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学党史有招:乡村响起“大喇叭” 党的声音入万家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乡村响起“大喇叭” 党的声音入万家
龙门充分利用新时代乡村文明治理智能广播系统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

  “党史上的今天。广东党史微课堂,第十一期节目,我是主播……”从龙门县城出发,转过几条喧闹的街道,进入龙城街道城西村,在这民风淳朴、风景宜人的村庄里,每天上午、中午和傍晚,村民们都能听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喇叭”里传来的新闻播报和美妙的音乐。3月10日起,“大喇叭”还肩负起了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城西村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热潮。

  老党员收听广播学习党史教育后人

  记者日前在龙城街道城西村看到,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小花园里围坐着几位老人,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讨论着,现场好不热闹。原来他们都是村里的老党员,正在通过村里的“大喇叭”收听党史微课堂。

  “我们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平时都是通过‘大喇叭’来了解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等信息。”今年70岁的老党员梁后荣指着头顶上的“大喇叭”说,入党38年来,她常常在农闲时到农家书屋看书“充电”,现在主要通过“大喇叭”系统地学习党史,不仅学习途径多了,还能在学习之余和身边朋友一同探讨,学习的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党史很重要,尤其是年轻人,通过了解党的发展历程,能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梁后荣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现在,她经常在带孩子的时候一边收听学党史,一边教导他们要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奋发向上做个有用之人,将来为家庭、为国家贡献力量。

  与梁后荣一样热衷收听广播学党史的人还有很多,有52年党龄的陈运祥便是其中之一。近段时间以来,每到上午9时45分,他都会整理好妆容、佩戴上党徽,坐在“大喇叭”下收听党史学习教育栏目广播。

  在接受记者采访当天,陈运祥还与同村好友参观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党史长廊和龙门传统村落古建筑展示长廊。看着展览墙上党的光辉历程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触很深。

  “‘大喇叭’会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在部队艰苦奋斗的岁月。”78岁的陈运祥满脸笑容对记者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农村变化翻天覆地,这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

  首批180个智能广播系统投入使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广泛深入持续开展,龙门县充分结合本地特色,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精心谋划开展党史学习“五个一百”活动(“百集历史”之《百年今日·龙门》、党史“百场宣讲”“百年梦想·龙门农民画长卷”“百面旗帜”“百场惠民活动”);组织筹备党史学习“十个一”活动,并重点抓好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短板、助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等“四件大事”,努力实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进一步提高龙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该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龙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全县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逐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深入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记者了解到,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龙门还创新内容、形式、方法,充分发挥新时代乡村文明治理智能广播系统在舆论宣传、应急指挥、丰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城西村的“大喇叭”讲党课,就是新时代乡村文明治理智能广播系统在舆论宣传上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龙门大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智能广播建设。目前,第一批180个村委(社区)智能广播系统于去年底安装完成并正常使用;第二批智能广播系统正在安装,将于今年上半年实现480余套智能广播建设目标,基本覆盖人口密集的村民小组。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