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创新聚才机制显效 已引进培养国内外院士11名

[报料热线] 2831000

原标题:
我市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凸显引才聚才效应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以及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工作“两个规律”,聚焦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政策体系,建机制、破难题、优环境、聚人才,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搭台筑巢“惠”聚英才

  去年9月,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熊前程以“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与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同心协力开展技术攻关。现已研发出耐高温单组分聚氨酯USB Type-C密封胶和氢能源燃料电池电极板高弹性密封胶等系列紫外光固化产品,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并在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努力探索。

  熊前程是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18年博士毕业,两年前来到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是惠州的优势产业,我的研究方向恰好是化工新材料,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惠州发展。”他说。

  “人才工作始终都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开展的。”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坚持把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最大限度吸引各方人才力量。

  在聚才引凤工作中,我市坚持刚柔并举。一方面聚焦“2+1”产业发展,围绕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刚性引进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疗卫生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建立起“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机制,系统化引进事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开展“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推进“天鹅惠聚工程”,实施“‘惠’聚优才行动计划”……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我市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创新方式引进人才。据了解,目前全市共引进培养国内外院士11名、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6个、广东“特支计划”专家15人;吸引海内外高水平领军人才近150人、科技创新团队71个来惠创新创业。同时,结合全市未来五年干部队伍自然减员较多、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偏少、专业干部配备不足等实际情况,计划5年内引进2500名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为事业发展夯实人才之基。


仲恺高新区经常开展人才交流活动。惠州报业资料图片

  优化环境拴心留人

  良禽择秀木而栖,要想“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必须持续优化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

  “人才引进后,留不留得住,关键看服务。”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坚持用心用情为人才服务,努力创造拴心留人条件,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才能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是全市推进人才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不断延伸人才服务触角的关键一招。为更好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我市出台了《惠州市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等,并构建人才“一站式”服务机制,落实《惠州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方案》,15家单位共同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安居、出入境办理等一站式优质服务。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市注重做好重大项目人才服务,切实加大人才投入,为两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核定100名事业单位员额,为TCL大项目200名核心人才提供全额个税补贴3243.83万元,为268名境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申报退税4349.5万元。同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市财政设立创业引导基金规模达2.22亿元,落实省“战疫人才贷”政策,为30家重点抗疫人才企业申请授信15亿元;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人才服务大楼装修改造,积极探索“人才安居”模式。

  此外,还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联合市委宣传部,在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大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报国、贡献突出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行广泛宣传,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创新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去年围绕“红色教育”和“改革开放再出发”两个主题,采取东江干部学院+深圳大学的“2+3办班模式”,组织全市各类人才代表44人开展了研修培训,今年又组织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研修,进一步提升了人才们的家国情怀。

  一系列人才服务“组合拳”,营造出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更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惠州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得力举措,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助理湛明说,人才聚,事业才能兴,惠州不断优化的人才发展环境,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起更多优秀人才。

  育好用活人才资源

  “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重引进,更要重培育和使用。”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引才育才机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把人才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拔尖人才”“东江学者”“名医名中医”“首席技师”“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本地人才培养项目。据介绍,近年来,我市通过“首席技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实施了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打造了1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家国家级、5家省级、1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评选出54名“首席技师”,培育壮大61.6万名技能人才队伍。

  同时,针对基层人才引育难题,出台了《惠州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并围绕“鼓励引导人往基层走”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人才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医院“组团式”帮扶、长者支医支教、订单式培养医学人才等措施,让人才、编制、待遇等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2018年以来,分两批共选派36名博士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组成人才服务团,到基层开展为期一年的智力帮扶和科技服务,为我市乡村振兴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惠州正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出更加优越的人才环境,努力成为人才集聚度高、人才素质优和人才效益好的人才高地,为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注入更强动力、集聚更多资源。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通讯员惠市组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