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陈妩晖 图/周婷婷
【编者按】
在辛亥革命前,惠州的三洲田、七女湖两次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七女湖起义的组织指挥者,邓子瑜是惠州辛亥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孙中山称为“惠州将军”。辛亥革命“最佳观察家”冯自由曾评价:“惠州人从总理者,以子瑜为最久。”
如今,七女湖起义旧址被列为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不少人前往参观学习。邓子瑜故居所在的当地村民则留存着不少邓子瑜遗物,故居一旁碉楼仍保存完好,可活化活用资源较多。近十年来,村民奔走呼吁,期待兴建邓子瑜纪念场所。(李海婵)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九日,两广总督周馥致电外务部,要求迅速联系英国大使催促港督驱逐一个人。电文中说:“查邓子瑜乃孙文党首,邓若留港,党夥均有所附,其为害实无异孙文。”这个“为害”程度能与孙中山并提的“党首”,就是七女湖起义的组织指挥者邓子瑜。
邓子瑜被香港华民政务司勒令离境后避居新加坡,与陈楚楠等同盟会员创办《中兴日报》,不遗余力地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被誉为辛亥革命“最佳观察家”的冯自由曾这么评价邓子瑜:“惠州人从总理者,以子瑜为最久。”由此可见,邓子瑜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的一位忠实同志,他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故居内杂草丛生 杨锦强 摄
[壹]
任侠好义 孙中山“极器重之”
邓子瑜,生于1878年(一说生于1873年)、博罗丰门村人,在青年时代跟随父亲邓通泰在麻陂圩经商。他是一个热血青年,人称“任侠好义,有汉朝朱家、郭解的风范”。朱家和郭解是《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豪杰,司马迁称之为“言侠者皆引以为名”。当时拿此二人来形容邓子瑜,可见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1900年之前,邓子瑜与归善、博罗等地的会党志士就有着广泛的联系。郑士良在发动三洲田起义时,邓子瑜其实就是郑士良的左右手,负责联络惠阳、博罗、新安、河源等地会党,为起义提供了人力和武力的巨大支持。在香港策动起义时,他得以在邮轮上晋谒孙中山,孙“极器重之”。遗憾的是,由于械弹缺乏、接济断绝等原因,轰轰烈烈的三洲田起义以失败告终,邓子瑜也不得不开始漫长的海外逃亡生活。
他先是逃亡到香港,不得立足之地,遂偕黄福、黄耀庭等人避居南洋新加坡,开设“永新祥”客栈谋生,并改名“朱民”(寓意天地会明主朱洪竹子民)。据冯自由所著《革命逸史》记载,“永新祥设于新加坡牛车水大门楼门牌九十五号,惠属党人之来往南洋者咸奉为东道主”。此时的邓子瑜,在南洋堪称惠属党人的代表人物。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风潮遍及全国,清廷屡向日本政府交涉,将孙中山逐出日本境外。孙中山离开日本后,在河内设立机关总部,以策划广东革命行动。这时的孙中山所能依靠的武装力量唯有会党,为了痛击清政府,孙中山决定在广东各邑同时起义,用以牵制清军主力,壮大革命势力。由于郑志良在1901年暴毙,孙中山在惠州方面所能依赖的关键人物,只有邓子瑜了。
1906年4月,孙中山来到新加坡,在晚晴园设立同盟会分会,邓子瑜率先加盟。次年,孙中山先后派许雪秋、黄耀庭、余绍卿及邓子瑜等四人自南洋回国,准备起义事宜。许雪秋负责潮州起事,余绍卿则负责阳江、阳春方面任务。
正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些让孙中山意想不到的事情:余绍卿先到达香港,凭着孙中山的介绍函向香港同盟会领走公费1500元,回到内地后竟然杳无音讯;在三洲田起义中“以善战称”的革命军先锋官黄耀庭,在领取公费1200元后听闻香港警局在暗中注意他的行踪,竟不敢进入惠州,而是匆匆返回新加坡,一去不返。为了不让孙中山的革命计划流产,邓子瑜冒着被当局抓捕的危险,独自一人坚守香港,“苦心孤诣,以图东江军务之发展”。他与在潮州的许雪秋各当一面,相约举事。
孙中山与其支持者及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员摄于晚晴园(1905年底),后排右三为邓子瑜 邓秋林 供图
[贰]
“惠州司令” 组织七女湖起义震慑清廷
1906年冬,江西的萍乡和湖南的浏阳、醴陵等地爆发起义,许雪秋准备在潮州起义响应,电告孙中山派人协助。孙中山接到电报,同意了许雪秋的潮州起义计划,并派邓子瑜前往惠州,此时在党人中,邓子瑜已有“惠州司令”之衔。
许雪秋的潮州起义走漏风声,被迫于1907年农历四月十一日晚提前发动,史称“丁未潮州黄冈之役”。黄冈之役持续了6天,一度声势逼人,但因事发仓促而最终失败。潮州黄冈起义猝发失败后,邓子瑜命陈纯、林旺、孙稳等集合部分同志前往惠州,计归善、博罗、龙门分三路举事。不过,邓子瑜这个“惠州司令”并不好当。当时他手里的军费仅有1200元,分三路举事,每路只能分到400元。邓子瑜并没有气馁,认为“有清军防营枪械可取而利用”。来到惠州后,邓子瑜又发现博罗、龙门两地的会党志士不易会合,遂决定只在归善发动起义,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发动的七女湖起义,史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
据史载,参加起义军者有二三百人,起义军旗帜上书“革命军都督朱令”字样,当日占领了七女湖圩镇,夺取清军防营枪械,击毙巡勇及水师哨兵多人,各处民众纷纷响应。由于圩镇距离惠州府城仅二十余里,再加上惠州府县两城兵力空虚,顿时城内人心恐慌,各商行联名致电广州营务处告急。
村民保存着邓子瑜的怀表
[叁]
起义军越战越勇 缺乏支援而解散
清兵连遭失败后,惠州知府陈兆棠也急电广州督署求救。粤督周馥见报,急调驻惠州东路巡防各营管带洪兆麟、李振声等部及新会中路巡防第十营管带钟子才等前往支援。起义军一部二百余人渡过东江,转战水口、横沥等处,所向披靡。四月二十五日,起义军先是进攻泰尾(今博罗泰美),另一部起义军于四月二十七日进兵柏塘,清军管带由柏塘率队跟追,午刻至八子爷岭。
起义军志士百余人各持枪支,预先埋伏八子爷岭。清军四面围攻,双方战至傍晚,起义军寡不敌众,乃由山岭一带退走,阵亡数十名。罗浮山附近会党首领黄宁瑞等人亦率众响应七女湖起义。四月三十日,清军中路巡防第十营管带钟子才督队捕拿党人。随后洪兆麟率清军到达八子爷岭时,又被林旺所率五十名起义军击溃,洪兆麟中枪坠马,所部死伤甚众。李振声、钟子才各部也抵御不住,省城为之震动。为此,粤督又命水师提督李准急调攻黄冈之兵从汕头驰援惠州,顺道由澳头登陆。而起义军声东击西,与清兵混战十余日,越战越勇,“来去飘忽,使清军防营为之疲于奔命”。
正当起义军士气大振之时,邓子瑜却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原来,潮州黄冈起义失利,惠州起义军失去支援,再加上接济枪械未到,势难久持。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邓子瑜遂下令起义队伍退入梁化墟附近村落,将机械埋入地下,宣布队伍解散。起义队伍解散后,部分人员逃亡香港,大部分退入罗浮山区。
邓子瑜用过的碗
[肆]
创办《中兴日报》宣传革命思想
七女湖起义失败后,时在香港的邓子瑜被认为是此次起义的“主动人”,粤督周馥向港督要求引渡,因此邓被香港华民政务司勒令离境,避居新加坡,重操旅业。在南洋期间,邓子瑜积极协助同盟会南洋支部开辟各埠分会。1908年,由于广西镇南关及云南河口两役,邓子瑜奉命前征英、荷各埠募集粮饷,“总理(即孙中山)大得其助”。民国成立后,旅外党人大多归国谋求显职,“独子瑜不慕利禄,操旧业如故”,显示出邓子瑜独特的个人魅力。
邓子瑜对辛亥革命的另一贡献,是在1907年8月与陈楚楠等同盟会成员创办《中兴日报》。《中兴日报》雄心勃勃,在其发刊词中阐明“吾人之宗旨,在开发民智,而使数百万华侨生其爱国之思想也”。该报出版初期可谓轰动,据说“出版之日,我华侨莫不以先睹为快,甚有趋至报社,鹄候出版,门以内满座,门以外途塞”。可惜,《中兴日报》因财政困境等因素,于1910年中停刊。
1914年,邓子瑜在新加坡加入中华革命党。据《中华民国国父实录》记载,1915年10月,用以维系党员联系与党务活动的新加坡民安客栈重组,股东们一致向孙中山推选邓子瑜为总司理,一方面是因为邓“客栈营业富有经验,办理党务亦久”,更重要的是“知名者众,尤易得人”。
邓子瑜主持民安客栈没多久,袁世凯在北京恢复帝制,他随即回粤参加讨袁运动,并被推为讨袁军东江别动队司令,后又参加护法之役。1918年,邓子瑜出任广东海山盐场知事,数月后因为盐政腐败无从改革而毅然辞职,拂袖而去。后来他还参加讨伐广西军阀莫荣新。1925年,邓子瑜在惠州病逝,身后萧条,归葬家乡。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