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龙门乡村》第二辑来了 聚焦50个乡村

  “这期《龙门乡村》讲我们赖屋,读后向别人介绍家乡,多了许多话题,很有意思。”日前,龙门县龙田镇赖屋村村民赖初开左手拿着《惠州日报·龙门乡村》专刊,右手竖起大拇指点赞,并与其他村民分享阅读。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龙门发展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对标先进奋起直追和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的重要一年,龙门县委、县政府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合作推出《龙门乡村》专刊,讲述龙门22个村落历史文化脉络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经验,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今年,《龙门乡村》再启程,第二辑采编工作已启动,将聚焦龙门50个乡村,每月推出两期,展现龙门乡村新时代发展的新风貌。今日推出的《龙门乡村》将聚焦龙门县龙江镇甘坑村、沈村村,读者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了解报道详情。

  旅游攻略

  充当“导游”助力乡村文旅事业振兴

  《龙门乡村》自2020年6月30日创刊,连续推出11期,每期以4个整版的规模聚焦两个村落,共展现了龙门赖屋、水坑、芒派、陈洞等22个乡村的历史文化脉络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经验,累计近20万字,受到读者追捧。

  翻阅《龙门乡村》发现,该专刊以保存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和乡音、乡思、乡风为重点,将乡村主题内容与新农村建设、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打造全域旅游4个方面相结合,以守住乡愁乡根的紧迫感,赋予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突出展现了各村民生发展、乡土风情、育人扬风的作用及史志价值,挖掘了一批乡村潜在的精神文化宝藏。

  “现在我们把这份专刊当作赖屋文化旅游攻略,村民们看了报道后会自发探寻文中的历史故事,也会向外地朋友推介当地旅游资源和人文趣事。”赖屋村村委会主任何国明说,《龙门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导游”角色。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后申东城认为,以往很多作品比较重视历史文化名人和名城的书写,但对真正保留深厚文化的乡村关注度并不高,《龙门乡村》让更多人了解龙门乡村,助力振兴乡村文旅事业。

  乡土读物

  提升国家和时代在群众心中的可视程度

  《龙门乡村》不仅是一份专刊,更是一份面向民众的乡土读物。

  为了让更多读者第一时间和《龙门乡村》“见面”,专刊不仅有针对性地推送到每期见报的两个村落,派发至村委会和每户村民家中,还随同《惠州日报》发行至有关市直机关单位、龙门县副科级以上县直单位和各乡镇(街道)以及相关公共文化场所,甚至发行至龙门各中小学校作为课外读物。

  《龙门乡村》进入校园后,在师生中产生了热烈反响。“通过阅读这份专刊,深入了解家乡的典型人物和历史文化之后,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倍增。”麻榨中学校长郑志强说,该校计划通过《龙门乡村》等乡土读物,以当地人物事迹为基础打造校园文化,传承当地优秀品质,增强孩子们的故乡情缘。

  龙门中学初中部校长廖机容也认为,《龙门乡村》记录了当地优秀且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了孩子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包国滔表示,从表面上看,专刊展示的是地方和乡村,实际上是国家和时代的许多元素在地方和乡村的体现。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乡愁情结和乡土气息,让国家和时代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内化达到可视的程度。

  文化工程

  开辟地域文化研究新领域

  “《龙门乡村》中既有历史积淀深厚的古村落,也有勃然兴起的新农村,每个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熔铸其中,精彩纷呈。”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雪表示,《龙门乡村》写的不仅是乡村,还是龙门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龙门乡村》抢救性记录了龙门特色的文化习俗,让龙门人更了解龙门文化。”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唐广祥说。

  “这份结合文史编写的‘村史’,不仅留下了尘封的先民故事,保存了龙门的城市记忆,更为日后研究龙门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龙门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丽通表示,《龙门乡村》挖掘龙门深厚的乡村文化价值,全方位展现龙门新农村新风貌,弘扬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龙门将继续与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办好《龙门乡村》,为龙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居高地、珠三角高端产业承接基地和惠州北部市域高品质城市凝聚奋进力量。

  申东城表示,惠州“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龙门乡村》与这一精神不谋而合,开辟了惠州地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期待主创团队在未来几年能将180个龙门乡村全部展现给世人,这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卢泓宇 侯县军

《龙门乡村》 码上“见面”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