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荣光 逐梦前行丨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精准高效配置资源 助力惠州高质量发展

[报料热线] 2831000

  惠州背山面海,环拥西湖,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多样,形成了以“山、水、林、田、湖、海、矿”七大生态资源要素为主体的山水生态景观,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两江”横穿、南部与海相接、通山达海的自然生态格局。

  作为自然资源的主管部门,近年来,惠州市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抢抓机遇,加强要素保障,严格资源保护,全力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大力破解发展用地难题,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科学规划经营城市土地,大力实施便民利民惠民新举措,推动土地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高效发展。

  展望未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与时俱进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统筹资源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矿一体保护、系统治理,高效服务保障国内一流城市建设用地用海,全方位施策推动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高效发展,坚定助推惠州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自然资源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市自然资源局大力实施便民利民惠民新举措,推动土地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成绩

  规划引领

  构建“1+1+1”国土空间格局向海向外高质量发展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惠州,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高质量规划好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形态和发展方向是关键。

  “惠州资源禀赋好,我们更要守护好、规划好和利用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该局正从源头谋划统筹资源精细管控供给,通过多举措的创新施策引领城市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一流城市建设离不开顶层规划设计。从源头上做好规划统筹,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工作,优化自然资源配置推动城市高效高质发展……回顾城市发展进程,市自然资源局在自然资源施策层面正是这样做的。

  该负责人介绍,市自然资源局正在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这篇大文章,实现合理布局、精准设计、协同执行,大幅提升城市能级,为惠州加快融入“双区”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从2019年开始,作为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试点城市,我市已全面启动《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编制工作。

  目前,《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已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根据该规划,我市将以高质量发展和抢抓“双区”建设、融入深圳都市圈为导向,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引导要素聚集向重点地区和重大平台布局,构建“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丰脊拥湾,山海联动”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惠州向海向外高质量发展。

  “在顶层设计下,我市还在积极统筹推动‘多规融合’,整合城市规划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科学规划经营城市土地,不断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牵引土地价值提升,通过规划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等重大创新产业平台,做精做细区域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土地价值提升。

  去年,我市聚焦保障重大平台和项目落地,划定全市“3+7”重点工业园区,形成1个市级规划、4个区级规划和22个专题研究阶段成果。

  除了顶层设计外,城市各片区和土地建设实施的城市中微观规划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惠州市金山新天地分区规划(2019-2035年)》及《惠州市金山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惠州市金山水廊控制性规划》等,为高水平建设金山新城、打造城市新中心提供了规划依据。

  同时,全市自然资源部门还聚焦加快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加快实现推动项目进园区的目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引导各专项规划实现“多规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在城市规划建设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还聚焦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全市县(区)域乡村建设规划,推动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用地保障

  7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

  只有更加珍惜土地资源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家园,不断优化和提高建设用地质量和水平意味着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至去年,惠州建设用地规划总规模为12.8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总量的11.29%。结合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限定和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用地难困局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鼓励盘活利用存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成为破解用地难的关键。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是要把资源要素配置供给到惠州关键战略、关键区域、关键产业。在此方面,我市加大工业项目用地用海保障,引导土地资源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推动项目进园区发展。

  “近年来,我们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将有限的自然资源要素优先投放保障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项目和工业实体项目。”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和今年,我市向省争取了约1.4万亩预支建设用地规模,用于解决我市部分当前急需落地项目的规模缺口,并撬动各县(区)积极腾挪存量规模向“3+7”工业园区集聚,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和产业项目用地规模需求,为惠州融入“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为此,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了存量土地攻坚行动,全面梳理“规模、指标、地块”三本账,打好“调规模、挣指标、腾地块”的“组合拳”。同时,全力对一些使用效率不高或闲置的存量土地进行盘活,并充分把握落实“增存挂钩”政策机遇,为我市挣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该负责人表示,去年我市争取了1.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今年也梳理归集了近1.6万亩指标,这些指标都会按照“三个优先”(“3+7”园区优先;工业项目优先;能马上供地、三个月内动工的优先)的原则实行精准化、差异化供给,确保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报批比例不低于70%。

  生态保护

  去年超额完成省下达耕地保护任务

  珍惜惠州的自然资源不只在精细化管理利用,还体现在保护管控体系的搭建上。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空间规划编制,我市正在积极构建生物迁徙、水源涵养、海洋生态等多功能生态廊道体系,形成山水城市框架格局。

  “我们将保护优先落实到自然资源管护的全过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并实行刚性管控。”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初步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预案,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工作被自然资源部选为试点,先行完成了试划研究。

  在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修复方面,惠州也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2014年,我市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通过种植培育红树林、清理违规用海现象、修复海堤等措施,考洲洋生物资源逐渐恢复,项目建堆填整治滩涂3000亩,种植红树800万株,逐渐形成层次丰富的红树林湿地景观。

  当前,更多的生态修复项目也在有序开展中。2019年至去年,省下达惠州市5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经市自然资源局统筹,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埔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整治修复滨海滩涂湿地1730亩。

  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也有长足进步,在市自然资源局推动下,去年,逐步构建起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管理机制,完成复绿面积900亩。

  在生态保护中,耕地保护同样是重要工作。据统计,全市陆地面积1134614.4公顷,其中耕地140865.13公顷,占比12.4%。人均耕地少既是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惠州的基本现状。“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红线并重,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生产和生态红线的地基,足额足量地完成耕地保护各项目标任务。”该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超额完成2019年的耕地保护任务,全市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224.26万亩和161.35万亩,超出省下达考核任务指标22%和3.4%,获全省考核三等奖。

  今年,我市将继续全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进一步优化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管理。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完成补充耕地储备项目核查整改。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加快新垦水田的验收工作。同时,推动海岸带整治和修复工程、海洋资源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推行绿色矿业发展模式,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矿系统治理。

  营商环境

  规划审批改革提速 提高服务民生效率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加速建设项目实施。近年来,随着惠州城市建设加速,各类投资项目加快布局,加快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审批、助力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在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审批环节,流程优化、材料容缺、规划容‘误差’等措施不断,切实有效推动着建设工程项目加速落地实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全市自然资源部门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陆续推出了系列服务企业的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推进加快建筑类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时间平均缩短至15个工作日,提效约63%。

  同时,还实行标准地“带方案”出让改革,简化工业用地出让程序,缩短工业用地出让时间。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和规划许可“多审合一”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水平。

  除了加快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工作效率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上述负责人介绍,我市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双提升”行动,实施不动产登记办“一窗受理”。积极搭建全市统一的不动产交易、税费缴纳、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综合受理平台。目前,相关业务已基本进驻完毕,实现了“只交一套材料、只进一窗、只排一队、只跑一次”。

  同时,开展不动产登记“全市通办”服务。充分发挥政务部门数据信息共享等信息化技术优势,通过属地信息系统联网审核、不动产登记相关部门审核结果互认等行政流程,实现群众异地申办不动产登记业务、线下“就近办理,只跑一次”和线上“不见面”服务工作目标。

  展望

  城市品质

  深度参与“双区”建设 规划引领提升城市能级

  一流城市建设,高质量规划好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形态和发展方向是关键。未来,我市将如何发挥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作用,夯实城市建设的基础?

  “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要求,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持续提升成果质量,争取三季度形成上报成果,作为全省首批上报城市报省政府审批。”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将深化规划核心内容,坚决落实支持“双区”建设大局,研究深惠空间联动谋划和布局建设模式,以临深地区统筹谋划为重点,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的协同布局,助力惠州深度参与“双区”建设。

  同时,做深做实空间格局,理顺全市空间发展路径,切实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城市发展区集中配置,围绕北部生态发展区探索自然资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聚焦海洋发展区统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做好“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支撑下,怎样落实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该负责人介绍,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为引领,做实做强城市发展区、生态发展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市、县、镇”三级总体规划,按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的要求,在总体规划层面实现国土空间全域覆盖。

  同时,增强城市建设管理的规划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全域全周期详细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施分层分级分类管理,计划今年7月前实现县(区)规划“看得见”、2022年初实现县(区)规划建设“管得住”。

  要素聚集

  精准高效配置资源 提升资源支撑能力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今年,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将持续加大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力度,围绕服务重大项目落地,精准测算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中予以优先保障,进一步增强编制成果实用性。

  具体到措施上,我市将统筹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控和用途管制,提升资源支撑能力,用好用实省下达我市的预支建设用地规模,按照“保重点、保民生”“以用为先”的原则,统筹解决我市部分今年急需落地项目规模缺口问题,并撬动各县(区)积极腾挪存量规模向“3+7”工业园区集聚,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和产业项目用地规模需求。

  同时,提高对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继续强化用地指标精准化、差异化配置,高质高效用好省预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按照“三个优先”的原则,统筹保障好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重大发展平台、重点发展区域和重大项目倾斜,确保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报批比例不低于70%。

  在盘活闲置土地、推进土地收储整备方面,我市将进一步落实“增存挂钩”倒逼机制,加大力度推进存量土地处置专项攻坚行动,为全市提供更多的用地保障。加快实施市区用地收储工作,加大与城投、水投等市属国有企业的合作力度,强化金山新城等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的土地收储整备联动机制,加大对“3+7”工业园区收储土地的指导力度,强化产业项目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该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保发展、护生态、惠民生”职责优势,与时俱进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统筹资源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矿一体保护、系统治理,高效服务保障国内一流城市建设用地用海,全方位施策推动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坚定助推惠州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自然资源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黄凯雯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