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沙田镇肖屋村:围屋颇具特色 自卫队曾歼灭8名日军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沙田镇肖屋村历史三百多年,先辈们勇于开拓精神激励一代代村民接续奋斗
古村围屋多传奇 代代拼搏立壮志

  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夏日午后,记者走进惠阳区沙田镇肖屋村。只见村道两边的龙眼树挂满果实,村后山岭雨雾缭绕,沙田河河水哗哗作响,百年榕树静静矗立,百年围屋阅尽沧桑。它们见证了这个村庄300多年的发展变迁。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萧氏族人在此落担开基,兴建围屋,繁衍生息,渐渐形成村落。在农耕时代,这些客家围屋既是萧氏族人日常起居的舒适居所,又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堡垒。先辈们靠着勤劳智慧在沙田扎根繁衍。

  但是,生活在围屋里的人们并不保守。在革命战争年代,肖屋村有不少热血青年走出围屋,追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投身革命,流血牺牲也义无反顾,彰显了客家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进入新时代,先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励着肖屋村民,凝聚奋进力量,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美丽家园,整合土地资源引进产业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共创肖屋美好未来。 

航拍肖屋村。

  村庄历史

  一座座围屋见证村子300年“隆兴”

  惠阳区沙田镇肖屋村,古称惠州府归善县(归邑)淡水隔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村里颇具特色的三座围屋:河南新居、光禄世居和汉阶新居。老宅在细雨的浸润下,时光流转的痕迹愈发明显,肖屋村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根据肖屋村2009年编的《萧氏族谱》记载,萧氏是南宋末年从福建迁至广东嘉应州松源都(今梅州市梅县松源镇),明万历年间,耀先(祖任)公创居归邑龙岗到坪地洞石灰围(今深圳坪地),成为归邑一世祖。淡水隔沥的开基祖祚广公,乃是归邑一世祖耀先公之孙。

  祚广公于康熙三年(1664年)在坪地出生,年轻时来到惠州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拓展,成为惠州一方巨富,在城里置有房屋店铺数十间,并娶了惠州本地女子廖氏为妻,生有6子。考虑到惠州府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子孙繁衍,祚广公经过反复实地考察,看中淡水隔沥鲜水河(沙田河)东面的一块地,并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此建了一座围龙屋隆兴楼,而后带领四个儿子迁居隔沥落业定居,其妻子和五子、六子则留居惠州。

  随着家族不断繁衍,清嘉庆七年(1802年)祚广公的玄孙国琼、国显、国禄三兄弟迁到鲜水河西北面建了“三庆堂”。但是,三庆堂建好后,国显公和国禄公都觉得仍不能满足子孙发展需要,于是又分别筹划再建新居。

  国显公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兴建了围屋河南新居,占地面积2337平方米;国禄公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兴建了围屋光禄世居,占地面积3080.18平方米。这几座围屋营建好之后,萧氏族人在此安居乐业,人口不断发展壮大,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因村落围屋均为萧氏族人建造居住,故取名萧屋楼,这也是萧屋村的来历。

  及至清末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萧氏有部分族人到南洋谋生,发家致富后又回乡建大宅,位于河南新居一侧的汉阶新居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汉阶新居是国显公的后裔、柬埔寨归侨萧际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该建筑占地面积为514.6平方米,其扇拱形窗户和大门、罗马柱以及墙面的雕花,让整栋建筑充满异域风情,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据萧氏族人介绍,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萧一度被写成了“肖”,后来萧屋也易名为肖屋,但族谱还是延续“萧”姓。

  随着时代变迁,肖屋村地域范围有一些调整。如今,肖屋村主要姓氏有肖、杨两姓。当年萧氏几座围屋已形成了一个个村民小组,“三庆堂”周边为老新屋村民小组、河南新居周边为上楼村民小组、光禄世居周边为下楼村民小组。

  从祚广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来到隔沥定居算起,肖屋村已有300多年历史,萧氏十几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家族传承延绵不绝,持续书写祚广公“隆兴”的希冀。

  抗敌故事

  萧屋村自卫队英勇歼灭8名侵华日军

  历经两三百年风雨沧桑,隆兴楼、三庆堂、河南新居、光禄世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坍塌,有的不仅里面的房屋倒塌,连外墙也几近崩塌。不过各围屋的祠堂一直得到族人较好的维护和修缮,如今依然是家族祭祀和操办各种大事的重要场所。

  现年74岁的肖振华在光禄世居出生长大,听长辈们讲述了不少有关围屋和前辈抗日的故事。“这围屋有4个角楼,上面有瞭望窗,围屋外墙很厚实,还有枪眼,防御功能很强大,大门也很结实。听说当年日本鬼子放火烧,都没被烧坏。”肖振华指着光禄世居的两扇木门说,大门的花岗岩门框上装了三道闸,外人轻易进不来,门上方还有个阁楼,即使放火烧,阁楼上的人往下浇水,大门也烧不着。

  先祖筑起坚固的围屋用于抵御外敌入侵,但世代居住于此的萧氏族人并非只会躲在围屋内,他们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英勇杀敌。抗日战争时期,长安乡(今沙田镇)乡长高秀、萧屋村自卫队队长萧克强带领自卫队歼灭8名日寇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

  萧克强早年撰写的《萧屋自卫队(民兵)全歼九名日军纪实》(注:根据内文为歼灭8名日军和俘虏日军汉奸翻译官1人)详细介绍了事件经过。

  1945年6月30日7时40分左右,8名日寇和1名翻译又来到下新楼(光禄世居一带)抢掠,村民早已接到放哨瞭望自卫队的报告,连人带物全部转移到附近山上了。日寇在下新楼没有收获,就跑到麻田尾村陈屋去了。随后,长安乡乡长高秀来到萧屋村找自卫队商议伏击这队日寇。自卫队集合了12名队员,大家商定在下沙屋背、汶水陂和婆潭陂中间路口伏击日寇。

  8时40分左右,战斗打响,日寇慌张丢掉抢来的物资,渡过鲜水河到对岸,躲到附近田地的水渠。随后,自动参战的自卫队队员不断增加,大家逐渐逼近日寇,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中午时分,长安乡常备队中队长高宏、指导员彭美也带了两个班跑步赶到。但由于日寇有机枪,自卫队和常备队仅有单响的土枪,子弹不多,又没有手榴弹,不敢大胆前进,双方一直僵持着。

  到了下午两点多,日寇的翻译官突然举起双手走出来投降,并反映了日寇情况。于是大家向日寇目标位置猛烈射击,最后8名日寇全部被歼灭,还俘虏了翻译官,不幸的是指导员彭美在战斗中牺牲了。“高秀代表乡政府表扬了萧屋村自卫队英勇顽强、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萧克强在文中这样写道。

  伏击日寇是萧氏族人英勇善战的一个缩影。在革命战争年代,萧氏族人积极投身革命,有的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收录在萧氏族谱的就有5名革命烈士:萧容生、萧仕春、彭观福、萧有才、萧木华。

  其中,萧容生和萧仕春是堂兄弟,他们都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萧仕春还参加了东江纵队。1944年10月,萧容生因病在坪山金龟肚战时医院住院治疗,医院被敌军包围,他在突围转移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萧仕春1946年1月在横岗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在辗转隐蔽治疗中不幸牺牲。彭观福是萧仕春妻子,也参加了东江纵队,1946年东纵北撤后,暂避香港。1947年春,彭观福回来负责霞涌税站工作,当年冬税站遭到敌人包围,她在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

  这些红色的记忆都被收入萧氏族谱中,代代相传,永远留存在萧氏族人心中。

  乡村振兴

  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岁月流转,风雨沧桑留下斑驳痕迹;记忆不老,百年围屋焕发新的光彩。

  今年4月,沙田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工作启动仪式暨肖屋村“百年围屋宣讲百年党史”首场宣讲会在围屋光禄世居举行。沙田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队员蒋亚平给现场村民作题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主题宣讲,期间还穿插了党史知识有奖问答、村民齐唱革命歌曲等精彩活动。

  “在百年围屋,听百年党史,不仅让村民对党的历史有更深刻认识,还能更好地传承革命先辈精神,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肖屋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业说,这是肖屋村活化利用百年围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一个新尝试。

  4年前,大学毕业的杨志业进入村委会工作,并在去年初成为肖屋村的“领头雁”。“我农村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但我年轻,有满腔的热血,有一身的干劲,我想把它贡献给我的家乡。”杨志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任之初,杨志业根据惠阳区和沙田镇的部署安排,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但起初村民积极性不高。经过一番考量,杨志业决定从光禄世居周边环境整治开始。历经近200年风雨的光禄世居虽然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完好,但因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搬离,周边环境比较杂乱,特别是围屋前的草坪杂草丛生,池塘杂物漂浮。

  经过一番整治,草坪进行了硬底化,还种上绿化树,铺上健身路径,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池塘杂物清理干净了,周边还装上古色古香的护栏,与围屋相得益彰。

  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后,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支持力度大大提升,不仅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清理,有的还主动让地用于道路拓宽、路灯安装、村庄美化绿化等。在大家的努力下,肖屋村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肖屋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2020年11月12日,惠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总决赛在惠阳体育会展中心举行,杨志业哼唱着一首改编过的《肖屋欢迎你》上去打擂台。肖屋村最终获得第五名,成功入列惠阳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

  要美丽,也要富裕。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肖屋村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是杨志业上任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去秋长、良井考察学习,详细了解当地村庄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杨志业认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要引进项目,就要整合土地资源。

  杨志业表示,接下来,肖屋村将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由村委会、经济联合社牵头,引进适合的农业项目,提升村民的土地租金收入,带动乡村发展;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百年围屋和肖屋村的人文历史底蕴,对上楼、下楼、下围、老新屋等村民小组连片打造,朝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方向发展。

  围屋特色

  河南新居:名字寓寻根溯源之意

  河南新居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造者为归邑萧氏七世祖国显公,其传下4大房后裔,家族繁衍不息,逐渐形成“上新楼”的自然村落。

  围屋坐东南向西北,由泮池、禾场、堂屋、横屋、角楼组成,总面阔57米,总进深41米,占地总面积2337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河南新居里面的房屋和大部分围墙已经坍塌,四个角楼只剩下一个。 

河南新居。

  2006年,萧氏族人筹集资金对祠堂进行了维修。进入祠堂的大门上方,嵌有一块青麻石匾,阳刻“河南新居”四个大字。从大门进入祠堂,一进为前厅,有木屏门相隔;二进为中厅,有木屏门相隔,上方立有“显庆堂”牌匾;三进为上厅,为祭拜祖先的地方。

  传说中,萧氏始祖为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继承帝位后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围屋取名为“河南新居”,有寻根溯源之意。

  光禄世居:左右对称气势宏伟

  光禄世居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造者归邑萧氏七世祖国禄公,其传下五大房后裔,家族昌盛、发展兴旺,很快形成“下新楼”自然村落。 

光禄世居。

  光禄世居坐西向东,门前有草坪及池塘。建筑总面阔67.4米,总进深45.7米,占地面积3080.18平方米。围屋左右对称,气势宏伟,大门门额上写着“光禄世居”四个大字,外墙有多个瞭望窗。主体有一前围、三堂、二横、四角楼。整个建筑设计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以天阶、天井相连,四周有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与房接,迂回折转,错落有致,上下相通。2015年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围屋外墙、祠堂和角楼保存完好,但里面有些房屋已经倒塌。

  汉阶新居:充满异域风情

  汉阶新居是归邑萧氏十二世萧际盘在民国期间建造的。萧际盘早年跟随族人到柬埔寨打工,发家致富后,他寄钱回村托堂弟萧际生在河南新居旁边建了一座房子,并以其父亲的名字取名为“汉阶新居”。 

汉阶新居

  汉阶新居坐西向东,高三层,建筑占地面积为514.6平方米,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风格,扇拱形窗户和大门、罗马柱以及墙面的雕花,让整栋建筑充满异域风情。汉阶新居面阔五间,正中为四柱三间的西式牌坊,牌坊有精美的西式形制灰塑,牌坊中部嵌一四方型的匾额刻“汉阶新居”(“文革”时期被凿毁),中间为“皇冠”顶。从牌坊进入大门为后廊,后廊左右有门进出,有楼梯通往二、三层。后廊的正中间是一条长天街,天街两边为五间横屋。2015年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讯员林雅琪 黎一星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