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荣光 逐梦前行丨博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

[报料热线] 2831000

  博罗,秦时置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古邑历经兴衰变迁。建党百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这座魅力古县谱写了新精彩,铸就了新辉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首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这一项项荣誉,展现了博罗发展的蓬勃之势。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博罗县再度扬帆起航,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在“十四五”末迈进全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方阵”。

  日前,《博罗县比学赶超工作方案》印发,在全县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的活动热潮,吹响了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冲锋号。全县党员干部将全力以赴争取“一年见成效(2021年)、三年上台阶(2023年)、五年实现跨越(2025年)”,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争先进位。

  

千年古邑,美丽博罗。

  投资热土 奋力腾飞

  在石湾镇,由世界500强企业深圳正威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之高端铜加工项目投产;在园洲镇,欣旺达生产线高速运转,2020年实现了年产值破百亿,成为该县首家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在泰美镇,总投资50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大厨房”……

  “开新局、办实事,关键要落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博罗县委书记、县长谢远区说,今年以来,博罗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思维,全力抓项目、强产业、促发展。

  目前,在博罗这片投资热土上,一宗宗好项目、大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经济发展的爆发点在此集聚。

  其中,总投资150亿元的正威惠州项目是迄今为止博罗引进的单体投资最大、产生效益最大的工业项目。正威项目分两期建设,计划总投资150亿元。其中一期将建设年产50万吨低氧光亮铜杆、年产15万吨精密铜线以及年产5万吨高速铁路合金导线的生产线。二期计划建设硅晶圆片项目。整个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总产值不低于500亿元,总纳税额不低于15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介绍,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项目将打造两个世界第一:世界单体最大铜杆制造基地和世界单体最大铁路导线基地。

  3月28日,正威惠州高端铜加工项目正式投产。这个占地100多亩、世界上单体最大的金铜生产车间,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5个月。在车间内,生产设备在有序地运行着,铜线产品有序地堆放在车间内。这有力地宣告了博罗的产业发展进入新能级。

  正威惠州高端铜加工项目投产当天,惠州益利素勒电磁线项目动工活动在福田镇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主要生产高品质漆包线,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6亿元。作为全球最大的超精细漆包线制造商之一——德国益利素勒集团在中国的第二个工厂,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补齐博罗铜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推动博罗形成完善的铜产业链,助推铜产业集群式发展。

  这是博罗县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2021年以来,该县共举行了6场重大项目的动工或投产仪式,46宗项目或动工建设,或建成投产。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项目涵盖高端智能设备、5G通信、精密制造、生命健康、电动车制造、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碳排放量低,与博罗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能进一步补齐补强高端电子、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全链条,为产业园和地方经济的腾飞打造新引擎。

  进入新时代,博罗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博罗精于谋划、勇于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该县以建强融入“双区建设”重要单位、打造“珠三角核心区”重要阵地的格局大胆谋划博罗发展,提出并不断完善构建县域“一带一圈一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的“战略蓝图”,创新大国土、大财政等要素保障的“战术实招”,打破了思想上的枷锁,集成各种资源要素,推动博罗发展。

  对照标杆、审视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博罗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先进、强弱项、补短板、促发展”比学赶超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末奋力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农业农村新发展 全面小康高质量

  经济大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不能少,农业必须跟上。

  于是,博罗的乡村振兴也走出了博罗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从“七星耀罗浮”到全域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实现“盆景”到“风景”的蜕变;脱贫攻坚将圆满收官,贫困户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摘帽……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是基础。

  路肩杂草村民动手清理,拣拾鹅卵石铺上,这成为博罗县柏塘镇鹅寨村的一大特色。农村人居环境大变样,美景入画来,吸引了乡村旅游投资者前来开发“美丽经济”。

  这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给博罗县柏塘镇鹅寨村带来的变化,更是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在博罗343个行政村留下的美丽烙印。

  2018年以来,博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担当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拼搏精神,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域全面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乡村风貌显著改善,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乡村变美,提升的不仅是村里的环境,还增加了乡村的吸引力。

  在柏塘镇坳头村,每到周末,都有来自深圳、东莞等地的游客前来,在村子里亲近大自然。原来,乡村美景以及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外地大学生前来创业。“这里人很热情,土地没有污染,很有吸引力。”大学生陈文苑说,团队在此建设了叁物园生态农园,利用好环境开展了农事科普、四季自然课堂,并以柠檬香茅作为核心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子。目前,落户该村的还有花卉种植、山茶种植等5个项目。

  在柏塘镇鹅寨村,环山道路由3米拓宽至5.5米。进入深山有了通道,也让深山的开发价值变成现实。花开院子项目就是其中一个。该项目副总庞小燕说,深山里环境好,空气清新,“旧房子资源更是发展民宿的好资源。”她告诉记者,之前,环山道路只有3.5米,会车是一大问题。而今,道路拓宽,为项目发展注入了活力。花开院子定位为高端民宿。花开院子投用后,不仅盘活了旧屋资源,让村民有了租金收入,还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里还入股发展,年底可享受分红。

  美丽乡村入画来,致富路子多起来。美丽乡村衍生“美丽经济”。该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村民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和农家乐,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让农产品变旅游产品,拓宽销路,提高商品价值,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乡村振兴中,博罗县还加快美丽宜居村、精品特色村的步伐,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专业镇,带动该县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让群众走上致富路。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精神文化富庶 生活美满幸福

  经济社会要全面发展,不仅物质上富裕,精神上也要富有,这样才能缔造幸福之城。

  走进博罗县城,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休闲公园、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日臻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更让群众高兴的是,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送到哪里,群众的心就暖到哪里。

  目前,博罗以志愿服务总队牵头,整合18支镇(街、管委会)志愿服务分队、19支专业志愿服务支队,形成“1+37+N”的志愿服务队伍,并推动9支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参与,实现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有卫生医疗、文艺表演、科普、法律知识等,满足不同群众所需。

  “我们还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清单,构建群众‘点单’、部门‘派单’、志愿者‘送单’、群众‘评单’的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以3至5人组成小分队为主要形式,深入镇、村、企业一线,对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博罗县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完善制度和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激励更多人投入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一个志愿者长效服务机制,让志愿者们更好地为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服务。

  同时,博罗还获得了国字号荣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随着文明创建的不断深入,文明之花在此花开鲜艳,奉献精神和好人精神不断温暖着人心。

  在这座文明之城,成立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社会认可的志愿服务者队伍,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05344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658个,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达40525个,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达47个小时。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托起一座文明城。如今,更多的人由旁观者变成践行者,人人争当好人和志愿者成为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不断擦亮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党建促民生 生活超暖心

  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一脉相承的。

  一直以来,博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狠抓民生实事,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对民生工作既抓硬投入,也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审视近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热点,博罗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如,博师高级中学新校区等5所中小学校相继建成,未来三年可再建成惠州一中五矿学校等6所中小学校,进一步优化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格局。博罗县人民医院新院等4所县级医院将建成投入使用,博罗东西部全覆盖的布局使得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均衡。教联体和医联体、医共体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名校资源有效整合下沉,三甲医疗服务“送到家门口”。

  交通出行方面,以全市“丰”字型交通为纲,大手笔规划建设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推动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地成网、定型成势。武深高速博罗段、江南大道、双龙大道等动脉通道相继建成通车,博东大道建设全速推进;横跨东江的龙溪东平东江大桥建成通车,园洲龙江东江大桥正式通车,博中东江大桥已动工建设、正加快推进。全县公路路网密度比“十二五”提高42%,里程居全市第一。赣深、广汕高铁加快建设,县内三个站场配套工程全速推进,全国少有的“一城双高铁三站点”即将建成。

  顺应群众需求,答好“民生答卷”。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博罗聚焦群众关切领域,启动了“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十百千万工程”。

  去年9月以来,博罗降雨偏少,出现冬春连旱现象,其中杨侨、杨村两镇旱情较为突出,导致居民面临饮用水紧缺的困境。为解决两镇约10万居民的饮用水紧缺问题,市、县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及杨侨、杨村最大的应急民生保障工作抓实、抓好。自4月24日启动博东六镇应急供水项目建设以来,杨侨镇及相关部门连续作战,仅用时20天便实现通水,解决了10余万居民生活用水紧缺的燃眉之急,成为该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大典范。这一供水项目重启后,将彻底改变博东地区饮用水源单一的局面,从源头上提高供水和抗旱能力。

  这是博罗县急民之所急,积极为民办实事的一个具体体现。据统计,截至目前,博罗各级党员干部与志愿者已联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整治、送农技下乡等惠民活动4000多场,服务群众逾23万人次,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接下来,博罗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建设更加幸福的博罗。

  文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朱丽婷 贺小山 通讯员何启文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