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浩气壮山河 慨当以慷建新猷——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报料热线] 2831000

   6月28日,《惠州日报》头版和二版刊发雄文《东江浩气壮山河 慨当以慷建新猷——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回顾惠州人民在党领导下的100年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全市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敢打“第一枪”的精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伟大故事”中的惠州版“春天的故事”。(全文约10000字)

  绝笔——壮怀激烈,甘以热血化甘霖

  青春——雄姿英发,满城都是木棉花

  血脉——感恩人民,一寸山河一寸红

  雄郡——广东革命史,重心在惠州

  先锋——城市风骨,惠州人敢打“第一枪”

  画卷——百年梦圆,盛世如你所愿

  征程——“双区”驱动,续写“春天的故事”

惠州历史文化地标之一——朝京门。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

  1921~2021年,改写中华民族发展史,改写人类发展史的伟大时间。

  这百年时间,属于世界的东方,属于世界东方的一个伟大政党,属于世界东方的一个伟大政党和他所带领的伟大人民,属于他们书写的“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东江百年潮,奔涌逐浪高。它见证着、记录着“伟大故事”中的“惠州故事”,鼓荡着英雄的惠州儿女书写“惠州故事”的热血和激情。

  首都北京。中央档案馆,珍藏着一份特殊而珍贵的入党申请书——

  “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这是1946年3月5日,叶挺将军在走出国民党监狱后的第10个小时挥笔写下的。

  寥寥数语背后,浓缩了叶挺将军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不懈追求的生命底色,透露出对党真挚深厚的革命感情,刻画出一个铁血忠魂的高大革命将领形象。

  叶挺,是惠州人民的杰出代表,是东江孕育的千千万万红色儿女中的一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18日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他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回首百年,我们不仅能看到时局变幻的激流险滩、惊涛骇浪,更能感受到党和人民勠力同心、矢志奋斗的磅礴之力。

  青山逶迤,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东江浩荡,英雄故里气象日新。

  红色,是惠州最鲜亮的城市底色,化为跨越奋进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叶挺将军纪念园。

(一)

绝笔——壮怀激烈,甘以热血化甘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翻阅厚重的东江红色文献,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先烈们血洒刑场前字字滚烫、句句千钧的“绝笔”。

  今天,享受着和平阳光的我们,很难想象那些革命先辈当年艰难困苦、黑暗压抑、非人折磨的牢狱生活。但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不屈服、不妥协,依然坚信心中的主义、伟大的真理,相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有些家书,一经写下,就是绝笔。

  “敬爱的父亲,您的养育之恩未报,儿竟去矣!但您不要过于悲伤,要相信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个人站起来,最后的胜利还是我们的!”

  这是蓝璇均烈士在牺牲前,忍着巨大伤痛给父亲写的一封家书。1929年5月,曾在惠东平山发动两次武装起义、在惠阳四大半围成立惠阳县苏维埃政府的蓝璇均,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杀害于广州。

  有些诗歌,一经吟出,就是绝笔。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1年1月,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在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扣押。长达5年暗无天日的牢狱之灾,并没有消磨他的初心。他以《囚歌》明志,给后人留下了精神丰碑。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31岁的澳头人胡展光烈士同样坚定而坦然。“泰山崩于前而不避,蜂蝎刺其骨而不顾!”这些掷地有声的铿锵之言,正是一个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有些嘱托,一经说出,就是绝笔。

  大革命失败后,粤东地区的斗争环境极端险恶,派往那里工作的同志,往往是去一个牺牲一个,被称为“不毛之地”。1928年秋,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博罗人李源义无反顾地只身前往。秋末,李源惨遭敌人秘密杀害,年仅24岁。

  出发前,李源对妻子说:“这次我要出发到艰苦的粤东地方去,你已经身怀六甲,不能随行。如果我不幸牺牲了,往后生下或男或女,辛苦你抚养他成长。请你教育孩子长大后为烈士报仇,为中国人民解放谋幸福!”

  有些文字,一经写下,就是绝笔。

  1940年4月,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一中队长李燮邦在惠州府城拱北桥头英勇就义。

  临刑前,他为自己写下墓碑“侠骨长存”,赴刑场前要了一支香烟,划火点着,幽默地说:“我要把光明带到阴间去。”

  面对死亡,李燮邦不仅没有悲观,还坚信革命必将成功。这种希望,就是一种信仰。共产党人信仰不灭,胜利一定会到来。

  先烈绝笔处,侠骨绕指柔;热血化甘霖,慷慨映初心。

  一封封、一处处“绝笔”,让我们抵近那风雨如晦、战火纷飞的年代,抵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魂;也让那些鲜活的生命、坚毅的品格渐渐清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厚重信仰和红色初心。

  红色东江见证:这信仰,这初心,足以生命相酬!

东江纵队纪念馆。

(二)

青春——雄姿英发,满城都是木棉花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好:“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回顾东江革命史,可见一代代青年英雄的身影奔跃在东江大地上。

  一个地方的尚武尚勇风气,并非短时间内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的纹刻下,经历代薪火相传之后方能形成。惠州乃“义军首举之都,历史所涵泳,其人皆雄武忠义之士”,历来不乏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之士。

  品读百年党史,不难发现惠州这座千百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浴血奋战、为之洒下青春热血的热土。

  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共有13名共产党员长眠于东江。淡水之役中,共产党员陈述践行了他所言“革命二字,宜以血写,不宜以墨写”的承诺,壮烈牺牲。勇夺惠州天险时,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敢死队是攻城部队的一把重锤。亲身经历这一战役的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赞叹道:“惠州要塞实际上是共产党人拿下的,他们的意志比攻不破的城墙还要坚硬。”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青春。青春最美好的印记,莫过于奋斗。奋斗最美好的归宿,莫过于家国。

  27岁的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率部东征。所到之处,他都不遗余力地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思想,播下革命种子。“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周恩来在惠州追悼东征军阵亡将士大会上的呼声,音犹在耳。

  28岁的叶剑英,参加两次东征,在龙门白芒坑击溃林虎叛军,驻防惠州,为东征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做出了贡献。

  22岁的陈赓,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进攻惠州城时,在炮火的掩护下挟竹梯率敢死队冲至城墙下,一面向城垣攀登,一面向城内投掷手榴弹。陈赓的左脚被敌军打伤,仍旧奋勇冲杀,和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城墙击溃敌军。

  26岁的彭湃,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他来到惠州高潭,宣传发动革命,着手组建农会,成立了中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

  28岁的阮啸仙,东征胜利后到惠州开展农民运动,指导成立惠阳县农民协会。在惠阳工作期间,他深入工农群众之中,进行系统的经济调查,对当时的广东农民运动起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26岁的徐向前,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收拢余部组建工农红军第四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1927年12月,红四师转战进入惠州龙门,在龙门进行了部队改编和休整,进一步推动了东江土地革命斗争向前发展。

  33岁的恽代英,到惠阳镇隆指导革命工作。以四大半围为根据地,组织发动第三次平山起义。此次起义虽未能如期展开,但是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革命力量和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50岁的叶挺,从1924年初次入党,到1946年重回党组织,经历20余年战斗、奋斗。他每一次面对个人荣辱甚至生死选择,都表现出极强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对同意叶挺入党的批复做过三次修改,并亲笔将抬头改成“亲爱的叶挺同志”,以示领袖嘉许之情。

  1946年4月8日,黑茶山旷世空难震惊世界,叶挺不幸遇难。收到噩耗的毛泽东悲痛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翻阅惠州抗日斗争史,我们看到东江纵队70多年前出击日寇获胜的捷报,时常以这两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作为标题。

  木棉花啊英雄花,红色木棉花,鲜艳如火焰,燃烧着英雄之热血,怒放着英雄之风采!

  红色东江见证:这奋斗,这热血,足以沃我中华!

东征时,周恩来曾登上飞鹅岭指挥战斗。

(三)

血脉——感恩人民,一寸山河一寸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回首百年,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到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铿锵誓言,党始终把自己的根扎在人民当中。回望百年征途,是人民哺育着人民的党成长壮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惠州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惠州的红色历史既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和敌人浴血奋战的斗争史,也是一部人民为了革命和建设可歌可泣的奉献史。

  1928年2月,东江革命委员会在海陆惠紫边区举行慰劳红军周活动。一连七天,高潭民众敲锣打鼓,挑着各种食品,抬着肥猪到中洞慰劳红军和伤病员。

  1930年10月,反动民团到高潭正尾乡搜捕共产党员和区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家属,农民江丙为保护时任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朱远平的妻子钟记清,让钟记清扮成自己的女儿,又叫儿子朱潭贵去引开敌人。朱潭贵不幸被民团抓住,押到海丰后被杀害。

  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惠州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仅惠东高潭就有2800名英雄儿女付出了生命,绝户的达400多户。

  高潭圩镇列宁街上的“红色商号”——“广隆号”主人林来荣,以做生意作为掩护,从事转移、隐藏红军和为红军筹备物资、传递情报等工作。至今,广东省和惠东博物馆还保留着当年革命同志和粤赣湘边纵队在“广隆号”领取有关物资的“借条”。

  龙门县永汉镇寮田村的廖李科是一名游击战士,新婚三日上战场,牺牲后妻子王冬喜继承夫志继续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博罗西埔村人马烈、阮群治夫妇一家将大部分房产贡献出来,开设惠民医院,积极救治游击队伤病员,并为游击队采购药品。

  ……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惠州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纷纷送郎闹革命,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东江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惠州人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为解决香港同胞严重缺水问题,惠州人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兴建东深供水工程。工程1965年完工后,香港彻底告别了缺水的历史。

  1979年,惠阳地区积极支持成立深圳特区,支持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全力帮助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当年拨款1361.5万元,将近年度财政预算收入的一半,为深圳特区起步解决资金问题。一批人才积极参与特区建设,成为筚路蓝缕的拓荒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骨肉相依、血脉相连。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发展和改革时期,追求进步、顾全大局始终是惠州人民的自觉行动,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一直是惠州人民的伟大品格。

  红色东江见证:这恩情,这品格,足以感天动地!

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四)

雄郡——广东革命史,重心在惠州

  广东革命史,半部在东江。东江革命史,重心在惠州。

  东江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就其时间存续而言,可谓贯穿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

  位于东南沿海的东江地区,因与沦为殖民地的香港、被迫首批开放的广州毗邻,东江人民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有着最早且深刻的切肤之痛。近代以来,为了反抗封建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从19世纪初反抗封建压迫的东江会党,到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的东江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尤其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庚子惠州三洲田起义,东江人民更是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五四”运动之后,东江有识青年彭湃、刘尔崧、阮啸仙、黄卓如等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四出找寻救国之道。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东江地区尤其是惠州成为广东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

  国民革命军东征胜利和周恩来主政东江,让革命的种子在东江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加快了中共东江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1927年春,东江地区的党员人数已达4000多人,占广东全省党员人数的一半,是大革命时期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东江革命无役不予,斗争始终,堪称是中国革命史的典型缩影。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东江人民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数万军队的进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国的第一批苏维埃政权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第一次创建工农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为中国革命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有两次武装起义与东江地区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1927年,南昌起义军余部、广州起义军余部先后到达惠州休整和改编。在中国革命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候,东江地区为革命保留了火种。

  1942年底香港沦陷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经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东江抗日游击队共同努力,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及家属800余人,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这批金子般的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既有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等著名民主人士,有乔冠华等新中国成立后部长级的政治精英,也有邹韬奋、范长江、茅盾、胡绳等将自己名字化身为中国最高奖项名称的行业翘楚。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场震古烁今的秘密大营救,影响和改写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新闻和统一战线的历史图谱。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7支华南抗日游击队中实力最强,对敌作战次数最多、战果最丰。当时整个广东7支队伍有2.8万人,对敌作战3000余次,其中东江纵队武装人数达到1.1万人,对敌作战1400余次,不愧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解放战争时期,在惠东安墩成立的粤赣湘边纵队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作战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00多人发展到3.8万多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不难发现这“三大法宝”中都有着特色鲜明的惠州元素:八大民主党派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皆与惠州息息相关;大革命失败后,东江是全国率先发起讨蒋武装起义的地区之一;东江农民运动和农民革命,不仅创造性地探索了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而且对于党如何在农村开展党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惠州,这座千百年来的岭东雄郡、近代以来的革命名城,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赴汤蹈火、勇敢战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迎来了黎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祖国强盛、人民幸福,也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色东江见证:这基因,这血脉,足以千秋鼎盛!

东湖旅店是“秘密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

(五)

先锋——城市风骨,惠州人敢打“第一枪”

  透过百年风云,“第一枪”,是堪当镌刻到惠州城雕上的三个大字。

  雄峙东江核心的惠州,自古以来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张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融入古城肌理。特别是进入近代,惠州人秉承“岭东雄郡”雄武基因,敢打“第一枪”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中尤为显著,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扬光大。

  风雨如晦时刻,三大历史关头,东江热血女儿冲锋在前,敢打革命“第一枪”,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一枪”,是震惊中外的觉醒。辛亥革命期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十次反清起义中有两次发生在惠州,分别为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其中三洲田起义打响的反清革命“第一枪”,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首次战争实践。

  ——“第一枪”,是刺破黑暗的曙光,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担任起义部队前敌总指挥的正是被毛泽东称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的惠州人叶挺。

  ——“第一枪”,是佑我中华的不屈。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登陆惠州大亚湾,入侵华南,惠州军民打响华南抗日“第一枪”,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东江纵队首先在惠阳成立。

  一枪先声,激荡惠州女儿的热血;百年峥嵘,绘就气吞山河的画卷。

  ——“南粤红棉”高恬波成为广东第一个女党员;惠州是广东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惠州成立中国最早的农会之一惠阳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诞生了全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发动了1927年夏季的“讨蒋”起义、秋收起义和1928年的年关暴动,在全国首先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揭开了东江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安墩成立,为解放华南立下首功。廖仲恺先生之子、时任新华社社长廖承志受命首发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揭开协商建国的序幕。

  “第一枪”,是革命加拼命的搏命先锋。新中国成立后,惠州人敢打“第一枪”的胆识和精神,演绎为建设发展拓荒牛、改革创新弄潮儿的干劲。

  ——从率先引进港资企业,到“惠州第一炮”建设“南方大港”(孙中山语)惠州港,到“授权经营”开国企改革全国先河;从世纪初成功投产中海壳牌这一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到2020年冲破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两国三地云开工建设最大外商独资化工项目埃克森美孚,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决心和底气……

  敢打“第一枪”,是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奋进明灯,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引领时代精神并不断开创时代新局面的政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特征。

  百年奋斗路,敢打“第一枪”——红色惠州,生动注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东江见证:这血性,这品格,足以顶天立地。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园。

(六)

画卷——百年梦圆,盛世如你所愿

  百年风雨兼程,从此换了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

  红色脉搏,在惠州这片热土上强劲跳动。惠州人的“第一枪”精神,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迸发新的创造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千年古城开始发生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余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人民秉承革命先辈不屈的意志,抢抓机遇,敢于争先,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续写全新传奇。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上世纪70年代末,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惠州喊出“办实业打基础”口号,迈开建设工业立市大步,并逐步以引进“三资”企业为重点,着力建立和发展外向型工业体系。

  1988年改地设市后,惠州工业立市步伐越迈越大,特别是迅速崛起的电子工业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涌现出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一大批本土龙头企业。

  2020年,惠州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产值超30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三,惠州成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精神的力量处处闪耀,落在地上便化为奇迹。

  1990年5月,大亚湾畔响起惠州改革开放“第一炮”,拉开了惠州港建设序幕,点燃了惠州人的“石化梦”。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大亚湾畔立下第一桩,宣告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正式落地。如今,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大亚湾石化区2019年、2020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列,向着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大步迈进。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从“办实业、打基础”,到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到大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从“外引内联、两头在外”“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到“内外并举”;从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到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惠州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三产比例从1978年的55.8∶20.8∶23.4到2020年的5.2:50.5:44.3,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给予惠州人民坚实而强大的信仰力量,激励着惠州儿女冲破险阻、闯关夺隘,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从1988年到2020年,惠州GDP由32.34亿元增至4221.79亿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告慰百年来所有曾在惠州大地留下革命足迹的先辈和英魂:

  全市“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脱贫攻坚大获全胜,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盛世如你所愿。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惠州没有辜负历史,没有辜负父老乡亲。这些或印刻在史册,或隐藏于记忆的巨大成就和荣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留下了惠州的成长足迹。

  “雄才怒展傲中华,天下功名未足夸。蔓草他年收拾净,江山栽遍自由花。”走在新长征路上,曾在惠州洒下革命种子的彭湃烈士的这首《咏志诗》不时回响在心头。

  今天,蔓草已净,江山皆花。此时此刻,我们愈加感恩革命先烈,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红色东江见证:这江山,这画卷,足以告慰先辈。

生机勃勃的惠州市区新貌。

(七)

征程——“双区”驱动,续写“春天的故事”

  百年奋斗,创造人间奇迹;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

  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到城市血脉,为惠州跨越发展、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丰厚的沃土。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惠州也由此锚定新的历史方位。

  今天,惠州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呈现出最好的发展态势。南海之滨、东江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大战略带来大机遇,新时代惠州秉持初心、矢志笃行。国家“双区”战略,明确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新定位,省委、省政府赋予惠州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新使命,广东部署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深圳都市圈,惠州全域“入圈”深圳。这为惠州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打开历史性窗口。

  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新时代惠州势头迅猛、后劲十足。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正威,“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省能源实验室以及大数据中心、TCL模组整机等一大批重量级引领型项目高歌猛进,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呼之欲出,全市“3+7”千亿级现代工业园区、“2+1”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发展。这将为惠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大交通打开大格局,新时代惠州呈现全面开放新姿态。贯通南北、畅达东西的“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加快建设,莞惠城际建成通车,赣深高铁即将开通,广汕高铁加快推进,半小时通达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轨道交通网正在形成;全市常住人口已突破600万,各类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惠州成为国内流入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之一,足证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历史的接力棒再次传递,我们对革命先辈和英魂的最好缅怀,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前进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为惠州人民谋取更大幸福。

  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正领航“中国号”巨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是中国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曙光在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梦想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奋进前行。

  如果以五年为一个时间节点,那么“十四五”时期是新征程扬帆启航的第一个五年,是惠州在新的起点上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速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关键五年。

  今天,欣逢伟大的新时代,每一个惠州人都当扬起理想信念之帆、划好奋斗实干之桨,昂首阔步迈进新征程,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共同绘就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壮美画卷,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更大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敢打“第一枪”的精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伟大故事”中的惠州版“春天的故事”。

  东江浩气壮山河,慨当以慷建新猷!

  600万人携起手,共同创造惠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执笔:蒋勤国 李朝荣 严艺超 白璐 侯县军 欧阳成)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