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凌角塘村:廖氏先祖曾官拜太尉 廖公祠恢弘大气

[报料热线] 2831000

  乡村名片

  凌角塘村

  凌角塘村位于龙田镇西北部,东连龙城白楼村,南邻龙城王坪村,西至龙城城西村,北接龙田江冚和邬村,总面积525公顷,村承包耕地面积354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01亩,鱼塘面积285亩,林地约1937亩,下辖大布一、大布二、大布三、油榨、下首、枧头、上首、江岭、元贝、王坭湖、下围、红门楼12个村民小组,约852户、3000余人。

  凌角塘村全村90%以上的农田、农业、耕地都以龙平渠为主要灌溉水源,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年桔等。2020年8月,凌角塘凭借丝苗米产业入选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凌角塘,昔日资料称“菱角塘”。廖姓开基于此时,因围前大水塘中菱角而闻名,古时称菱角寨,后称菱角塘。

  廖姓为龙门大族,从宋代至清代有“廖半县”之称。宋宝庆元年(1225)乙酋科举人、江西赣州宁都人廖坚任增城县令,1234年任满后定居西林都(明弘治九年龙门设县后,西林属龙门),为龙门廖氏始祖。廖坚三子廖荣开基凌角塘。从廖荣孙子、南宋太尉廖金凤开始,龙门廖氏勃然兴发,人文蔚起,科甲连登,成为一方望族。龙门廖氏历代子孙,克绍箕裘,踵武赓续,深度参与龙门社会发展进程,在龙门史书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 

廖金凤墓地位于远处的山脉。

  始祖廖坚

  江西才子任增城县令

  发源于韶关新丰七星岭的增江,流经广州从化东北部后,转入龙门县西北部,穿越天堂山水库和龙门县城后,再折向南流,途经龙华、沙迳、麻榨等地,在增城官海口汇入东江、奔向珠江口。清澈奔流的增江,为增城、龙门两地的界河,为两地人民的母亲河,滋养着两地的人文,留下无数动人的风物传说。

  在增江地域文明中,廖姓的出现,可谓一场美丽的邂逅。龙门廖姓,来自江西赣州。据龙门廖氏谱牒资料显示,广之增城平康西林有着姓廖坚,其先江西赣州宁都人,乃光禄大夫明朗公之长子,号长房,由明经登第,宋宝庆元年(1225)乙酋科举人,中举后自江西赣州宁都来任增城县令。

  当时,龙门尚未设县,属地大部分属于增城。廖坚在增城治事九载,为官廉明,克勤公务,深得民心。历任满最,廖坚见西林民俗醇美、山水清胜,遂解印落籍西林,留家丫髻山前迳口村居住。

  迳口村地处龙门县城西北部郊区,距离县城约4公里。对龙门廖氏的发祥地,廖坚当时没有做过多的规划。2001年版《广东廖氏坚公族谱》记载,1234年,廖坚落籍迳口村,又名高山围,此地环境相当恶劣,山猪猛虎甚多,廖坚在此居住只是权宜之计,故未建任何祠堂,亦未置任何田产。

  廖坚生三子,为廖宽、廖职、廖荣。自廖坚逝世后,三兄弟遵父遗嘱,由迳口村散居各地,其中,廖宽迁江冚,廖职回江西原籍,廖荣迁凌角塘。

  廖坚三子中,幼子廖荣最有出息,《广东廖氏坚公族谱》称其为“皇封武烈将军,累赠光禄大夫”,致仕还乡后,从迳口迁凌角塘,于晚年卜建凌角塘并建两栋祠堂。得益于廖荣对家族记忆的传承,龙门廖氏有了第一间祠堂。

  宋末太尉

  科举进士屡立军功

  当龙门廖氏进入凌角塘时,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之际。在朝廷危难之际,廖荣的子孙也开始了奔走军中的生涯,廖荣的单子廖大九为“进义校尉”、赠“武烈将军”,廖大九生独子廖金凤,以军功显赫闻名,为龙门廖氏最为簪缨显达者。

  龙门廖氏名人中,以廖金凤名气最大,官阶最高。南宋末年,廖金凤以军功被封为太尉、银青光禄大夫,官居正二品。据明嘉靖《增城县志》记载,廖金凤,字叔祥,生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卒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母何氏怀孕时因夜梦彩凤入怀,以为吉祥之兆,遂以“金凤”为其名。据龙门廖氏谱牒资料显示,廖金凤之父廖大九在朝为御前进义校尉、谏议大夫,廖金凤出生于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童年时,廖金凤已异于常人,有神童之称,待年纪稍长,即投身科举,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高中进士。

  巧合的是,廖金凤进入仕途后的第一份官差是回到家乡增城任县尹,像他的曾祖父廖坚一样,廖金凤在增城任职七年,颇有惠政,“民德之不忘”。因躬逢乱世,廖金凤比他的曾祖父更有作为。

  南宋咸淳二年(1266),元军大举出兵进犯南宋。宋度宗下诏各地忠义之士勤王,廖金凤当即响应,沿途招兵买马,军队扩充到数万人。到达临安后,廖金凤与其他勤王将领诸如张世杰、文天祥等,向元兵发起进攻。元兵进入福建,廖金凤镇守岭南第一关——梅关。元军势如破竹,南宋大厦将倾,廖金凤率领梅关大军加入了崖山保卫战。

  在保卫南宋王朝的过程中,廖金凤立下了令人瞩目的军功,史志中有“屡建伟绩,优命太尉,阶银青光禄大夫,赏赉宠渥,复诏褒论”的记载。 

广东廖氏坚公族谱。

  金凤一脉

  跨过增江建立基业

  南宋灭亡后,廖金凤回到西林故里,宋亡不食元粟,以遗民自居,“娱情山水,于世事一不挂口”。在廖金凤晚年,扩建凌角塘围,增建一栋太尉祠堂(后人称之为太尉厅)。

  据传元朝底定天下后,元帝下诏让地方举荐有才学的人,廖金凤在举荐之列。朝廷派使者来聘,廖金凤以《拒使臣诗》辞谢:“忠君报国男儿志,谁肯为臣事两朝?天命已归覆舟日,臣求尺土卧西林”。

  龙门廖氏,自廖金凤的经营,开始开枝散叶。廖金凤一生有妻妾四人,共生下五子二女,其长子廖心月,任增城县尉,次子廖心鉴,任英德州浛洸县主簿,三子廖剩甫,任江西瑞州路同知,五子廖贵甫任广西巡检,五个儿子中,除了四子廖仁甫以隐操自高、未入仕途,其余四子都有一官半职。

  廖金凤逝世后,族人将其安葬在凌角塘丫髻山脉的白坟山,他的灵牌进入乡贤祠。

  廖金凤五子及其后代,分散多处,高明(今龙门地派)、永汉飞鹅地、沙迳功武(今属于龙门龙华)、铁岗黄岭、增城北门等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迁徙,无疑是三子廖剩甫迁居增江中游、沙迳功武村,它造就了龙门廖氏继廖金凤之后的另一个发展高峰。其宗支繁衍,文学武功,功显纷纷。廖氏后人在族谱中称,“由兹而下,瓜瓞绵绵,芝兰竞秀,其势不可以料量,岂非太尉积德留芳,能致于是耶?”对廖金凤一脉给予极高评价。

  廖金凤故里凌角塘,主要在其曾孙廖伯璤的经营下,开始大发展。廖氏谍谱记载,廖心鉴次子廖达甫生六子,六子成家后各自分居,唯廖伯璤留居凌角塘。不几年,廖伯璤开创家业,拥有良田数百亩,山林数万顷,据说县城太平门一带均有其地产,成为当时西林都之首富。廖伯璤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筑县城城墙、建县城廖氏宗祠、关帝庙等。

  太尉古墓

  惠州保存最好的宋代名人墓

  廖金凤墓藏在丫髻山山腰里,数百年来,它静静远眺着不远处的龙门县。这座距今700余年的古墓仍然保存完整,为惠州境内保存最好的宋代名人墓,跻身省级文保单位。

  廖金凤墓始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仍保留宋墓的典型特征,占地面积80平方米,由墓堂、祭堂、拜堂三级组成,墓屋用花岗石、青砖筑砌, 屋顶两端置兽吻,背墙正中又置宝珠。墓屋中镶嵌墓碑,正中阴刻“宋太尉银青光禄大夫廖公墓”,左刻廖金凤的生卒年月,右刻明代后裔重修立石之日。祭堂左右的砖墙里原嵌有可能是墓志铭的碑刻,已不知所踪。

  廖金凤墓称不上豪华,却给人以洗尽铅华的感觉。祭堂台基上有狮、马、羊、鼠等浮雕图案,墓堂山手更有卷云浮雕,一派古朴之风。

  实际上,廖金凤逝世后,让人们最为触动的并不是他的官阶,而是他“宋亡不食元粟”的遗民气节。廖金凤的高洁让后人敬仰不已。民国时期的东莞大儒陈伯陶在《增城县志》序中写道,“宋之亡也,吾粤士夫不食元粟,惟(东)莞与增(城)为多。……增则如陈希声侍郎大震、廖叔祥太尉金凤、李叔膺县尹肖龙,皆首阳高蹈,大节懔然。”“首阳”,是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地方,意味着不臣新朝,历代文人均以“首阳”来歌颂遗民的凛凛大节。

  纵观廖金凤传奇的一生,明初岭南文学家陈琏有一句颇为中肯:“(廖金凤)职居藩镇,必能大摅所蕴,以树勋业纪于汗青,奈何出遭叔季之世,弗究所施,惜哉!” 陈琏认为,廖金凤官居一方军事长官,原本可以施展拳脚,却可惜生不逢时。

  龙门历史上,一些风云际会者,以勋业自见、廉耻相高,但往往时穷见节,廖金凤是其中的一个标杆。易代之际,他未能树大勋业,但却在精神领域,为其后裔,为龙门大地,树起一片荫翳,让更多的人鸣声上下、来去自由。 

 

凌角塘伯璤廖公祠恢弘大气、古韵犹存。

  廖公祠

  “廖半县”的家族记忆

  凌角塘廖公祠,是龙门廖氏的第一间祠堂,其结构和形态,展现出丰富的历史信息,生动阐释龙门乡土文化的魅力,入选龙门县十大“最美宗祠”。

  南宋末年,廖坚三子廖荣致仕还乡,开基凌角塘并建祠堂。元初,廖金凤晚年,扩建凌角塘围,增建一栋太尉祠堂(后人称之为太尉厅),后世不断修葺与加建。

  今天的廖公祠,重修于嘉庆庚辰年(1820)仲夏谷旦,1999年再次重修,占地约500平方米,为四进三天井五开间布局,其建筑形制为悬山顶、青砖墙、人字风火墙、灰瓦覆盖、滴水剪边、龙船脊上有双龙戏珠塑像。祠堂门前的一座照壁阔7.44米,龙船脊,三合墙体,金黄琉璃瓦铺面。照壁前有一水塘,常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景象。

  一、二进为伯璤廖公祠,为纪念廖伯璤(廖金凤曾孙)而建,后两进为荣公祠,为纪念凌角塘开基始祖廖荣(廖金凤祖父)而建。伯璤廖公祠和荣公祠合称为廖公祠。

  廖公祠头门右前方竖有两块旗杆夹。头门面阔18.8米,明间面阔11.2米,设麻石三级台阶拾级而上,红砂岩墙基1.3米,前檐由两根红砂岩柱承重,柱上贴有楹联:籍落西林宅建菱塘绳绳继继凭先德,沙湾墨砚水潮石瓮化化生生本地灵,透露出家族繁衍密码。

  正门上方镶嵌有“伯璤廖公祠”阳刻石匾额,有楹联“乡贤门第、世彩家风”。头门前檐板、雀替、架梁上雕刻有花草纹饰,刻工精细,墙楣上的山水壁画,惟妙惟肖。

  一进的天井中间设青条石道直通二进金凤厅,厅堂由六根石柱承载架梁,后位两根石柱挂楹联“武威郡名源流远,太尉家声世泽长”,这是对廖金凤威名的高度凝练。

  二进通往三进的甬道由红砖砌墙,引导人们进入荣公祠。荣公祠门额有石刻“荣公祠”明文,门两侧有楹联“伯璤建居同纪念,万代裔孙拜祖堂”。

  来到四进后墙,能看到发墙中央挂有7幅廖氏祖先画像,设有神龛,摆放着廖氏族人列祖列宗之神位。

  廖公祠所在的凌角塘围,也颇具特色。村庄前方晒场上有一口古井,与村庄同建,圆形,井台由麻石围边,井栏用麻石打造,历经沧桑而清源不断。

  据龙门县方志办编撰的《龙门县宗祠精选集》记载,凌角塘围分上下首,伯璤廖公祠左侧是下首,出入门是接秀楼,是古时接送秀才举子应考上、下马和接新娘子下轿的地方;伯璤廖公祠右侧是上首,出入门叫屏封济,寄意深远。

  由于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凌角塘围村民先后迁居,形成大布、油榨、枧头、江岭、元贝、王坭湖、下围、王坪、新屋厦等村。老围逐渐空心化,其凝聚家族力量的核心,虽数百年岿然不动,却历久弥新。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