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田:点燃龙门革命火炬 两兄弟开创两个“第一”

  寮田村

  寮田村地处龙门县西南部,“龙门副中心”永汉镇南部,东接官田,西邻莲塘,北临低冚,南接红星,距离永汉圩镇约5公里、县城约60公里、广河高速永汉高速路口约6公里。村子有省道S119线穿村而过,乡道Y231则连接S119,形成一个倒“Y”字形,村民出行便利。寮田村的主要村落沿着S119和Y231沿线散布,在倒“Y”字型道路旁形成连缀的“葡萄串”。 

  寮田村属于南昆山余脉与永汉河峡谷相交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总面积有2平方公里,有耕地1930亩(其中水田1430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山地面积1400亩,森林覆盖率为85%,经济林800亩。村子西高东低,状若三角,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莫田心、叶屋、范屋、赖屋和红卫等七个村民小组,共有414户1675人,村民以王姓、叶姓和范姓为主,其中王姓村民人数最多。

  明代中晚期之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很多编户没有了土地,纷纷成为流民或矿民。他们走进尚未开发的深山,鼓铸冶炼、开荒耕田。当时的永汉南昆山一带聚集的矿民尤其多。明清易鼎之后,他们或战或守,反清复明,一直到康熙年间,才陆续下山定居。包括寮田村在内,南昆山下周边众多村落的形成都与此有关。长期的斗争,使得他们逐渐养成了力耕尚武的品质和性格。由于地处南昆山山麓地带,寮田村周边森林众多,先人落担之初,这里适宜耕作的平整田地并不多,而且周边山上山猪野兽云集,因此每到庄稼成熟时,村里人都会结伴在田边搭建草寮,一边看护庄稼,一边饲养鸭子,增加收入。久而久之,“草寮满田野”这种现象便成了一道风景,大家纷纷以“寮田”来命名这个村子。寮田人勇猛坚韧的精神让他们在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这里也成为龙门县重要的革命老区,永汉镇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王达尊是寮田村人,组建龙门第一个抗日武装的王达宏也是寮田村人,而且他们还是亲兄弟。此外,这里还有中共龙门工作委员会(中共龙门县委员会的前身)的旧址,是龙门著名的红色客家村。寮田村背靠牛牯嶂,面朝永汉河。民风雄健,村民崇尚体育运动,打梅花拳和舞貔貅是村子的重要体育民俗活动,两者现在都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鸟瞰寮田。

  红色基因:楼巷与四方寨见证红色寮田

  力耕尚武的气质成就了寮田人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当面对凶残的日寇,寮田人王达宏率先扛起了龙门抗日的大旗,此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寮田儿女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寮田村,“楼巷”和“四方寨”不仅是红色遗址,更是村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已成为寮田人心中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寮田的“楼巷”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的王宏达的故居,“四方寨”是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的旧址,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是中共龙门县委员会的前身。这两处旧迹见证了寮田村历史上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事迹。 

耸立在寮田村的王达宏纪念碑。

  “楼巷”两兄弟,开创龙门革命史两个“第一”

  在龙门革命史上,王达宏和王达尊两兄弟是重要的人物,王达尊是龙门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其兄王达宏是中共在龙门地区开展地方武装的第一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寮田人,故居便是寮田的“楼巷”。楼巷位于省道S119的东侧、寮田村东部中段,紧邻“四方寨”。

  “楼巷”古朴沧桑,木门黛瓦,屋檐高挑,木雕精细,是一座颇为考究的清代建筑。至今“楼巷”屋檐下还保留着清代雕刻的“千祥云集”四个篆书大字,这四个字来源于《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末句:“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从中可见其主人的高雅品位。

  据王达宏的侄子王史成介绍,最初王氏先人买下“楼巷”的时候,曾在此处设立“王氏私塾”,接纳全村的学龄儿童在此接受教育。今天,“楼巷”大门的正上方还残留有“王氏私塾”四字的痕迹。王达宏和王达尊的启蒙课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楼巷”的里部呈方形,宅院内树木繁茂,翠色苍苍,高大的龙眼树果实缀枝。除了“楼巷”进门左侧的二层故居基本保存完好之外,宅院内其他的房屋早在数十年前就被国民党官兵烧成了断壁残垣。楼巷的围墙上,还留存当初火焚的痕迹,有许多炮眼如同怒目,圆睁着凝视远方。 

王达宏的戎装照。

  王史成指着“楼巷”的炮眼,讲述其家族的革命旧事。

  寮田王氏,家境颇为殷实。他的伯伯王达宏生于1919年,是王家的第二个儿子,他上有哥哥王达权下有弟弟王达尊。因哥哥王达权早逝的缘故,王达宏成了王家的话事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担当的人,与弟弟王达尊在广州读书,开阔了眼界,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临近广州的龙门县屡次受到日军侵扰,县城、平陵、沙迳、永汉等地屡次遭到轰炸。当时正在广州读书的王达宏与王达尊兄弟深受震动,回乡后他们亲睹家乡的惨状。后来,王家兄弟弃学回乡,在永汉发动爱国青年成立了“大众救国会”,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这也是龙门第一个抗日团体。

  随后,王达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带动下,永汉地区成立了龙门县第一个党组织,接着,又在低冚大围建立了龙门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抗日联防队。因为革命斗争的需要,“楼巷”也成为革命人士的“大本营”和“避难所”。

  抗战胜利后,王达宏出任东江纵队属下增龙博独立大队的大队长。1946年东纵北撤,永汉地区被白色恐怖所笼罩,为了恢复武装斗争,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王达宏变卖家产、购置枪支、重新建立武装队伍,并打响了恢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在解放战争期间,王达宏和增龙博边区人民一道,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武装斗争,先后出任增龙从博人民自卫队队长、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副司令员、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等职,曾参加策划和指挥上坪伏击战、低冚伏击战及强攻正果圩、解放龙城等重要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王达宏先后出任广东省基建局建筑学校校长等职,1986年王达宏逝世。1988年,龙门县政府在王达宏的故乡寮田为他修墓立碑。他的战友,曾任广东省宣传部副部长的黄庄平为王达宏墓题字。如今,王达宏墓在寮田村的碧树蓝天下供人瞻仰。曾与王达宏并肩作战的李绍宗写诗悼念王达宏:“昔日挥刀斩妖魔,狂风恶浪无奈何。舍家革命堪为首,公心一片聚众和。一身正气培壮志,两袖清风育师模。临战指挥常若定,从容克敌少胜多……”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达宏的光辉形象和卓越才能。

  王达尊与王达宏既是兄弟也是战友。王达尊是龙门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曾跟随曾生部队转移海陆丰,并于1941年出任中共龙门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1949年出任永汉区政府区委书记兼区长。在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王达尊与哥哥王达宏一起并肩作战,情感深挚。   

中共龙门工委旧址(崇新小学)。

  四方寨:点燃龙门革命火炬

  “四方寨”即旧的崇新小学,与“楼巷”仅一墙之隔。这里是寮田几姓村民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历经多年筹建的“国民小学”,取名“崇新”,意为崇尚新学、学习新知的意思。

  “四方寨”是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1940年8月——1942年8月)的旧址,被龙门县人民政府列为“龙门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遗迹(62号)”,2013年12月龙门县人民政府在“四方寨”前立碑展示。

  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在“四方寨”成立后随即开展整顿和发展党组织,先后成立了寮田支部、低冚支部、鹤湖支部、鸦鹊垄、黄牛冚支部。其中寮田支部的成员有王达宏、王达尊、王鉴波、王俊朋、王意、王天、王春、王镜、王全、王家富、王统、王佳、李新凤等,时任书记的是梁永思(后由王家富接任)。

  四个党支部成立后,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先后在“楼巷”和寮田叶屋园墩岭的树林里开办了两期党员训练班,借以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提升党员的工作能力。很多党员干部从这里开始投身革命,可以说这里点燃了龙门的革命火炬。

  直到1942年8月,“四方寨”一直是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长期活动的场所,部分党员曾以教师的身份做掩护,在当地开展党的活动,如吴伯仲、陈江天、张励(女)就曾在崇新小学任教,而王达宏和王达尊则去往永汉师范中学当教师。

  王达宏在给王达尊的信中也提到,东纵部队也曾在“四方寨”驻扎。对于永汉寮田人而言,这里既是寮田村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助燃革命火把的“基地”,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四个党支部成员经常在“四方寨”聚集,将“四方寨”当作党组织活动的中心。

  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崇新小学迁离,“四方寨”结束了作为学校的历史使命,而后寮田村委将“四方寨”外租。如今的“四方寨”里面有一家小型牙签加工厂,每年为寮田村赚取1.3万元的集体收入,是村里重要的集体收入来源之一。

  寮田村作为革命老区的荣光,是众多寮田人用鲜血乃至生命成就的,据民政档案室的资料显示,永汉地区革命纪念碑烈士名单上,有17名是寮田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王鉴春、王木香、王李炎、王房新、王瑞兴、廖李科、范金、叶锦椿、王火明、王流添、王房敬、叶景、叶佳、叶九林、范啟贤、叶锦清、蔡英,是永汉众多村落中占比最高的。

  烽烟已经远去,但英魂永在,寮田的青山碧水是历史的见证人。2020年中共惠州市委党校、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策划制作的《惠州红色资源地图》中,六条游径之一的龙门革命故土游中,寮田独占其二,寮田崇新小学和王达宏故居都在榜上。 

油茶,寮田的致富果。

  小康之路:金山银山上的油茶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门是万山之地,峰峦起伏,其中尤其以南昆山最为雄峻。坐落于南昆山麓的寮田村,相较于其他村落而言,山前台地尤其多,非常适宜发展经济林种植。

  寮田的山前台地大多较为干旱,低冚河从村子的最北端流出村外,没能给村落的农业灌溉提供更多的便利。村落的四周被横岗岭、围仔山、莫屋山、寨顶、大墩顶等丘陵所包围,村子整体上呈西高东低的态势。村落的水田集中在村子东边的狭窄地带,即省道S119的东面。旱地和山地则主要分布在村落的中部和西南、西北部,占比较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资源匮乏限制了寮田的经济发展,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村集体收入则源于花竹电站分红等,比较单一,这些直接影响了寮田村的可持续发展,寮田村一度属于市级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后,寮田村人一直在探索契合本村自然条件的绿色发展之路。

  最终,经过调研和比较,寮田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选择了利用山地发展油茶种植业。现年57岁的共产党员江东连就是寮田村的油茶种植大户。从2008年开始,江东连先后承包了大片山地种植油茶,承包期是30年,如今已种植油茶树5000棵。

  江东连是一名勤快干练的女性。据江东连介绍,种植油茶的好处很多,油茶便于管理,基本不用施肥,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无须天天进山,劳动量不会太大,一年中的重活就是给油茶树除草两次和采摘油茶果;如油茶树寿命长,可长达八九十年之久,一次种植成活,可长期受益;较之于其他油品,油茶果榨出来的食用油更健康,不仅可以食用,还能护肤美容。

  江东连面对油茶树侃侃而谈,眼神里充满了劳动致富的自豪感。虽然每年请工人除草和采摘油茶果的工钱贵了些,油茶果的收购价格也不太高,影响了收入,但是茶油不愁销路,耐存放,她不必为此焦虑,这一点她还是很满意的。对于寮田油茶种植的未来,她也充满了信心。江东连的成功也给寮田村常住人口中400余名拥有劳动能力的女性树立了自强自立、劳动致富的典范,江东连也因此成为寮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女性楷模。

  金秋的寮田,绿水合于村边,青山栽满绿树,到处生机勃勃。勤劳勇敢的寮田人立身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潮头,探寻着他们的理想生活。

  寮田,未来可期。

  濒于失传的寮田“火灸”

  寮田村除了王赛春堂梅花拳和舞貔貅两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一项当地人熟知的非遗项目,即火灸。寮田村的火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其过程就是利用艾条等施灸工具在人体身上特定的穴位烧灼,借以调动人体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据寮田村的村支书王庆欢介绍,寮田的火灸是由一名叫陈彩的女子在几十年前从娘家增城传承过来的,这种简便、快捷、廉价的治疗方法在寮田很受欢迎,很多寮田人从小就在这种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庇护”下健康成长的,对火灸的功效十分信任。

  寮田火灸在2009年8月的时候被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名叫叶娘英,她是陈彩的弟媳,叶娘英故去之后,叶娘英的孙媳妇张云芳传承了叶娘英的火灸医术。张云芳原是医疗站的医生,医治病人擅长中西医结合,火灸是她的“秘技”之一。

  张云芳退休后离开寮田去了深圳,眼下寮田村的火灸已失去了传承。十多年过去了,很多年轻的寮田人已经不知道火灸为何物。热衷于传统非遗的寮田人正努力尝试恢复这种技法,造福更多乡邻。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