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狗、“尝新节”、稻田画……诗意蓝田 文化沃土

[报料热线] 2831000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蓝田日暖玉生烟”,民谚亦有云“诗题红叶,玉种蓝田。”蓝田一名,颇有诗意,可视若福田。 作为珠三角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族文化多彩绚丽,瑶族穴居遗址、久远神秘的瑶语、“峒主爷”谭公崇拜、瑶族少女“成年礼”舞火狗、瑶胞庆祝丰收节日尝新节、瑶族手艺织带仔……蓝田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保存下来的习俗及风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在粤港澳大湾区独树一帜,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和文旅资源。 

蓝田瑶族风情旅游区内壮观的稻田画。

   蓝田瑶风

  瑶民迁徙而来,因种植蓼蓝草而得名

  蓝田有龙门县“北大门”之称,为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双圈”交汇范围内,一个半小时车程可至繁华城市。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3%,山清水秀,满眼苍翠,拥有蓝田林场、寒山林场等自然生态保护区,让人觉得这是天赐宝地。 

  蓝田瑶族乡于1987年1月成立,是个年轻的乡镇,不过,其文化又指向历史深处。在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双圈”围拢下,瑶民及瑶族文化坚韧发展、薪火相传,为岭南包容性格写下生动脚注。

  相传很久以前,蓝田先民种火棉苎麻,纺纱织布,还利用蓼蓝草榨取的蓝靛来染衣料。由于当时过着游猎的生活,为采蓝方便,先民把蓼蓝从山上移植到田里栽种,到处都种有蓼蓝,一片蓝色,人们遂称该地为“蓝田”。

  蓝田瑶族是怎么来到这片美丽的地方的?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撰写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关于“瑶”的来历变迁认为,隋唐以来,“荆蛮”南下,至两宋,广东瑶族以西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已极其辽阔。“广东十郡,惟雷、琼距海,余皆多山,瑶壮峒僚丛焉”(清康熙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其时,岭南大地,已经是“无山不有瑶”。

  粤中增城、龙门诸地,山峦众多,历史上,瑶、壮、畲、汉族或犬牙交错、集散无常,或驰骋交融、生息出没。“瑶刀耕火种,自新会、香山、龙门,迄阳山、连山皆有之”(明戴璟《广东通志》)。

  按照蓝田瑶民的记忆,他们的先祖是在明朝以前从粤北的瑶寨南迁而来的,这与岭南瑶族的发展脉络是吻合的。

  客籍初期,蓝田瑶民傍山挖窑而居、或半穴居,自称“山仔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在整个蓝田瑶族乡发现了200多个瑶洞遗址,在寒山、上围、双厦、谭家湾、杨屋一带,向阳近水的山边,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马蹄形瑶洞,见证着瑶族“由山腰、山顶间流迁,而向低坳、近水处定居过渡”的历史。

  考查史料,有“山瑶穴居野处,虽有屋以庇风雨,不过剪茅叉术而已”(宋朱辅《溪蛮丛笑》),以及“生瑶即山瑶,皆居于岩峒之中,不与华通”(张其盷《中国民族志》),蓝田瑶族穴居文化跟史籍所记完全吻合。

  今年1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9处),蓝田瑶族穴居遗址名列其中。当地称其为猪炮兜瑶族穴居遗址,有两个瑶洞,一小一大,小的仅高1米多,大的则高约两米,呈椭圆形,洞后壁顶部共有3个圆孔,是用来排气的孔道。

  早在1987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专家就曾到蓝田考察瑶民生活穴居遗址,确定为明代建造。这与当地瑶民口耳相传的明代来到蓝田的记忆又吻合了。

  文化遗存

  崇拜“峒主爷”,乐过“尝新节”

  蓝田瑶族的习俗,很多与信仰有关。当地信仰中最昌盛、持久的是对盘瓠(即犬)和“峒主爷”的崇拜。盘瓠崇拜,即舞火狗,来自民族图腾;而“峒主爷”崇拜,则是对本土英雄的崇敬。

  相传明弘治年间,当地瑶族不堪阶级、民族压迫,跟邻县壮、汉各族劳动人民联合扯旗起义,在瑶族首领谭观福率领下,在蓝田寒山一带跟明兵作殊死斗争。相传谭观福身高丈二,胸围八尺,胆识过人,力量超众,他带领义军英勇作战,屡建奇功,严重动摇了明皇朝在当地的统治。后不幸起义失败,谭观福阵亡。瑶民为纪念这位英雄,将其神化,在石马山脚设庙祭祀,尊为“谭仙公”,世代供奉。

  清屈大均《龙门健儿行》称:“龙门健儿身手强,棉木为枪三丈长。”赞誉包括蓝田瑶民在内的反清复明将士。不仅在反清复明中,后代瑶民秉承先辈忠义精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都表现英勇。

  原始的“万物有灵”崇拜在蓝田亦有残迹。清咸丰《龙门县志》有载,“稻熟,则先荐新于祖考,然后请亲友尝新。”尝新,在很多地方都灭迹了,但在蓝田还能找到,成为瑶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早谷成熟,开镰收割,蓝田瑶胞会尝食新米、瓜果、菜蔬,预祝丰收,是为“尝新节”。

  当天,由当地各姓族长选定吉时贴出告示,要求全峒一起过节。节日要焚香祭拜“峒主爷”、“土地公”等。午饭后,村人都相聚在阴凉处闲聊或嬉闹,不准回屋上床休息,否则会在农忙期间伤痛患病。

  蓝田瑶族因与其他民族频繁接触,在民间节日上,既保存了本民族的传统,又吸取了其他民族的节日形式。瑶族同胞过“尝新节”,品尝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喜庆丰收,同时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尊崇和祭拜之情。

  在中国古代,“尝”是一种祭礼,即在秋收时节祭天帝和社稷的礼数。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美食传统的国家。人们通过品尝食品,体验农业文明,其中“美味”是关键,特别是季节食品。

  蓝田瑶族乡“尝新节”,已于2019年4月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它类似今天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古朴深厚的丰收文化底蕴,是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缩影,对研究农耕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舞火狗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代前来,600余年繁衍生息。今天的蓝田瑶胞在风俗、生活习惯、服饰、婚丧、传统节日、方言和信仰等方面都反映出瑶族的特征,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密码,如“舞火狗”“男女对歌”“不落夫家”“月月有节”,崇拜“峒主爷”的“接亚公”活动和“招兵”仪式,心灵手巧的织带仔等,多彩瑶族文化在此交辉。 

蓝田舞火狗。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火狗仔,舂到乜嘢糍?舂到黄姜芋仔糍。畀点来食呀,屋里家婆数过既。火狗仔,火狗公,捉红虫,捉白虫,过年种菜满冬冬……”一曲用方言反复吟唱的民谣《舞火狗》,古朴独特,每年中秋之夜,在瑶乡大地响起。

  舞火狗的过程是这样的:穿着瑶族服装的一群少女齐聚村祠堂门前的空地,由村中老一辈“有福气”的妇女在她们的腰部和手臂用山藤捆上黄姜叶,再给她们戴上竹笠并插满点燃的香火,把她们装扮成“火狗”。随着歌谣响起,古老的舞火狗开始,少女们首先到祠堂叩拜先祖,祈求风调雨顺,接着在晒谷场围成一圈,双手向前靠拢跳起火狗舞,唱响瑶家歌谣。然后,她们穿街过巷,到村中厨灶前舞拜,又绕菜园一圈,每到一地都唱着古老的瑶家歌谣。最后,少女们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摘下,统统扔到河里,象征祛除邪气,宣示成年。此时,对岸的男青年便开始与少女们对歌,在歌声中搜寻爱情信号。

  舞火狗源于当地瑶族神秘的图腾信仰。相传,瑶民先祖靠狗奶养大,为了永远记住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即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亦可谓少女的成人礼。蓝田瑶族少女长到16岁,就要举行成人礼,一年一次,举办到18岁,宣示成年。

  有专家考究认为,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舞火狗是我国唯一以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相结合的民间祭祀形式。2006年,舞火狗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无疑,舞火狗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吸引力很强。中秋之夜的舞火狗活动,使得蓝田成为珠三角游客中秋之游的一个打卡点。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俊华教授考察蓝田舞火狗后表示,舞火狗是蓝田人的遗产,也是广东人的遗产,将来可能成为中国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遗产。

   “北斗七星”

  建设生态旅游康养小镇

  每年的舞火狗引人入胜,蓝田瑶族风情园一度风迷珠三角。经过多年的发展,蓝田瑶族乡已经发展成为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特别是近年来,蓝田瑶族乡坚持“以农为核、文旅共兴”的原则,通过富硒水稻、经济林果、林下作物、观赏花卉等农业产业发展,营造农林景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同时,深入挖掘瑶族文化、民俗文化及耕育文化,通过旅游发展和展示,强化蓝田瑶族乡特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建设山水文共兴的生态旅游康养小镇。

  蓝田瑶族乡党委书记刘业丰介绍,蓝田将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做大做强舞火狗等民俗特色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不断拓展少数民族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的内涵,探索将传统村落向外界敞开,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市场接轨,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和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农旅”融合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经过细致调研和精心规划,蓝田立足全乡7个行政村的村情特点、优势机遇和发展方向,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发展路径,全面构建以“茶、泉、农、游、文、景、药”为主的“北斗七星”发展布局,为蓝田瑶族乡文旅兴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北斗七星”的基础上,蓝田提出将依托“一圈一区一带”规划,打造发展“太阳”,助力蓝田旅游发展。“一圈”即打造瑶族文化圈,围绕瑶族风情园,构建新星村、蓝田村、红星村片区传统瑶族风情文化圈,打造文化街,建设游乐谷,激活夜经济,造文旅融合发展“太阳”;“一区”即依托上东、到流村连片建设以瑶药浴为特色的温泉康养区,推动上东佳兆业田园综合体、到流麻份温泉公园项目尽快落地建设,造高端康养发展“太阳”;“一带”即依托蓝田林场片区绿色发展带,加快推动蓝田瑶乡森林小镇项目、瑶香谷康养文旅温泉旅游度假区等落地建设,造绿色发展“太阳”。依靠这几个高端、拉动性大、辐射力强的发展“太阳”,全面点亮“北斗七星”,形成“1.1.1+7”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快蓝田高质量发展步伐。

  ◆延伸阅读

  “龙门古八景”之一 石马山听“童子读书”

  “龙门……万山之聚也,其北一支为上建、石马。”“十八堡地较广,有唐魏风,上建、高明、铁岗多土著,俗虽朴野尤推淳。”清代龙门县地方志所说的“上建”,是今天的蓝田,石马山乃自古龙门名胜之一,古代“龙门八景”之一“童子读书”即位于此地。 

蓝田童子读书石。

  9月,是学子入学的季节,校园历尽夏季的蛰伏,又响起朗朗书声。蓝田石马山下,有蓝田民族中学、蓝田中心小学两所学校,背靠童子读书石,多年来,校园内的读书声与“童子读书”风景相融,成为当地名胜。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童子读书石大有来头。

  早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修志者在《龙门县志》记述到,“龙门当五县(从化、增城、长宁、河源、博罗)之中,万山之聚也,其北一支为上建石马山,石马山冠出诸山,诸山罗列似儿孙,下傍有五石名童子读书石,石台石磴双榕蟠盖。”并将童子读书与七星映斗、丫髻凌云、祝圣昙花、禾仓瀑布、仙岩夜月、虎跳晴潭、仙女摩空列为“龙门八景”,影响至今。

  童子读书石位于蓝田石马山旁,五石胪列,如五童子,石台石磴森列平敞,天然而成,两棵大榕树荫其上。相传每风晨月夕,空寂之处,宛然闻读书之声。

  在蓝田,流传着杨梅塘落第的林伍联在童子读书石“听”到有关科举作文题目的讲解后中试登科的传说。“石山之下石书房,石凳石台石讲堂;石作先生居上位,石为童子坐依旁;石山远有书声响,石里光阴汝意怆,石马将来成甲第,石禅拜出状元郎。”这首歌谣在蓝田民间广为流传,历代不少读书人参加考试前,都到此游览或瞻仰童子读书石,祈求好兆头。

  历代文人骚客,对童子读书石亦有题咏。清初湖北文人向古《童子读书诗》云:“古树阴盘万壑风,离离几案列朦胧;灵心不露顽如石,岁老犹传齿尚童;廿一史编兴废外,十三经讲异同中;松鸣何处茶铛熟,坐看斜低晚照红。”

  来自龙门的诗人廖蔚文诗云:“歌成五子献王谟,抱向名山结草庐;年与项耳同伯仲,从道羸孔论师徒;书藏今古千秋事,人纪乾坤万代儒;明月至今犹照读,流风入树似咿唔。”龙门籍诗人戴恒英也有诗云:“借问谁家四五童,排行屹立自从容;石台石磴供书案,榕树榕荫障碧空;年岁不随天地老,道心惟与圣贤同;潭映尘世浮沉事,撇却闲愁只用功。”均写得饶有趣味,劝解读书人要惜取光阴,努力读书。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