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推庚子惠州之役打响反清起义第一枪

  惠州市区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前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巍然矗立,目光凝视远方,穿越历史和未来。

  因为历史的机遇,惠州与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惠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斗争的主要基地。孙中山领导的十大武装起义,两次发生在惠州,即庚子首义和七女湖起义;孙中山组建广东革命政府,并指挥各军讨伐陈炯明,其间还亲临惠州前线督战,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追寻孙中山革命生涯的“惠州足迹”,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孙中山(中)和郑士良(右)、陈少白三人断发改装后合影。(资料图片)

  庚子首义(惠州起义)

  打响反清起义第一枪

  1894年,孙中山前往美国檀香山宣传革命,并于当年11月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宣告成立,之后又在广州等地建立分会。

  兴中会总部成立后,积极筹备发动广州起义。孙中山与杨衢云、谢缵泰等会商,决定于10月26日即乙未(1895)年旧历重阳节发动广州起义。但因组织发动过程中泄露机密,最终起义组织者陆皓东等6人和从香港赶来的40余人被捕,广州起义未发一枪,宣告失败。

  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准备在广东再次发动起义。1900年6月底,孙中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淡水人郑士良主持在惠州的起义工作,史坚如、邓荫南赴广州组织起义,杨衢云、李礼堂、陈少白在香港接济军饷和武器。10月上旬,郑士良等人在惠州府归善县三洲田、马峦山一带(今属深圳)发动起义,打响反清第一枪。因起义发起地一带历史上曾属惠州府,这次起义又称“惠州起义”,而该年是庚子年,又被称为“庚子首义”。

  起义开始后,起义军200多名先锋进逼沙湾,乘夜进袭,击毙清军数十人。很快,起义军又大败清军于佛子坳,接着在永湖、崩冈圩连战告捷,并乘胜进入三多祝,在白沙扎营,队伍迅速发展到2万多人。但经多次战斗,起义军枪支弹药消耗过大,而原先预定的海外接济因故未能实现。孙中山通知郑士良“情势突生变化,外援难期,即至厦门,亦恐徒劳,军中之事,由司令官自决行止”。因弹尽粮绝,郑士良被迫将起义队伍就地解散。

  这是孙中山在两广和云南先后发动十次起义中的第二次,孙中山将其称为“国民革命的转折点”,表示“经此次失败而后,回顾中国之人心,已确与以前有所别矣。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具多为吾人惋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也就是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改变了世人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革命的态度和看法,意义十分重大。事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对这次起义在历史中的作用,也给予很高评价,“堂堂正正可称为革命者,首推庚子惠州之役”。

  

七女湖起义旧址。(资料图片)

  七女湖起义

  充分体现惠州人民反封建革命精神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着手筹备新的武装起义。1906年冬,孙中山派许雪秋到潮汕筹备起义,为分散清军注意力,又派出博罗人邓子瑜在惠州地区发动起义。

  1907年4月,邓子瑜奉孙中山之命从南洋回到香港。当潮州军事紧张之时,邓子瑜委派陈纯、林旺、孙稳等在归善、博罗、龙门等处分三路起事,结果仅有归善一路发动——6月2日,陈纯等在距惠州府城20里的七女湖(今惠城汝湖)发动起义,史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一举夺得清军防营的枪械,击毙巡勇及水军巡船哨弁多人。5日,起义军进攻泰尾,清军守兵闻风而逃。起义军乘胜连克杨村、三达等地。7日,起义军至柏塘,随后分兵进攻八子爷、公庄等地,附近群众纷纷响应,声势大振,吓得博罗、归善清朝官吏只得紧闭城门。

  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引起清军恐慌,粤督周馥迭接惠州知府陈兆棠请兵电,急调东路防营管带洪兆麟、李声振等率军镇压。还恐兵力不足,又调新会中路防营管带钟子才率军增援。当时起义军仅有200多人,但战斗力很强。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起义军“横行于水口横沥三径蔗浦等处,所向披靡”,先后打败洪兆麟、李声振、钟子才等军。粤督周馥迭急电饬水师提督李准速移攻黄冈之师,回援惠州。起义军与敌周旋十余天,声东击西,使清军疲于奔命。

  不久后,邓子瑜从香港派人来报告,黄冈起义失败,另外两路并未响应,起义军处于孤立无援境地。而此时七女湖起义军的弹药缺乏,起义难以持久,只好移师梁化圩附近,埋藏枪械,随后宣布解散。孙中山称“此为予第四次之失败”。

  七女湖起义打击了清广东当局,部分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基础,充分体现了惠州人民反封建革命性及其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巩固革命政权

  孙中山数次亲临惠州前线督战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其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成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起义的火焰迅速向全国扩展。陈炯明、邓铿等人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后起义队伍发展壮大,直取惠州,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献城,惠州光复。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城乡秩序良好,万民欢庆。

  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间,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艰难曲折的斗争。1923年1月16日,滇、桂、粤联军攻克广州,陈炯明逃往惠州,各将领电请孙中山回粤主政。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进驻大元帅府,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就任大元帅,这也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

  1923年5月8日,陈炯明在惠州召开军事会议,推叶举为总指挥,分三路进攻广州,并一度占领沿途多地,威胁广州革命政权。

  1923年5月16日,孙中山亲赴东江前线巡视并慰劳各军。5月20日,孙中山将西、北江两路军队调集石龙,任命程潜为总指挥,统帅滇、粤、桂联军分路进攻惠州,并于5月23日再赴前线巡视、慰劳各军。6月6日,孙中山赴博罗视察,夜宿胡思舜营,次日赴惠州前线,巡视北门阵地,并慰问负伤的刘震寰,深夜返回博罗梅湖白沙堆。6月8日,孙中山督师攻打惠州城,但因惠州城易守难攻,虽炸毁北部一些城墙,但未能攻破。

  1923年7月中旬,陈炯明率部支援惠州,驻河源指挥。进攻惠州的刘震寰急电孙中山救援。孙中山于7月26日赴石龙督师,布置第二次围攻惠州。但是,在南北军阀特别是直系军阀支持下,陈炯明部全力反扑,东江战事进入相持状态。

  孙中山为讨伐陈炯明部,巩固广东革命政权,在这段时间里,不辞劳苦,频频来到东江、北江前线督战,期间数度来到惠州前线,历尽艰险,调兵遣将,将敌军击退,使广州几度转危为安,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其为坚持民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艰苦奋斗和不断前进的步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奠定了基础。

  文/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

编辑:温燕晖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