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龙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第一年。在建设大湾区“新大陆”的新语境下,龙门凝心聚力,接续奋斗,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为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龙门县高度重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并结合全县实际,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创新谋划了党史学习教育“5104”具体举措,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五个一百、十个一”活动,全力抓好开新局“四件大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深入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龙门凝心聚力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永汉镇低冚村是龙门县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学党史办实事
精心谋划“五个一百、十个一”活动
近半年来,党史学习教育如和风细雨,吹遍龙门大地,“润”入人心。为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把党的声音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耳畔,龙门县盘活各类红色资源,扎实抓好全县999个基层党组织19169名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
龙门县充分结合本地特色,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精心谋划了党史学习“五个一百”活动,推出“百集历史”之《百年今日·龙门》、党史“百场宣讲”“百年梦想·龙门农民画长卷”“百面旗帜”“百场惠民活动”等。与此同时,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龙门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组织筹备党史学习“十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一次专题党课、一次专题培训、“一日一课”、一次党史知识竞赛、一次“我是湾区人”大学习大研讨以及建设提升一批红色“打卡”点、点亮一次“微心愿”、开展“我为龙门发展献一策”、打造一批文艺精品等活动,推动龙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沉浸体验式”擂台赛点燃全民学习党史热情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日前,在龙门县永汉镇低冚红色村胜利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学党史·守初心·启新程”龙门县党史知识擂台赛正在开展,现场气氛热烈,加油声、抢答声此起彼伏。
这场擂台赛由龙门县委宣传部联合县委党校、县委党史研究室、团县委等组织开展,广受党员干部群众好评。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县各单位已组建170多支队伍参赛,涵盖了机关事业单位、两新党组织、农村社区党组织等党员群体。
龙门县通过举办党史知识擂台赛,将竞赛中的“求胜欲”和“沉浸体验式”的愉悦转化为学习党史的“求知欲”和“获得感”,助推“学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日常习惯和行动自觉,激励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有得学”向“学得好”转变,掀起了全民学习党史新热潮。在此期间,龙门县还同时推动摆擂台下乡,在红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榕树下等举办知识竞赛,极大吸引了基层党员的参与热情。目前,全县共累计举办党史知识擂台赛48场,兴趣擂台赛54场。
“一幅画一堂党课”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近日,在龙门县档案馆里,黄伟平等多位龙门农民画画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以“百年梦想”为题,集体创作龙门农民画长卷画作《百年梦想》。此画作计划在7月1日前完成装裱等工作,并在龙门县档案馆展出。
据了解,《百年梦想》龙门农民画长卷正是龙门县充分结合本地特色,以“一幅画一堂党课”为主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展现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伟力。据介绍,此幅长卷全长2021厘米、宽71厘米,由黄伟平、廖锦锋、梁彩欢、骆雪芳、罗秀芳、刘少夏等6位龙门农民画画家携手创作。
除了农民画之外,龙门还持续开发了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如老战士回忆录《红色印记》、龙门经典红色故事《红色龙门》、青少年读物《地派镇雷公背革命斗争漫画》、舞台剧《等待》、红色歌曲《红军来过我的家》等,以及一批适宜线上阅读的轻量化产品。
此外,为提高宣讲工作覆盖面和有效性,龙门县构建了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1+10+N”工作矩阵,即1支县委宣讲团、10支百姓宣讲团、N支各单位各行业宣讲团。这些宣讲团奔赴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各系统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全面推动龙门县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三微”行动推动为民办实事落实落细
当下恰逢荔枝挂果成熟时节,平陵街道竹龙村牛尾村民小组300多棵百年荔枝树却因遭遇汛期洪水,迫切需要及时进行病害虫防治,然而高昂的养护费让村民们发愁。
在了解村民的燃眉之急后,龙门县委宣传部立即联合县文明办、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平陵街道办等,组织多方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采用植保无人机灌药喷洒的方式对整片古荔枝林进行全面消杀防治,切实将实事落在群众心坎上。
平陵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保护好这片荔枝林,该街道正以打造“古荔枝树公园”为建议形成“微提案”,希望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让百年古树“老有所依”。这一活动,是龙门近期开展“三微”(学史力行·情暖万家“微实事”、解民困·暖民心“微心愿”、你提·我办“微提案”)行动的其中一项内容。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龙门县注重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效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以学促干、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推出“三微”行动,发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微实事”,踊跃参与点亮困难群体“微心愿”、广泛征集民众意见“微提案”,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截至目前,龙门县“三微”行动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实事2072件,点亮“微心愿”3784个,征集到“微提案”276件。
抓好“四件大事”
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短板
龙门县坚持高起点统筹推进,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央、省、市有关精神相结合,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眼全力抓好开新局“四件大事”。
在今年龙门两会期间,龙门提出2021年将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据了解,龙门今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工程,发展“厨师村”“工匠村”,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与此同时,将投入2.27亿元建龙门县第二幼儿园、龙门中学和县高级中学学生宿舍楼等一批教育硬件设施,启动县第二中学新建和永汉中学迁建工程。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县、省标杆县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此外,协调推动翁新高速龙门段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惠龙高速龙门段建设。完成多条国道、省道、县道的改造工程,并动工建设国道355线油田至永汉段改建工程、龙门大桥、县城西环路文华大桥、横槎至官厅公路香溪大桥和龙华镇富民大道。
今年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镇颜值品质。按照“一带双核、两园两城”空间布局,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龙门新城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助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龙门县将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迈出更快步伐。通过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以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以扩大投资拉动有效供给,以提振消费激活内需市场。
当前,龙门正积极打造消费集聚区,加快城市商圈、大型商业网点、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设,优化拓展县镇村消费网络,不断提高消费便捷性和体验舒适度,激发消费活力。
龙门县全力推进全县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疏通现代流通体系高效运转的堵点,提升生产和消费联结效率,获评2020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今年,该县将在此基础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及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物流“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畅通起来,促进城乡产品双向流通。与此同时,探索发展“互联网+智慧农贸”模式,并支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积极吸引大型跨境电商企业落户,培育更多流通型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龙门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和和美美”的标准,进一步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保持乡村特色,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县镇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全面激发农村改革活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扶贫资源向乡村振兴转移,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龙门还提出要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水平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二十百千万”工程,推动三黄胡须鸡省级产业园和县级万亩兰花产业园建成投产,打造一批茶叶、中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基地。深度发掘乡村多重价值,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在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方面,今年龙门县将进一步深化“大平安”“大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公共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多网合一”的基层综合治理网络。
与此同时,进一步擦亮“一村(居)一警”品牌,加强治安防控力量建设,着力开展社会治安秩序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实现群众安全感全市八连冠。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探索智慧市场监管,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效能。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让更多社会主体、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