历史。与东湖相隔的塔仔湖曾是桥东辖区内较大的湖,经抽西枝江之沙填湖、筑路后,如今只留下一条街名,这给桥东老居民留下了无限怀念…… [详细]

  • 桥子头宁静的老街藏典故

    从市区环城西路走到桥西小吃街,经过一小段路再转入一条名叫“法院前街”的小巷,顺着巷子走到尽头就到了桥子头街。 [详细]

  • 古朴民庄吹起新潮农民画风(图)

    不久前,借着龙门县的一次“做棚”风俗,我才来到心仪已久的嘉义庄。如今的嘉义庄已经注入了商业旅游的元素,但它的韵味却像久酿的甘醴一样,越来越醉人。 [详细]

  • 二江合流处苏子翩然来

    千百年来,不少风景名胜、亭台楼阁都因有名人雅士为之吟诗作赋而声名大噪。“广东六大名楼”之一的惠州合江楼更因为苏东坡两迁于此,并写下《寓居合江楼》而成为惠州的著名景观,而苏东坡的“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详细]

  • 拟投1亿建“古城” 游了西湖赏古景(图)

    惠城区桥西(原府城)历史悠久,隋开皇十年已设循州总管府,曾是惠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五一路、中山公园、中山北路一带,曾是桥西的中心。文人墨客曾在此煮酒论英雄,五湖四海的商贩们曾在这里吆喝,红男绿女曾在这里莺歌燕舞…… [详细]

  • 龙门做棚节邀亲上千人

    3月9日,一场吸引上千游客参与的 “做棚”活动在龙门县永汉镇的嘉义庄举行。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城里人纷纷来到嘉义庄“走亲戚”,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热热闹闹地与当地村民过一个特别的“做棚”节。 [详细]

  • 韩氏大宗祠:一段家族史壮志励后人

    若没有当地人带路,你很难找到藏于博罗县城老屋巷的韩氏大宗祠。这座占地面积153平方米的清代祠堂,在葫芦岭脚下显得很不起眼,但它承载了一个家族的荣耀与兴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