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红色地名故事⑥|东江河畔的枪声

  园洲镇下南位于东江北岸,面临东江河,对面是东莞石牌、企石。下南是个大村庄,解放前就有好几百人口,村中曾有座黑黝黝阴森森的大宅,这就是东江中游称王称霸的李潮的据点。下南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东江中下游南北的枢纽。李潮据点驻派刘辉生团一部,企图阻止游击队的南北交往。

  李潮据点已成为打通江北与江南游击区的拦路虎。

  独立第二大队大队长阮海天决定袭击园洲下南李潮部,攻克这个桥头堡。

  铁场战斗(1943年10月中旬)不久,独立第二大队手枪队队长宋刚、梁润开、卢永祥、周新四人,受命前往园洲下南夺取盘踞在下南的伪军的两挺机关枪。在行动过程中,巧遇前来争取刘辉生部起义的江南铁东大队大队长谢阳光。他们调整了原来夺枪的计划,与伪军刘辉生商议起义的事项。经过耐心的劝服和政策攻心,刘辉生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同意翌日全团起义。

  即日,手枪队队长宋刚率领梁润开、卢永祥、周新等人赶回源头茹屋向阮海天汇报。阮海天听完报告后,立即命令政委李筱峰带领部队前往下南,准备接受刘辉生部的起义。深夜,部队休息于下南东北侧的刘屋,待命。

  天亮了,部队开进下南村,村里一片寂静,伪军驻地空无一人。原来,刘辉生这条老狗,使用缓兵之计,表面上答应起义,暗地里却背信弃义,乘夜把队伍拉到石龙,向他的主子报告去了。

  天亮后不久,下南村有村民报告∶“有一条火船,满载日本仔向这里开来了!”敌人来了,打!

  紧急集合,布置阻击日军,部队迅速向东江河推进。

  先头部队赶到东江堤边,日军的火船也刚好靠岸。

  “打! ”没等敌人上岸,手枪队队长宋刚大喊。

  中队长陆仲亨迅速从机枪手的肩膀上取过机枪,对准敌人扫射。“哒哒哒…”子弹像雨点般落在敌船上,几个日本兵应声倒下,没死的赶快趴在甲板上,不敢抬头。后面部队陆续赶到,所有武器一齐开火,火力排山倒海似的扫向敌军,打得日寇晕头转向,赶紧缩回船舱。日军在船上无法还击,只好调转船头,驶向对岸(东江南岸)停靠。稍作休整,日军兵分两路∶一路利用一段废江堤为掩体,向对岸反击。一路继续乘船而上,斜渡北岸,北渡东江的日军在上南圩的沙滩下船,向我部队侧后迂回。

  游击队王文虎等人早在东江河堤等候。

  “叭!叭!叭!”三声枪响,两个日寇倒下,其余的连忙登船往后撤。

  无奈的日军只好在东江南岸胡乱还击,不断向对岸发射榴弹炮,企图驱逐游击队,以摆脱其危局。但是,由于距离远,步枪的射击效果不佳,毫无杀伤力;阴差阳错,鬼子的榴弹炮纷纷落在游击队后面的鱼塘,溅起一条条水柱。

  双方激战一个多小时,游击队毙敌十多名。

  中午时分,日军援兵从石龙赶到,火力异常猛烈。敌众我寡,情况紧急,为保全实力,李筱峰决定撤退。

  敌人穷追不舍,游击队且战且退。部队到达上南圩西侧时,日军追上来了。游击队迅速占领一片墓地,阻击敌人。

  凶神恶煞的日军,在开阔的稻田里一拨一拨地冲过来。游击队员伏在坟头一枪一枪地向日军射击。

  日军武器精良,进攻凶猛,游击队防守吃力,只好边打边撤。

  撤很至上南圩东北边的一个村庄时,游击队隐蔽在一条干涸的水沟里,准备给日军来个措手不及。

  日军离隐蔽地越来越近,200 米,100米,50米……

  “打!”陆仲享下令。

  “砰!砰砰!”“哒哒哒,哒哒哒!”步枪、机枪射向日军,六七个日军倒下。对峙一会,日军见势不妙,拖着几具尸体掉头就跑,撤回石龙。

  此次战斗虽然毙敌不多,但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军事上逼走了伪军,击退了日军,控制了东江北岸的上、下南,打通了江北走廊,使罗浮地区与惠(阳)东(莞)宝(安)连成一片,为向广州进军和北江发展创造了条件;政治上,进一步扩大了游击队的威信,民众对游击队赞不绝口,他们说∶

  国军人多枪又好,

  见到日军就逃跑;

  红军人少枪不好,

  勇敢杀敌立功劳。

  经济上,建立税站,不但可以保障部队的供给,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税款上缴总部,为部队解决一些经济困难。

  上、下南战斗后,独立第二大队控制了博西一带地区,沟通了东江南岸的联系,对日伪军形成了威胁。

  (摘自《喋血罗浮》,作者:毛锦钦)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李燕文整理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