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先生:黄埔军校的“慈母” 仲恺高新区因他得名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以深刻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我们要学习和弘扬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惠州,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革命印迹。

  孙中山先生曾组织领导的10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其中有两次发生在惠州,不仅如此,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下,还涌现出廖仲恺、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一大批惠州籍革命志士。

  其中,廖仲恺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而在他的家乡惠州,仲恺高新区也因他而得名。

  精神之火熊熊不灭,廖仲恺为振兴中华、推动国共合作、扶助农工、最终为国牺牲的革命事迹,时至今日,仍激励着家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赓续奋斗、毅勇向前! 

  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成立时留影,廖仲恺(一排右二)任该党财政部副部长。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邱舒婷 翻拍 

  ■矢志踏上革命路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黄埔军校的“慈母”

  在惠州老城区的中山公园东面,矗立着一座特殊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先生姓廖氏,讳恩煦,字仲恺,以字行,广东惠阳县(甲)鸭子步村人也……”字样,今人用这样的方式缅怀着一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这位革命先驱,正是廖仲恺(中山公园的廖仲恺碑于上世纪80年代重立,由惠州书法家祝国沛书写)。

  仲恺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惠州人——广东归善县鸭仔埗窑前村人(现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

  187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侨商家庭的廖仲恺,年少时因父亲病故随母亲护送灵柩回到了故乡惠州,拜家乡之硕儒梁缉嘏为师学习经史策论,开始了求学之路。1896年,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又名维杰),入读香港皇仁书院,并于次年与香港地产商、茶商何炳桓的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成就了一段伉俪佳话。

  1903年,廖仲恺与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也就是在日本的求学过程中,夫妇二人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深为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与信念所打动,用一句“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的铿锵之语,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一道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之路。

  那时候,廖仲恺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他们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还相继翻译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民报》上发表。

  “在日本期间,廖仲恺积极联系革命志士与清朝政府以及日本政府的镇压开展坚决斗争。1909年夏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廖仲恺受孙中山先生指派到吉林发展革命力量,营救革命勇士,为吉林的革命运动增添了光辉一笔。这些努力为不久之后的辛亥革命凝聚了革命火种和力量。”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智库专家白瑞强向记者介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广东成立军政府,廖仲恺任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在南北议和期间,廖仲恺任南方革命政府代表,恰巧他的哥哥廖恩焘(曾任清政府外交官)也被袁世凯指派为北方代表。兄弟俩一个是革命派,一个是袁世凯派,各表一方,在谈判桌上对峙,一时传为新闻。

  能在谈判桌上“舌战群儒”,廖仲恺最为人称道的,是作为政治活动家的他,还有着令人赞叹的理财能力。

  当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廖仲恺随孙中山先生一同抵达广州,担任广东省军政府财政司长,大力治理财政,不仅为广东省军政府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后来革命政权的重新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廖仲恺故事》一书中,就记载了“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党人,广东军阀龙济光曾悬赏1万元捉拿廖仲恺”的故事。

  1914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廖仲恺被推举为党的财政部副部长,此后,他长期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组织反袁、护法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鼓舞和启发,廖仲恺大赞十月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随后,廖仲恺同朱执信等创办《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和《建设》杂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学说。1919年,他坚决拥护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积极参加联俄联共相关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受孙中山委派,廖仲恺两次与苏联代表越飞在日本会谈,促成《孙文越飞宣言》发表,确定了联俄联共的原则。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廖仲恺在大会预备会议上,代表临时中央执委会作了《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上的报告》。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又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后又兼任工人部部长。

  革命要成功,必须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在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记载,“1924年5月,为造就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国共合作创办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开学。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记者在《廖仲恺故事》一书中看到,孙中山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任命廖仲恺为黄埔军校筹委会代理委员长,协助军校筹备,期间,他以极大毅力克服财力人力的不足,最终成功创办了黄埔军校。同年,在廖仲恺的推荐之下,周恩来归国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其后,为办好军校,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教育方针上,他坚持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坚持反帝反封建;在与共产党合作方面,他坚定推行联俄联共政策;在解决军校财政困难方面,他千方百计筹款。

  也正因如此,他被誉称为“黄埔军校的慈母”。 

  1908年,廖仲恺何香凝与儿女在东京合影。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邱舒婷 翻拍

  ■革命爱情传佳话

  抗争的“大脚良缘”,一生的革命伴侣

  “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这是廖仲恺在感觉到自己随时可能被害时,写给妻子何香凝的《留诀内子》。

  在廖仲恺的民主革命征途上,与何香凝的革命爱情可谓是一段佳话。

  时间回到1897年。廖仲恺的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要娶大脚女人为妻,当叔父廖志岗为侄子寻觅大脚“千金”做媳妇的消息甫一放出,香港商人何炳桓立马委托媒人前去撮合。

  说来也巧,何炳桓的女儿何香凝性格外柔内刚,从小便与父母的缠足“小脚手术”进行了抗争,父母无奈只好任由她长成了一双大脚,可在当时盛行“三寸金莲”的封建习气下,很难找到婆家。一个想找“大脚媳妇”,一个反对缠足,媒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婚事撮合成功。

  廖仲恺和何香凝结婚后,他们先寄住在廖仲恺叔叔家,后来又搬到廖仲恺哥哥廖恩焘家里住。廖恩焘的家位于广州市同福西路,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双层小楼。他们先是住在楼下的一个房间里,后来为了静心读书,便在楼顶搭了一间小屋居住。每遇皓月当空,月光如水般照在两人身上,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两人自得其乐,将这个小屋命名为“双清楼”,即“人月双清”的意思。

  他们在“双清楼”度过了四五个春秋,这段时间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廖仲恺把其诗集取名为《双清诗草》,何香凝自称为“双清楼主”,并将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多年以后,何香凝用父亲留下的遗产买了广州东山百子路10号连体别墅,起名“双清楼”。

  记者在何香凝著的《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一书(下称“回忆录”)中看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赴日留学成为风气,廖仲恺也希望能去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为玉成丈夫出国留学的志愿,何香凝变卖嫁妆,凑到三千多银元的路费和学费,二人先后东渡日本。

  为协助廖仲恺开展革命工作,从不烧水煮饭的何香凝开始起早摸黑,担负起一切有关革命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平时收转信件、保管文件、看守门户,当孙中山在他们租住的房子里召集会议时,她不但要照料茶饭,还要担任看门开门、看风、收鞋(留在门外的鞋子易暴露目标,必须收藏起来)掩护同志以防止日本警察和清政府的侦探前来窥探等任务。

  1904年,何香凝在香港生下女儿,取名“梦醒”,据悉取意为中国睡狮从梦中觉醒,屹立世界民族之林。1908年,他们的儿子在日本东京诞生,取名“承志”,则寓意子承父志,一代胜过一代。

  何香凝的回忆录记载,1906年,孙中山派廖仲恺秘密前往天津联络革命工作,何香凝赋诗赠别:“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夫妇二人深沉的报国情怀和坚毅的革命意志。

  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廖仲恺被秘密囚禁。何香凝为营救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独自探监,闯进陈炯明的军事会议。“那时仲恺已被囚禁六十多天,陈炯明自知理亏,便下令释放了仲恺。”何香凝回忆。

  在廖仲恺遭暗杀后,为弘扬仲恺精神,何香凝积极创办仲恺农工学校(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多次奔走于国民政府与广东省政府之间,最后通过国民政府拨的经费、自己卖画筹款以及黄埔军校师生在内的广州各界人士、香港、澳门及海外同胞的支持,仲恺农工学校于1927年建成并开学,何香凝任校长的15年时间里,为培养人才、扶助农工、弘扬仲恺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廖仲恺。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邱舒婷 翻拍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每年的清明时节,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的小山下,总会迎来一批批前来祭拜的中小学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纪念碑前摆满了鲜花。人们祭拜的正是廖仲恺先生。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中国国民革命发展。可这般的坚定,也让他成为了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眼中钉。

  《惠州名人列传》中记载,当时身兼14个要职的廖仲恺,虽然听到风声有人要杀他,但他无所畏惧,继续投入革命工作。妻子何香凝曾劝他多加卫士防备,他却平静地说:“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廖仲恺被暗杀后,周恩来亲自撰写《勿忘党仇》《沙基惨案与党代表之死》等悼文。

  1935年,廖仲恺的遗体被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在他的故里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则建有廖仲恺先生纪念碑。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廖仲恺先生在狱中写给儿女的诀别诗《诀醒女、承儿》中的一句。

  在父母的熏陶下,廖承志和廖梦醒在青年时代便投身革命。廖承志参加过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2年,廖承志奉党中央指示,组织秘密大营救,营救了800多名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他多次身陷囹圄而矢志不渝,逐渐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廖梦醒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何香凝和宋庆龄的得力帮手。她从抗战时期起便担任宋庆龄的秘书,长期战斗在特殊战线上,负责中国共产党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络工作。在秘密大营救中,廖梦醒、李少石夫妇去澳门建交通联络站,无暇顾及个人与家庭。

  《惠州名人列传》记载,1941年,廖承志来到惠州途经西湖,见到故乡惠州遭日寇扫荡,满目疮痍,痛心不已,抒怀作诗《惠州西湖留丹亭》:“破堞楼头来复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夜月东江水,忍望天南剩劫灰。”现今惠州西湖正门牌坊上的“惠州西湖”大字,正是从这首诗中挑选出来的,出自廖承志之手。

  “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这是廖仲恺的人生写照,纵观其一生,先后经历了反清、讨袁、护法、国民革命等多次运动,最后以身殉国。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这也是廖仲恺的希望,是支撑他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中,明知有人对他不利,也始终没有屈服的精神力量。正如邓颖超同志评价说,“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廖仲恺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勇于牺牲。以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惠州仲恺高新区,将继续以廖仲恺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努力奋斗,推动仲恺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廖承志入选惠州十大红色名片

  近日,由惠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惠州十大红色名片”“惠州十大红色遗址”评选结果出炉,廖仲恺之子廖承志入选“十大红色名片”。

  廖承志(1908—1983),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仲恺陈江,廖仲恺、何香凝之子,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廖承志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脱离国民党,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1928年在日本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拘捕,同年回国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中共川陕苏区省委常委。1934年任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参加长征途中,曾被张国焘拘捕,后在周恩来解救下获释。

  1938年1月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到粤北参加领导中共南方工委的工作,奉党中央指示,组织领导秘密大营救,营救了800多名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5月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拘捕关押。1946年1月由中共中央营救出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为团结海外侨胞、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在北京逝世。

  2008年,廖承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根据其生前遗志,经中央批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故乡惠州,安放在红花湖景区故乡园内。

  参考文献:

  1.尚明轩著,《廖仲恺传》,北京出版社(1982年)。

  2.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3.陈福霖、余炎光著,《廖仲恺年谱》,湖南出版社(1991年)。

  4.余德富、方文良主编,《廖仲恺故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5.何香凝著,《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

  6.陈训廷主编,《惠州历史文化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

  感谢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智库专家白瑞强对本文的帮助。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杨敬贺 魏怡兰 邱舒婷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魏怡兰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