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的革命史:大派洲头忆叶剑英元帅

[报料热线] 2831000

  麻榨河为增江麻榨段,有“十里水湾”的美誉,江水湛蓝,两岸竹林茂密。麻榨河全长约10公里,河宽约100米,水深三四米。上游河道窄深,河槽迂回曲折,水流湍急;下游河面开阔平坦,河水流速减缓,水面清平如镜,倒映两岸旖旎风光,一如十里长卷,河中鱼类资源丰富。

  江中有大派洲,如增江上的一颗宝石,十分美丽。大派洲也是白鹤等鸟类栖息的天堂,大派洲河段上时有鸥鹭翔集。若是清晨,山霭空濛,渔民楫舟而来,欸乃一声,烟岚俱碧。白鹤鸥鹭在一泓碧水之上如飞雪点点,觅食嬉戏,时而栖落在夹岸翠竹之间,十分灵动。待到日落,云霞若炽,倦鸟归林,渔歌唱晚,只留一道夕照铺陈水面,也令人流连忘返。

  大派洲岛是增江河中的一个冲积岛,总面积约150亩。这座小岛虽然在地图上难觅其影,但却在龙门的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它曾是叶剑英元帅与革命前辈张民达烈士进行革命活动,开辟后勤补给基地的地方。他们居住的“南庐”至今还留在岛上。

“南庐”掩映在荔枝林之中,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大派洲四面环水,过去通往此处只能乘舟。1925年,东征间隙,国民革命军师长张民达和时任国民革命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的叶剑英,在警卫连连长廖雪安(麻榨镇东埔村人)、军需处处长廖球(麻榨镇东埔村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麻榨镇东埔村。当发现四面环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大派洲时,张民达和叶剑英将该岛建为国民革命军后勤补给基地,并在岛内修建了一栋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南庐”。

  “南庐”坐北向南,高两层,面阔12米,进深9米,占地面积约108平方米。为更好地掩护这一后勤补给革命基地,张民达、叶剑英将仙岛后勤补给基地取名为“仙岛公司”,叶剑英还亲自在楼房门额上书写了“南庐”二字。

  大派洲后勤补给基地建成后不久,张民达和叶剑英率领部队继续作战,该后勤补给基地则交由廖球管理,其收入全部汇入组织,用作革命经费。后来,在击败陈炯明后休整期间,张民达、叶剑英二人还骑马回岛视察基地生产情况,并在“南庐”小住了一段时间,并以“南庐”当据点,发动群众,宣传革命。

  在革命思想影响下,麻榨镇全镇人民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抗战时期就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共产党员并开展武装斗争,不得不说,叶剑英的眼光是独到而犀利的,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派洲还成为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打击日伪军水上作战的重要战场,为增(城)龙(门)从(化)博(罗)的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的武装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麻榨镇及东埔村被省市确认为革命老区。“南庐”如今成为龙门县重要的革命遗址。

  2005年11月11日,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大派洲仍保留当年叶帅曾用过的进口虎脚铁架床、能伸缩调节光暗的手电筒及一面铜镜等历史文物。

  “南庐”前面的草地上,是叶剑英当年带领部队亲手所植的荔枝林,还有100多株。荔枝是岭南佳果,可谓是岭南的水果名片。说起荔枝,出名的无外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或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但对于东埔村民而言,荔枝是童年记忆的树,就算是村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提起,也说打记事起便对这片荔枝林心生敬意,却又倍感亲切。也许是革命的沃土令其亭亭如盖,枝繁叶茂。待到初夏至仲夏成熟的季节,一林红荔映着一面红旗,像是朝霞,像是火焰,像是热情,更像是爱国的一片丹心。

  荔枝林之中,还有一株树龄130多年的银莲树。当地村民都称之为“人面子”,因其果核的天然形态酷似人脸而得名。这棵人面子树长着巨大的板根,枝繁叶茂,树身需得数人合抱,阳光从郁郁葱葱的枝叶间洒落。在过去,这种树的果实榨出的油脂是重要的润滑油,能用于各类武器的养护,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这棵参天巨树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像是一位饱经风霜洞察世事的老人,历经跌宕后更显从容。而今,盛世承平,大派洲显得安静而祥和,偶有飞鸟在枝桠间啁啾,飞还往复,自由自在。

分享到:
编辑: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