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深入推进马铃薯“四新”产业布局 种出“致富薯”

[报料热线] 2831000

  前段时间连日的阴雨天气,打乱了惠东县铁涌镇马铃薯农老张的收获节奏。老张是铁涌石桥村村民,种植马铃薯已10多年。按照以往,这个时候他家的马铃薯收获已近尾声,但今年因受寒潮影响,地里的马铃薯仍有三分之一没有挖,市场价格波动也让他心情开朗不起来。就在老张愁眉不展时,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企业纷纷向他伸出援手,让他看到了希望。

  去年,惠东县深入推进马铃薯“四新”产业布局,提出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空间等4个方面长远布局马铃薯产业发展。如今,在“四新”产业布局的推进下,以铁涌镇为核心的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推进,7家龙头企业入驻,主动担当,保障薯农利益。未来,该产业园将构建“一心三区”产业发展格局。此外,马铃薯新品种种植有了新进展,接下来将进行市场调研以及产量监控等。


冬种马铃薯是惠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产业之一。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摄

  园区企业主动帮薯农渡难关

  “因为寒潮,今年的产量会少一点。”惠东县旭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惠东县马铃薯协会会长苏伟强近期一直忙着收购马铃薯。在铁涌镇油麻地村,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仓库已搭建起框架,该公司收购的马铃薯已运至这里进行分拣和包装。田边,一个圆顶的钢结构框架已搭建起来,“这是一个展场,建好后将作为展示我们惠东县各类马铃薯品种和质量的展厅。”苏伟强说。

  苏伟强是土生土长的惠东人,半生创业与马铃薯为伴,其一手创建的惠东县旭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施主体,肩负着促进该县冬种马铃薯长足发展的重任。苏伟强说,年末岁初的寒潮,对全县的马铃薯有一定的影响,收获期延迟了15~20天。

  据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统计,2019年,惠东全县冬种马铃薯9.7万亩,总产量24.2万吨(亩产约5000斤),产值约8.23亿元(每斤约1.7元)。去年,惠东全县冬种马铃薯近10万亩,主要分布在铁涌镇、稔山镇和平海镇。因受今年1月霜冻的影响,减产三分之一,亩产预计约4000斤,目前销售价格约1.5元每斤,但市场需求疲弱,出现“有价无市”的状况。

  为了保障薯农利益,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苏伟强发动产业园内7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收薯力度,力争薯农利益不受损。这也是这个省级产业园建设的初衷。

  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是惠东县去年实施“四新”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项目以铁涌镇为核心,辐射稔山、平海、吉隆,计划投入2亿多元,惠东县奕强蔬菜专业合作社、惠州市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合作社)共同构建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与研发创新中心、立体循环种养示范区、现代化种植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等“一心三区”产业发展格局。经过一年建设,该产业园推进顺利,不少企业分拣、打包设备纷纷进入园区内,仓库、冻库等也将陆续完善。


薯农在收马铃薯。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摄

  试种彩色马铃薯取得成效

  冬种马铃薯产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引进惠东县,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惠东马铃薯品种不断试验和优化。目前,主要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为费乌瑞它(Favorita)系列品种(包括费乌瑞它、粤引85-38、鲁引1号、津引8号、荷兰15号等)。惠东作为马铃薯国内反季节种植的重要产区,是该县农业支撑产业之一。去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惠东马铃薯等11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列。早在2018年,惠东县就设立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马铃薯专家工作站”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马铃薯示范合作基地”,为该县冬种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去年,惠东县深入推进“四新”产业布局后,提出推广良种化种植,提升经济效益,并尝试引进彩色马铃薯小规模种植,丰富鲜薯品种结构。

  “这种是红薯,皮是红色的,口感更糯、更粉。”日前,铁涌镇水果办相关负责人掀开薯田上的黑塑料膜,一颗拳头大小、粉红色的马铃薯从泥土中显露了出来。该负责人说,这是去年由苏伟强公司试种的彩色马铃薯。“这种马铃薯产量很高,按照正常天气的话,亩产可达到8000斤。”苏伟强介绍,彩色马铃薯外观更加漂亮,果实更大,口感更粉糯,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超市每斤售价超过2元。苏伟强坦言,新品种上市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目前该品种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才能确定是否适合推广种植。

  除了试种彩色马铃薯取得成效外,近年来,普通品种的选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经过反复的试种和选育,可以筛选出粤薯1号、陇薯7号以及陇薯19号3个品种。据介绍,这3个品种的马铃薯果实大,因为抗虫害能力强,外观更加干净漂亮。目前,将进行产量测算等,经过再调研后,将大范围推广种植。


薯农种植马铃薯新品种。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摄

  尝试“马铃薯—经济作物—水稻”种植新模式

  踏入油麻地村,迎面而来的是广袤的马铃薯田。细细察看之下,可发现其中还夹杂着零星的番薯地、香芋地。它们和马铃薯一样,长得郁郁葱葱。这是该村村民对马铃薯种植模式的新尝试和探索。

  经过60多年的种植和探索,惠东县已形成“稻—稻—薯”三熟制耕作模式,即早稻收获后种植晚稻,晚稻采收后冬种马铃薯。这样的耕种模式不但可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害,还可达到绿色化生产的效果。同时,也让当地农田利用率极大提高,种植户亩产收益最大化。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技术的进步,这样的耕种模式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弊端,如生产成本高,土壤、水体污染等。为提高稻田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课题在惠东落地,科研工作者着手开展“薯稻三熟制耕地种植体系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2019年2月,该科研项目验收观摩会在铁涌镇石桥村举行,科研人员对马铃薯优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了田间观摩、测产。对比发现,稻薯化肥的减量和酸性土壤的改良已见成效,每亩可增产粮食75公斤以上,“马铃薯—经济作物—水稻”高效种植模式诞生,其可以实现马铃薯提早上市,经济效益高,并减少用工成本三分之二以上,增产、节本、增效显著。

  去年以来,惠东县推进“四新”产业布局,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开展肥料高效品种筛选、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马铃薯“3415施肥”等技术推广,因地制宜,探索优化“一年三造”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综合种植效益,让更多农户“种”出好日子。据介绍,去年,该县首先试验“鲜食玉米—稻—薯”新模式,在油麻地村种植了200余亩鲜食玉米。鲜食玉米种苗是省农科院筛选后的优质种苗,种植出的鲜食玉米品质较高,产量稳定。然而,由于首次尝试这样的种植模式,鲜食玉米上市较早,市场的反响并不是很强烈,部分村民试种该模式的优势尚未显现。今年,在建设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同时,将继续试验这种新模式。

  除了探索“鲜食玉米—稻—薯”新模式外,薯农们还开动脑筋因地制宜,采取了“红薯—水稻—马铃薯”或者“香芋—水稻—马铃薯”的种植模式,红薯和香芋的种植相对比较省事,管理方便,也是沿海一带的常见农作物,不少薯农表示这样的尝试更省事,等今年的尝试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如今,冬种马铃薯成为惠东县尤其是沿海镇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产业,也是惠东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未来冬种马铃薯将走出沿海,走向沿江、山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薯”。

  ◆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新”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铁涌镇为核心,辐射稔山、平海、吉隆,7家企业(合作社)共同构建“一心三区”产业发展格局

  ◆“四新”产业布局

  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空间

  ◆“一心三区”

  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与研发创新中心

  立体循环种养示范区

  现代化种植示范区

  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通讯员叶衍达

分享到: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