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融深行动方案35条之创新突破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惠州如何发力?《行动方案》明确了惠州任务,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借鉴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先进城市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 科研创新
参与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谋划建设河桥科教资源集聚区
摘要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大创新平台,联合澳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中医药实验室。
解读
“我们要以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为中心,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市科技局局长黄育勋介绍,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正在加快建设,已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规划。东江实验室潼湖园区已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实验室总部区工程建设也正加紧推进,实验室机制体制逐步完善,引进了12个高端科研团队共400多名科研人员,目前已有5个科研团队约70人入驻东江实验室潼湖园区,科研攻关工作全面展开。
黄育勋指出,我市将以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为依托,对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协同发展区南沙科学城,谋划建设以科研、教育为主导的河桥科教资源集聚区,力争作为协同发展区一并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离子微孔膜创新研究院、哈工大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建绿色能源新材料研究院,打造高水平石化产业创新基地。
依托大科学装置项目,惠州将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与广深港澳合作开展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核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清洁高效核电技术、重离子治癌、辐照检测等领域应用研究。
关键词 能源科技
开展能源创新项目研究,打造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摘要
《行动方案》提出,推进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建设,高水平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惠州绿色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加强与广深港澳开展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合作,努力打造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解读
“稔平半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项目建设是三大抓手。”市发改局副局长黄俊堂介绍,惠州将推进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建设。
目前,《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印发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稔平半岛定位为能源科技岛、生命健康岛、高端旅游岛、生态宜居岛,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港澳地区宜创宜业宜游宜居后花园。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新基建”。我市正加快两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同步推进高能量密度研究平台及同位素研发平台建设,规划建设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DEEF)等科学装置项目,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打造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际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局长黄育勋介绍,我市还集中资源加快东江实验室建设,以开展先进核能与核技术、石化能源、多能互补及新型储能领域研究及应用。重点推动引进入驻的12个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推动超导加速器、离子膜等一批高科技成果落地,争取“十四五”期间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以东江实验室科研任务为引导,力促南方电网、中广核等研究分院带成果、成建制落户惠州。
加快将重点科教资源向惠州学院河桥片区集聚,包括两装置总部区、省实验室总部区,以及南方电网研究院、中广核研究院等,打造成为科教资源集聚区;推动核孔膜创新研究院、哈工大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建设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中科院过程所、南方电网科研院、中广核研究院在惠州建设研究分院,推动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建设。
关键词 创新资源
加强科技孵化和培育,建设创新资源产业化集聚地
摘要
《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在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异地孵化器,鼓励支持广州、深圳孵化器运营管理公司来惠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大湾区科技企业在惠设立研发基地。健全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评价体系,鼓励广州、深圳风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惠州企业。
解读
大湾区正全面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对惠州而言,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必须把握好的重大发展机遇。”黄育勋认为,我市要主动承接深圳、广州科技创新资源外溢,推动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在深圳设立异地孵化器,通过异地选苗、两地共育、惠州成长的模式,挖掘一批快速发展的科技型企业来惠落地,打造成为广深优势创新资源引入惠州的节点平台。同时,更加积极链接高端创新资源,主动参与产业链分工,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关系,着力推进惠州现有产业与深圳、广州、东莞的接轨合作或错位发展,探索实施第二研发总部计划,引导在惠的深圳企业提升惠州研发中心能级,打造第二乃至首席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
如何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是大湾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基地的关键。黄育勋介绍,惠州提出大湾区金融服务“同城化”,吸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惠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风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我市企业;鼓励大湾区高层次人才通过柔性流动,参与惠州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产业培育和管理咨询,推进高层次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效结合;构建“1+1+N”(1个会、1张网、N场对接会)的新模式,推进“科交会”紧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针对工业互联网、PCB、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细分行业开展专业产学研对接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冯丽均 特约通讯员钟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